客家梅州最有背景的十三個姓!有你的姓嗎?

梅州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地方自古以來不同姓氏的名人更是數不勝數!


客家梅州最有背景的十三個姓!有你的姓嗎?


梅州雖然不是個大城市但姓氏卻相當豐富。


客家梅州最有背景的十三個姓!有你的姓嗎?


關於梅州的名門望姓你知道多少呢?小編今天帶著大家看看!


葉 氏


自春秋時期沈諸梁公得姓天下,800多萬葉氏後裔遍佈全球,梅州葉氏始祖大經公遷徙於梅州開基創業,裔孫勤儉繼世,耕讀傳家。


客家梅州最有背景的十三個姓!有你的姓嗎?


葉氏代表人物 葉劍英


客家梅州最有背景的十三個姓!有你的姓嗎?


葉劍英(1897年04月28日—1986年10月22日),原名葉宜偉,字滄白,廣東省梅縣人。中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者、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和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開拓者和奠基人,長期擔任黨和國家重要領導職務的卓越領導人,他是以毛澤東同志和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重要成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德高望重的開國元勳之一。


1917年入雲南講武堂。曾參與籌建黃埔軍校,任教授部副主任。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二師師長,後任四軍參謀長。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12月率領所部教導團參加廣州起義,任軍事指揮部副總指揮。


1928年赴莫斯科學習。1930年回國。1931年到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歷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兼總參謀長,中央軍委總參謀長兼紅一方面軍參謀長,西北軍委會參謀長兼紅一方面軍參謀長,工農紅軍學校校長,瑞金衛戍區司令,閩贛及福建軍區司令員。參加了長征,任一縱隊司令員、前敵總指揮部參謀長。到陝北後參加和平解決西安事變。抗日戰爭時期,曾任八路軍參謀長,並協同周恩來在國民黨統治區做統戰工作。


1941年2月任中央軍委參謀長。解放戰爭時期,歷任華北軍政大學校長,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參謀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北平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北平市市長。1946年任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中共首席代表。1948年12月—1949年8月任中共北京市委第一副書記。


1949年10月當選為中蘇友好協會總會理事、中央人民政府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1949年12月—1953年1月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1950年4月任廣東省政府主席。1950年9月—1954年7月任廣東省政府財經委員會主任(兼)。1953年1月任中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1954年6月任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54年9月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54年11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武裝力量監察部部長。1958年3月任軍事科學院第一任院長兼政委。1959年4月、1965年1月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65年1月當選為第四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75年1月任國防部部長。1978年3月當選為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1983年辭)。1982年9月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83年6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還曾任中國釣魚協會名譽主席,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第九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十、十一屆中央副主席,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常委。是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 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解放軍)。


1985年9月經中共全國代表會議同意不再擔任中央委員,同年辭去黨、國家和軍隊領導職務。


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並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2年獲哥倫比亞眾議院授予的特級大十字民主勳章。


1986年10月22日在北京逝世,終年89歲。


劉 氏


在梅州劉姓是一個大姓,而劉姓在《百家姓》之中排第4位。在中國歷史上,劉姓是登基為帝人數最多的姓氏。歷史上劉氏稱帝者共有五百餘人。自古有“劉天下、李半邊”之說。

客家梅州最有背景的十三個姓!有你的姓嗎?


在梅州,不得不提的劉氏宗祠。劉氏宗祠位於興寧市崗背榕樹村,佔地面積兩萬多平方米,有上、中、下三堂二行一圍龍110多個房間,上廳設“愛敬堂”供奉歷代始祖的靈位牌。廳內有24條柱(喻24帝),大門口有寬敞的大門坪,門坪下有半月形約一畝多大面積池塘。該祠由廣東(含海南),廣西,福建,江西四省後裔集資合建,是為紀念由閩入粵始祖劉開七公而興建!


客家梅州最有背景的十三個姓!有你的姓嗎?


劉氏代表人物 劉國用


客家梅州最有背景的十三個姓!有你的姓嗎?


劉國用(1898—1937),國民革命軍第七十四軍第五十八師第一四七旅少將副旅長。


號劍豪,廣東梅縣白渡鎮鳳嶺虎形村人。出生在新加坡,早年就讀於新加坡中華學校,後入廣東高等師範學校,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畢業。1925年起任國民革命軍第五軍教導隊教官和第十五師二團排長、連長,參加過東征北伐,智勇兼長,頗具戰績。1930年起歷任第十六師一團少校營長、中央軍校南昌分校中校教官。

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時,劉國用任第九師第二十五旅張中華第五十團團長,率部由贛入浙,至杭州時,淞滬停戰協議已簽訂,他只得率部在楓涇整訓待命。後入國民政府軍政部參謀團受訓。1936年起任第七十四軍第五十八師第三四四團團副、上校團長。


1937年8月淞滬會戰爆發,劉國用率部參戰,因戰功擢升該師第一四七旅少將副旅長。12月,參加南京保衛戰,防守牛首山。9日,在與日軍激戰三日後,退守水西門以東地區為預備隊,繼續與敵軍激戰。13日於水西門外殉國。時年39歲。


1940年,劉國用以陸軍少將首座靈位入祀梅縣忠烈祠。


陳 氏


廣東陳氏俊才輩出,在嶺南文化發展每一節點上,幾乎都產生了望重士林的學者、名臣,陳昌朝、陳宗詢、陳蘭彬、陳伯陶等廣東四十八位陳氏族中鄉紳名流。


客家梅州最有背景的十三個姓!有你的姓嗎?


陳家祠(秀甫公祠,俗稱相公祠),位於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棉洋鎮聯西村天柱山下。清朝順治七年(1650年)創建,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鼎新復建。文革期間被拆除,成為當地村民的自留地。


客家梅州最有背景的十三個姓!有你的姓嗎?


陳氏代表人物 陳伊林


陳伊林,又名陳治中,廣東梅縣人。出身於華僑家庭,民國16年(1927)春,入梅縣學藝中學讀書,在其老師——中共地下縣委書記的教育和引導下,開始閱讀《共產主義ABC》等革命書籍。學藝中學因“清黨”被關閉後,陳轉學至縣立中學。民國21年(1932)任學生會主席,因領導同學反對校長-腐化的-而被校方開除。之後他到了廣州入大學中文系學習,後又轉到法學系。民國23年參加了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並參與發起組織“茅廬”讀書會。


民國25年(1936)至翌年,陳伊林被任命為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廣東組織負責人之一,並參予《南針》週刊和《抗戰農村》等進步雜誌的編務,推動抗日宣傳活動。其後,陳伊林回到家鄉梅縣,任縣“解委”會組織書記,指導青年抗敵同志會和後援會開展抗日救亡工作。民國29年(1940),因被國民黨梅縣黨支部書記認為是“異黨分子”而遭通緝,-逃亡韶關。


其後,他負責“解放行動委員會”在該地區的工作,參與籌辦了進步刊物《時間報》,並協助中共地下組織創辦《朝報》,同時兼任桂林《力報》駐粵記者。民國32年(1943)陳由“解放行動委員會”通過關係介紹,先後擔任第七戰區挺進第四縱隊政治部中校秘書、第四戰區兵站總監部交通處總務主任等職。抗戰勝利後,陳伊林在廣州先後與人合辦萬信行和志通行,擔任經理,這兩個機構均有中共地下黨員擔任副經理,以合法的工商業活動掩護農工黨和中共地下黨的秘密活動。他並曾被委任為農工黨廣東工委主任。民國36年(1947),加入中國民主政團同盟。之後,陳伊林還曾與中共華南分局取得了聯繫,承擔了一部分情報工作。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至1953年,陳伊林任《廣州聯合報》(《廣州日報》前身)社社務委員、人事室主任兼資料研究室主任。1953年至1954年任農工黨廣東省委委員兼資料研究室主任、宣傳處處長。1955年至1968年任廣州市勞動局副局長、廣州市輕工學校校長。1956年任農工黨廣州市委主任委員,1958年起任農工黨廣東省委主任委員。“文革”期間,民主黨派-停止一切活動,陳伊林隱居在家。1968年至1972年,被下放廣州市工交“五七幹校”勞動。


1976年至1980年任省農工黨工作組組長,從1980年至1984年任農工黨廣東省委主任委員、農工黨中央常委,當選為第一至第六屆廣州市人大代表。1956年至1966年為廣州市人民委員會委員。1958年至1980年當選為廣東省人大代表、省人民委員會委員。1959年至1968年當選為第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從1979年起當選為第四、第五屆廣東省政協副主席。1984年10月18日因心臟病突發在廣州逝世。


羅 氏


羅姓氏源流:羅姓是當代第18大姓,佔全國人口的1%,約1338萬人。其來源與原始社會善於結網(羅)捕獵鳥獸的羅部落有關。據考證這一部落最早活動於今河南羅山一帶。夏商時代為某部落的一個分支,與荊楚同祖。周武王滅商時,羅被封為子爵,稱“羅子國”,正式成為周的屬國。


客家梅州最有背景的十三個姓!有你的姓嗎?


羅氏九廳十八井,位於梅州興寧市寧新街道辦東風居委,坐西北向東南,為三堂六橫三圍圍龍屋結構。該屋始建於元代初期,有700餘年歷史,系羅氏四十六世洪德公第十八子小九公興建。

客家梅州最有背景的十三個姓!有你的姓嗎?


羅氏代表人物 羅又倫


客家梅州最有背景的十三個姓!有你的姓嗎?


羅又倫(1912-1994)廣東梅州市梅縣區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歷任軍職。抗戰時期,任遠征軍第五軍參謀長、第五軍第二00師師長、第四十九師師長、新編第六軍第二0七師師長等。抗戰勝利後,任第二0七師師長兼東北保安司令部第二快速縱隊司令、青年軍第二0七師師長、青年軍第六軍軍長。


1949年去臺灣。赴臺後,於1950年出任陸軍軍官學校校長,先後調任憲兵司令,海軍陸戰隊司令,“國防部”參謀次長,副參謀總長,軍團司令,陸軍訓練作戰發展司令,陸軍副總司令,“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主任,聯合勤務總司令及駐薩爾瓦多“大使”等職。國民黨第十、十一屆中央委員、十二屆中央評議委員。1994年8月在臺北病逝。


曾 氏


曾姓為傳統漢族姓氏,最初發源於今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蒼山縣)西北一帶。夏王少康封地給小兒子曲烈作為子爵王國,稱為鄫子國。後鄫國被滅,鄫國太子巫出奔鄰近的魯國,用原國名“鄫”為姓氏,但除去了邑旁(阝),表示離開故城,不忘先祖,稱為“曾”。


客家梅州最有背景的十三個姓!有你的姓嗎?


梅州五華縣宗聖祠是粵東供奉宗聖曾子的專祠,坐落在五華縣老縣城(華城)城內十字街。


宗聖祠始建於明朝末年,光緒十四年戊子歲大規模重修一次。至光緒17年(1891)正月二十六日重光。宗聖祠坐北向南,背靠五華山,前有石柱塘。由前中後三進殿構成,中間是大廳,左右各有兩間二層的偏廳,牆體是用石灰砂與石塊擂到頂,非常堅固,廳內的房梁、石柱、屏風均有石雕或木雕裝飾,雕樑畫棟。後殿設宗聖參公神龕,神龕的左右兩邊及後排放置粵東開基祖志誠公等各房祖公的牌位。


客家梅州最有背景的十三個姓!有你的姓嗎?


曾氏代表人物 曾憲梓


客家梅州最有背景的十三個姓!有你的姓嗎?


曾憲梓,男,1934年出生於廣東省梅州市梅縣,中山大學畢業,金利來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副主席。曾經在香港擔任香港特區籌委會委員、港事顧問、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貿易發展局理事等職,還是香港華僑華人總會永遠名譽會長、新加坡南洋客家總會永遠榮譽會長、中三北京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廣州中山大學生命科學院榮譽院長、廣州中山大學名譽博士、美國愛荷華威思利恩大學政治學博士。然而,對於眾多的人來說,他們知道和認識曾憲梓,卻是從一個領帶名牌——“金利來”開始的。


黃 氏


黃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目前在潢川(古光州)保留有曾經強大一時的黃國故城,每年仍有許多海內外各地各界黃氏同胞前來祭拜。


客家梅州最有背景的十三個姓!有你的姓嗎?


黃氏代表人物 黃鎮球


客家梅州最有背景的十三個姓!有你的姓嗎?


黃鎮球(1898年5月28日—1979年7月5日)號劍靈,廣東梅縣人。湖北第二預備學校保定軍官學校第六期步兵科畢業。1929年赴德國研習防空學。1933年回國籌建防空學校。1934年就任校長暨防空委員會副主席。赴臺後,於1950年再度出任“聯合勤務總司令”。


1954年後調任“國防部副部長”。1955年轉任“總統府參軍長”。1962年改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席,當選國民黨八屆中央委員,後為中央評議委員,“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委員”。晚年兼任香港崇正總會顧問。1979年卒於臺北。著有《防空講話》、 《防空十二年》等。


張 氏


張姓是中國大陸第二大姓。最早出自於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姬姓。是炎黃子孫的重要組成部分。張姓源自於黃帝之子少昊青陽氏之孫的揮公。因發明弓箭司弓矢之長(正),而賜姓揮公姓張於青陽(今河北清河)。


客家梅州最有背景的十三個姓!有你的姓嗎?


張氏代表人物 張步青


張步青(1885-1963),字公善,號浩龍,廣東嘉應州(今梅縣)鬆口溪南南下村人。近代著名僑領,中華民國外交官。

清光緒十一年(1885)4月30日生。出身名門望族,其父張榕軒(煜南)為著名華僑實業家、潮汕鐵路創辦人。張步青少年時就讀於鬆口公學,接受傳統文化教育。其家又聘嘉應州舉人楊青為家庭教師,指導其學習古典詩詞、書法,由是文才猛進。


光緒三十三年(1907)初,梅縣鬆口同盟會在鬆口創辦“鬆口體育傳習所”,為孫中山領導武裝起義訓練軍事幹部,張步青捐款為其購置設備。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張步青任海軍部調查員,民國政府工商部顧問官。

1915年11月,外交部照準在荷印屬地爪哇島棉蘭設立中華民國駐棉蘭領事館,任命張步青領事署理。在任期間,愛僑護民,保工惠商,振興華僑教育,政績斐然。

1916年,遵從母囑,與胞弟銘青、宸青一起,在棉蘭市郊日裡河上興建公路鐵橋,以紀念其先父。該橋命名為“成德橋”,又稱“張榕軒橋”。9月,時任中華民國大總統的黎元洪向張步青贈送親筆七字聯:“春山北苑屏間畫;秋水南華架上詩”;內閣總理徐世昌惠贈對聯:“海岸樓臺青嶂外;人家簫鼓白鷗邊”。

1917年6月,民國政府教育部派遣黃炎培、林鼎華調查南洋華僑學校熱心辦學成績顯著者,張步青領事全程陪同。7月9日,棉蘭敦本商業學校舉行開學典禮,由張步青領事致詞,其勉勵學子成為社會有用之才的良苦用心溢於言表。黃炎培亦高度評價張步青叔侄注重職業教育的遠見卓識。

1920年,東北五省發生嚴重旱災,張步青捐款荷幣一萬盾賑災;先後多次將在棉蘭募集的賑災款,通過香港渣打銀行轉匯外交部及中國上海紅十字會,賑濟天津水災災區等。


1926年,晉升中華民國駐棉蘭領事館總領事。

1929年冬,辭去總領事職務。鑑其擔任民國駐棉蘭領事、總領事14年之外交生涯,勤勞卓著,中華民國外交部於1930年3月特別頒授匾額以示褒獎。分別向其頒發“五等嘉禾章”、“四等嘉禾章”、“三等嘉禾章”、“二等大綬嘉禾章”,以表彰其“擁護共和,勤忠國事”之功。

1963年7月29日,在印度尼西亞棉蘭逝世,享年78歲。


何 氏


何氏來源於韓國後期,何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十八位的大姓。


客家梅州最有背景的十三個姓!有你的姓嗎?


何氏代表人物 何如


何如(1890~1989) 著名法語專家。廣東梅縣人。民國16~25年(1927~1936),留學法國。歸國後曾任政治大學、中央大學教授。建國後,歷任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法語教學研究會首任會長,全國外語教學研究會常務理事,江蘇省翻譯工作者協會顧問。

他在留法期間,因創作法語長詩《貴妃怨》,而聞名法國詩壇。1952年參與組建南京大學法語專業,曾參加《毛澤東選集》的法文翻譯工作。他譯成法文的作品有:《毛澤東詩詞》(39首)、《阿詩瑪》、《王貴與李香香》、《十五貫》、《屈原賦選》、《文心雕龍》、《木蘭辭》、《杜甫詩選》、《女神》等。1983年法國總統密特朗在南京大學演講時,稱讚何如為中法兩國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貢獻。1986年法國教育部授予何如一級勳章。


鍾 氏


尊 鍾烈為得姓始祖。鍾姓源出有四:源於姬姓,屬以邑為氏;源於嬴姓,屬於以國名為氏;鍾姓歷史名人有 鍾子期、 鍾繇等。

客家梅州最有背景的十三個姓!有你的姓嗎?


鍾氏代表人物 鍾育民


鍾育民(1914~1982),原名鍾希廷,化名李振、鍾福祥,廣東梅縣官塘圩鵝峰鄉人。少年時在家鄉讀小學、務農。1930年參加東江蘇維埃武裝隊伍,同年蘇區遭國民黨反動派破壞,投奔泰國兄長鍾若潮。在泰國當過理髮工人、小學教師、商店售貨員、縫衣工人。1933年加入暹羅(泰國)共產黨,先後擔任支部書記、區委書記、曼谷市委委員及曼谷青年部部長等。1937年負責暹羅華僑工人抗日救國聯合會工作。

1938年10月回國參加抗日救國戰爭。先在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工作,後參加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簡稱“東團”),1939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任“東團”惠陽隊副隊長、黨總支書記,開展抗日救亡工作。1940年,“東團”博羅隊被國民黨當局誣陷“勾結土匪,密謀-”,23名隊員被捕入獄,5月中旬,中共東江特委和“東團”總部以南洋惠僑救鄉會的名義,派黃煒然、鍾育民、吳逸民組成三人代表團,專事營救工作,經多方交涉和斡旋,於7月27日被捕隊員全部獲救出獄。


1941年春調到東莞敵後,先後擔任中共水鄉區委組織委員、區委書記,在水鄉發展黨組織,動員群眾參加游擊隊,開闢新區,配合游擊隊開展對敵鬥爭。1943年調任中共博羅縣副特派員,負責博西長寧、福田、聯和等地黨的工作。1945年任中共桂山工委副書記兼博羅縣委組織部長、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第四支隊桂山大隊政治委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共增城特派員、中共增(城)龍(門)博(羅)特派員,中共東江江北地委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三支隊第四團政治委員、第三團政治委員、第三支隊政治部主任等職。


1949年12月後,任中共博羅縣委書記,1951年6月開展土改運動後,縣委經過多次調整,分別改任副書記、-、第二書記、第三書記,1954年4月調離博羅。後在中僑委和中國駐越南、印度、緬甸大使館等單位任職。


王氏


王姓, 中華姓氏之一,主要源自 姬姓、子姓、媯姓和外族改姓。東周時期的 姬晉為王姓始祖。


客家梅州最有背景的十三個姓!有你的姓嗎?


王氏代表人物 王韶


王韶光生於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卒於光緒年間(具體年限不詳),原名天富,字春野,嘉應州荷田堡(今梅縣荷泗鎮)人。小時由於家貧,隨族人到汕頭學理髮。後在訟師門下任司書兼習訴狀,不久成為土訟師。因求其書寫狀紙者眾,便薄有積蓄,回鄉捐得一名監生(位同國子監太學生,賞七品頂戴虛銜),隨後赴廣州經商。


時廣州小北至三元里一帶,有打石行,工人多是五華、龍川的客家人。平日因風俗習慣、語言與當地人不同,常受當地人欺侮。後探知王韶光能寫會講,便特聘其任書房兼理訟事,為客籍同鄉排憂解難,深受客籍人氏愛戴。稍後,王韶光就在廣州城北園下田(在今白雲山之西北面)買田做屋,成為當地一位士紳。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五月下旬,英國侵略軍從泥城登陸,直迫廣州城北,當時廣州駐兵束手無策。由於入侵英軍到處-擄掠,殘殺無辜,激起民憤。乃至民眾集結進行-,石行工人和廣州城東北六鄉客民(絕大多數原是嘉應州遷此之客家人),見入侵英軍如此肆虐,便同仇敵愾,公推王韶光為首領,與何玉成、韋紹光等緊密配合,決計抗擊英軍,這就是廣州三元里“平英團”的抗英義舉。


5月30日,工農義勇在王紹光等率領下,大殲英軍於牛欄崗、黃婆洞,進而包圍了四方炮臺。此次戰鬥,因王韶光所部俱擅武術、長茅技擊,故所戰皆捷,被稱為最英勇頑強的隊伍。事後,清政府-行賞,賞給王韶光六品軍功,清將軍奕山亦向朝廷保薦他為官。當時,王韶光還捐銀8000兩組織團練,製造軍械,成立“東北六社”,旨在御英,使城北得以安寧。


1842年,英人在粵沿海活動,氣焰囂張,王韶光奉命到新安(今寶安)聯絡紳耆,組織團練。還一度潛駐外海辦公,藉以監視敵情。同年冬,王韶光以東北六社壯勇眾多,距離昇平總社公所太遠,調遣不便,呈准以白雲山以東為界,另行建立東平公社。由高梁材、王韶光總理社務,社址設在大瀾灘的沙梨園。繼而又在燕塘創辦東平社學,藉以普及教育。爾後,王韶光曾先後在安徽鳳台等地任州同知、知縣潞州府(今山西長治市)知府。致仕還粵後,病逝於鄉,終年70餘歲。


廖 氏


廖姓源流較多,一是出自己姓,為上古時期廖叔安之後裔,以國名為氏;二是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子伯廖之後裔,以封邑名為氏;三是出自偃姓,堯、舜的賢臣皋陶的後裔,以國名為氏;四是出自躲避殷紂暴政,為繆、顏二姓所改;五是出自張姓,入贅廖家而改姓;六是出自賜姓。

客家梅州最有背景的十三個姓!有你的姓嗎?


廖氏代表人物 廖振


客家梅州最有背景的十三個姓!有你的姓嗎?


廖振 (1933~2015.3.24)原名廖其光。廣東梅縣人。中共黨員。1965年畢業於遼寧大學中文系。1947年參加解放軍,歷任閩粵贛邊區縱隊戰士、班長、警衛員、排長、區武裝部長,興梅軍分區獨立二營參謀,武漢軍區預備8師22團防化兵指導員、主任,1958年轉業,任朝陽市農科所及氣象臺秘書,遼寧省作協專業作家,廣東梅州市文化局藝術科長,梅州市文聯常務副主席,專業作家。


1959年開始發表作品。1986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文學創作二級。著有中長篇小說《戰鬥的少年時代》、《石頭娃子》、《送鹽》、《香蕉村的黎明》、《游擊區的小獵人》、《獵人的愛情》、《天獵》等,共160多萬字。長篇小說《敵後少年軍》獲1985年廣東省兒童文學優秀作品獎。


十大名門姓氏你是哪一個姓氏呢?各位小夥伴們還有更多名門望族姓氏的故事嗎?歡迎在評論區分享哦~


來源:IN梅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