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朱莊仁義橋碑

重修朱莊仁義橋碑


​ (楊大雲/文)仁義橋位於河南省魯山縣張官營鄉朱莊村南犨河中游,約建於1879年,清光緒五年。犨河發源於磙子營鄉,在張官營鄉梁官營村注入滍水。

2018年我回老家為祖先上墳,十月初九那天我聽書嶺哥說,四世祖吉生公曾為村裡建橋捐過十兩銀子,名字刻在重修仁義橋石碑的前面,並說石碑在富莊,蓋在井上。

當天傍晚,我們就去找石碑,到井邊看不到石碑,碰到楊青申的妻子,她說石碑在去年被拉孫莊去了。十月初十,我和楊書義哥驅車前往孫莊去拜謁石碑,到了孫莊大柏樹旁,我直接去尋找石碑,也許是祖先指引,我一眼就認出了石碑,並很快找到祖先吉生公的名字。很多字有些模糊,我拿出手機拍了照片,當時天還下著小雨,我們沒有過久逗留,就離開了。後來我把照片發到群裡,三哥和侄子楊數還把祖先的名諱用紅色標誌出來。


重修朱莊仁義橋碑

殘破石碑的照片


我們經過多次辨認、猜測,終於把碑文補充完整,並且完成碑文譯文。石碑被毀50年後碑文終於又重見天日。碑文共記載有32個名字,其中捐款人數26人,共籌集銀兩141.5兩。重修了仁義橋,橋可以同時通過兩輛三匹馬拉的車,並且在村中西溝上又建了南北兩座小橋。

石碑的最上方是四個字:寶邑首事。這四個字為碑額,是由儒童菉塘張囗篆寫。張先生名字的第三個字被鑿掉,是全碑中唯一不知道的字。儒童是明清時期凡是應秀才考試的士子,不論年齡大小,皆稱童生或儒童。撰文是富莊的楊於珠先生。石碑書丹是寳邑廣膳生員晴塘張培之。生員,指明清時期經本省各級考試入府、州、縣學者,通過院試的童生被稱為生員,俗稱秀才。書丹是刻碑術語,指用硃砂直接將文字書寫在碑石頭上。張秉囗、楊於珠、張培之這三位先生應該都是咱本地的德高望重之人,只是不知道菉塘晴塘是附近哪個村的雅稱。例授奉政大夫吏部侯選同知楊亮宗捐銀拾伍両。


重修朱莊仁義橋碑

由楊全振老師提供的石碑拓本


楊宗亮是碑文中地方官員,可能是魯山的縣官。同知為明清時期的官名,正五品。同知負責分掌地方鹽、糧、捕盜、江防、海疆、河工、水利以及清理軍籍、撫綏民夷等事務。例授是指循例授官。清制封典,朝廷按照定例授予官爵。奉政大夫是文散官名,明正五品初授奉議大夫,升授奉政大夫,清正五品改授奉政大夫。

吏部 候選表示其具體任命還需聽吏部具體安排,還沒有正式上任,處於暫待狀態。張秉囗、楊於珠、張培之、楊亮宗這四位可能是重修仁義橋的主要倡導者和組織者。耆英捐銀,指村中年高碩德者所捐銀兩。我的天祖吉生公和富莊村的楊朝用、楊朝忠兩位老先生皆在此列。監生捐銀,監生所捐銀兩。監生指可以到國子監讀書的人,清代可以用捐納的辦法取得這種資格。清代的監生分為:恩監、優監、廕監、捐監。國子監為明清兩代國家最高學府。薛通泰、.楊於鐸、楊於詩、師文淵等為當地監生。捐銀人員26人,共捐得141.5兩銀子。其中捐銀十兩以上的有楊宗亮、張寬、楊吉昇、薛通泰、楊於詩、師文淵等六人。石工,指建橋的工匠師傅,石工有三人分別為:閆重財、賀宣、勾逢瑞。

朱莊仁義橋在文革中遭到破壞,橋兩側的四個龍頭被砸掉,重修仁義橋石碑被拉倒,被砸為兩塊,有的人名被鑿掉。不知道遺落在何處,約在九十年代石碑被挪到富莊村蓋井之用。在2016年紀念屈原時,楊道森先生把石碑運到孫莊祠堂保護起來。當時因一個魯山縣城文人要翻看碑文,石碑又被碎為三塊。石碑經過修復,現位於孫莊村楊氏祠堂左側,大柏樹北邊。

仁義橋在1992年被拆,存在113年。同年秋在原仁義橋西二、三十米處用混凝土建了新橋,據說新橋為朱莊村楊天鐸之兄出資興建。多條路多座橋更好,拆橋毀路並非明智之舉。石橋本可以五百年不倒,甚至千年可用。而今天看到的真是斷橋,實在令人扼腕,當年建橋那麼不易,拆毀也只是一天半天的功夫。

朱莊村仁義橋是鄉親們南北通行的必經之路。人們或去肖營、康莊、黃庵趕集,或去南鄉走親訪友,或去河南岸耕種土地,尤其是對去肖營學校讀書的孩子們尤為重要。到了夏天,橋與河就成了孩子們的樂園,常常有孩子們從橋邊或者站在龍頭上一躍而下去游泳、去戲水。橋東、橋西是一些散落的大石板,是人們洗衣的好地方。拔了一籃子草也可以放在河裡淘,甚至提一籃子紅薯到河裡洗。到了冬天做粉條的時候,用河水解凍,到岸上晾曬。前人修路,後人享福。


後附:《重修仁義橋碑記》

寳邑首事

徙來津樑之設所以利行者也,魯邑東南朱富二村有仁義橋者,跨犨水之中流,當過客之要道,橋頹路圮,虹空臥於波間。雨集水溢,途盡沒于濤內,行人病涉苦之久也。環村諸君子,目撃心傷,不忍坐視,合眾倡謀,和者雲集,忍受募化之勞,求免褰裳之慮,於是運土補路,易反為坦,瓷石架樑即為通途。過客前驅,無不利有攸往,兩驂並御,弗慮載胥之溺。義舉告竣,善心未已,又於村之左右,凹下沮洳之區,刱(創)建小石橋兩座,以利鄉民往來。吾等竊思周制不興,津樑久廢,而修補之功皆出於一郷之善士。餘嘉其事之有成,而喜為後世勸也,於是立石焉。

寳邑廣膳生員晴塘張培之書丹

儒童犨濱楊於珠撰文

儒童菉塘張秉0篆額

例授奉政大夫吏部侯選同知楊亮宗捐銀拾伍両

耆英捐銀

楊朝用:三兩伍, 張寬:十三両,楊吉昇:十兩 ,楊朝忠:二両,

楊瑞清:七両五;

監生捐銀

薛通泰:十九両,楊於詩:十三両,師文淵:十三両,陳希道:六両伍,張以度:四両;

監生捐銀

王普平:五両,齊法程:二両,王請安:一両五,傅七教:一両,

張會元:一両五,

監生捐銀

楊清瑞:六両五,高碩志:一両,楊成身:二両,楊於鐸:三両

楊於辰:三両,

監生捐銀

張以浩:二兩,李玉林:一両,穆錦堂:一両,李錫田:三両五,李夢奎:一両,

石工:閆重財 賀宣 勾逢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