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健身却没有训练痕迹,是不会练还是另有隐情?

甲:你健身吗?

乙:我经常健身。

甲:那你怎么没有训练痕迹?

我最近这半年来一直在网络上分享健身知识,好多人看到我的身材都会调侃说,你都没有训练痕迹,哪有资格分享健身知识,好像没有明显的肌肉就不配分享知识,就是不会练的体现?

经常健身却没有训练痕迹,是不会练还是另有隐情?

我就是健美人眼里没有训练痕迹的人。


本文目录:

  • 训练痕迹是指什么?
  • “训练痕迹流行说”起源
  • 没有训练痕迹就代表不会练吗?
  • 对于健身的合理建议

训练痕迹是指什么?

“训练痕迹”通常指一个人通过后天的不断训练,身体留下了训练的痕迹,这种训练痕迹更多的表现在肌肉比较饱满、或者有较明显的肌肉轮廓。(如下图)

经常健身却没有训练痕迹,是不会练还是另有隐情?

图片中的肌肉男很明显具有饱满的肌肉,脂肪含量也很低,肌肉轮廓很清晰,在大众眼中他就是典型具有训练痕迹的人。

那再来看另外一种体型,如下图:

经常健身却没有训练痕迹,是不会练还是另有隐情?

中国跳高运动员:张国伟

看这张照片,估计在别人眼里,他就是毫无训练痕迹的人,他可是中国非常出色的跳高运动员。你可能会问,怎么看不出训练痕迹呢?

“训练痕迹流行说起源”

大家一提到健身,首先就会想到饱满的肌肉,清晰的马甲线,对一个人的训练水平评价建立在了训练痕迹上。而看到竞技体育中的运动员,人们首先想到的却是运动表现(跳的远、跑的快、跳的高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认知偏差到底因何而起呢?我从两个方面来谈一谈。

  • 健身领域
  • 竞技运动领域

一、健身领域

几乎所有人的印象里健身就是撸铁,如果你问一个人为什么不健身,大概率会出现这样的回答:我不需要马甲线、我怕练的太壮、我不喜欢器械训练,平时跑跑步就行

这些答案看似不相同,好像背后的认知是一样的,把健身都与肌肉、撸铁、塑形这些关键词联系在了一起。为什么健身的联想词会是这样的呢?我们来看一下官方媒体对于健身是如何定义的?


经常健身却没有训练痕迹,是不会练还是另有隐情?

在这个定义里,健身不只有塑形的训练,还有柔韧性、体能、心肺耐力等多方面的内容。健身的形式也不只有撸铁,器械训练,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对健身的认知就停留在撸铁塑形上面呢?

究其原因就不得不提两个人,一位是赵竹光,他被称为中国健身第一人

经常健身却没有训练痕迹,是不会练还是另有隐情?

他在1929年考入当时的沪江大学,当时的他很瘦弱,他意识到头脑与四肢都应该发达,他便开始寻找各种增强体质的方法,偶然间他得到了美国的一本健身教材

《肌肉发达法》,从此他便开始了肌肉强化的训练,借助西方的健美增肌系统,他的身体变得肌肉发达,也吸引了很多的爱好者,还组建了中国第一支健身队伍

经常健身却没有训练痕迹,是不会练还是另有隐情?

图片来自网络

他发现西方的这套系统对于肌肉的塑造很有用处,还亲自翻译成中文,于是中国第一本健身书诞生。

经常健身却没有训练痕迹,是不会练还是另有隐情?

图片来自网络

但是翻译的这本书更多的是美国健美知识系统(健美的英文是bodybuilding,就是肌肉塑造的意思),他还创办了中国第一本健身杂志《健力美》,正式开始了健美肌肉塑造的宣传。并在1940年创办第一所健身学院,更多的是健美层面的训练,他对于中国健美事业的发展确实贡献很大,但是从那时起,健美好像也成了健身的代名词。

另一位是大众更熟悉的马华,1985年,她开始涉足健身操行业,通过中央电视台“健美5分钟”栏目爆火,当时中国掀起了一股健身操热潮。当时马华紧致有型的身材,受到了中国老百姓的追捧。从那时开始好身材成了健身的一个追求。

经常健身却没有训练痕迹,是不会练还是另有隐情?

图片来自网络

人们把健身的更多关注点放在了肌肉形体塑造上面。全国开始兴起健美比赛,比赛场上以肌肉维度,肌肉形体刻画为评判标准,并不看你的心肺耐力好不好,跳的高不高。健身的观念里开始出现以肌肉大小论英雄的错误认知。

二、竞技运动领域

我在2009年的时候,开始系统的学习健身系统,接触到“体适能”的概念,体适能被分成两个部分。

  • 健康体适能
  • 竞技体适能

1、健康体适能

美国总统体适能与运动委员会给出的体适能定义:能够以旺盛的精力去执行每天的事务而没有过度的疲劳;能够以充足的活力去享受闲暇时间的各种休闲,并能适应各种突发情况。

健康体适能也属于健身领域

的一个分支,目的并不是为了练出多大的肌肉,更重要的职责是通过锻炼维持健康水平,改善亚健康状态,内容包括心肺耐力的训练、柔韧性的训练、肌肉力量耐力的训练,以及减脂训练并让脂肪含量维持在标准范围内。看到这里似乎与肌肉轮廓是否明显清晰关系不多。人们的亚健康状态与肌肉大小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一个肌肉发达的人不一定是健康的,他的心肺耐力也可能很差,柔韧性也不一定好。

但没有接受过专业学习的人都只是把健身的关注点放在了外在的形体上。

2、竞技体适能

提到竞技两字,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奥运赛场,更高、更快、更强,并不以健康为目的,而是为成绩而生,人们更多的关注他跑的快不快。刘翔的身材在健美运动员看来连小学生都不如,但并不影响他跑的快。

经常健身却没有训练痕迹,是不会练还是另有隐情?

“体适能”中的竞技体适能中的内容是速度,爆发力,反应,灵敏等训练。

每个项目都有不同的要求和目的,他们之间并没有可比性,如果你非让马拉松运动员与健美运动员比肌肉维度,让举重运动员与健美运动员比举重,那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可能你关注别人的身材好不好,肌肉大不大,别人自己却在关注自己的跑步速度快不快,任何项目都有他们的要求,

并不是谁肌肉大就是王者。有时候只是累赘。

经常健身却没有训练痕迹,是不会练还是另有隐情?

没有训练痕迹就代表不会练吗?

如果你对健身的认知只是放在了肌肉维度塑造上,训练痕迹确实一定程度代表了你的健身水平,而事实上,健身的分类很多,不只是肌肉本身的塑造,还有心肺耐力、柔韧性、反应、速度、爆发力等内容,如果一个人对肌肉维度不感兴趣,更多的需求来自于维持健康状态,平日的训练更多的放在了除肌肉维度打造以外,

那训练痕迹就不能代表训练水平,与会不会练没有必然的联系。

经常健身却没有训练痕迹,是不会练还是另有隐情?

比如你想拥有训练痕迹,需要对目标肌肉进行刺激,不断增加训练强度,增加负重,需要补充充足的能量才能达到要求。如果你经常健身,但并没把肌肉变大作为你健身的唯一标准,可能在训练肌肉的时候更多采用徒手的训练,没有增加负重,没有额外的补充能量,你也不可能练出饱满的肌肉。哪怕你的训练水平再高也不行。

结束语

健身不是争强好胜、也不是唯肌肉论,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眼光,你只要保持规律的健身频率、注重动作的质量、保持健康的饮食,慢慢朝着你自己定的目标前进就可以了,我们尊重每一位的健身观,快乐、健康是关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