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素《幸福之路》你為什麼不快樂

你好,歡迎來到「益伴」。

今天為您解讀的這本書叫做《幸福之路》,本書中文版共計約15萬字,我會用5期的內容為您來講解本書的精髓,本期是講解的第1期。

《幸福之路》是一本帶你尋找幸福良方的生活哲理小書。作者羅素將自己的觀察和人生經驗歸納起來,用淺顯的文字表達,告訴無數鬱鬱寡歡的人感到不幸福的原因,從而幫助他們走上幸福之路。

本書的作者伯蘭特·羅素是1950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非文學”家獲得諾獎的第四人,1950年他第一次被提名,便成為獲獎者。諾獎對他的讚辭是:欲以褒揚他的哲學著作,它們不僅豐繞而重要,同時,它們使他成為人性與思想自由的捍衛者。

1872年出生於英國貴族家庭的羅素,是二十世紀傑出的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和文學家,分析哲學的主要創始人,被譽為“百科全書式”的哲人。

在《幸福之路》中,羅素想要表達的快樂秘訣是:讓你的興趣儘可能的廣泛,讓你對人和物的反應儘可能友善。

幸福不在遠方,就在當下,就在你身旁。接下來,讓我們跟隨作者的筆觸,一起到書中,尋找幸福快樂的良方。

01

不快樂的原因

動物只要不生病,有三餐溫飽,就會覺得快樂。然而,已經擺脫飢餓和貧窮的大多數人,卻依然時常會感到不快樂。

羅素《幸福之路》你為什麼不快樂


不快樂的原因有很多種,羅素將其歸納為兩種:第一是社會制度;第二則是個人心理。當然,個人心理往往也是社會制度的產物。

而如何改變社會制度來增進幸福的問題,比如關於消滅戰爭,消滅經濟剝削,消滅殘忍與恐怖的教育等等,都不是作者在本書要談的。在本書中,羅素的主要目的,是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煩悶與不快樂,開一張良方。

這裡所說的“煩悶”,指的是文明國家內大多數人能感覺到的痛苦,而且這種煩悶因為並無顯著的外因,所以更顯得無可逃避,無可忍受。

羅素認為,這種不快樂大部分是因為:錯誤的世界觀,錯誤的倫理學和錯誤的生活習慣,毀掉了人們對一般可能的“事物”的天然興致。殊不知一切的快樂,不論是人還是動物,都得以這些事物為根基。

而觀念和習慣都是個人可以掌控的,通過改變這些,人們就能擁有獲得幸福的可能。

人不快樂的心理原因有很多種,每個人不快樂的原因也各異。但是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最典型的不快樂者,就是那些在童年時期被剝奪了某些正常滿足的人,以至於後來把這一種滿足看得比一切其餘的滿足都重要,從而使他的人生往單一的方向走去,並且過於重視這一滿足的實現。

更進一步發展,一個人如果受到的挫折嚴重到極點,則會導致他不再尋求滿足,而只圖排遣和遺忘,於是他變成一個麻木的享樂狂。

比如,醉酒是暫時的自殺,它給人所帶來的快樂是負面的,只是讓不快樂短暫消失;自大或是自戀狂相信快樂是可能的,但是他們所用來尋找快樂的方式都是錯誤的;尋找麻醉的人,不管是哪種形式上的麻醉,除掉希望遺忘之外,卻已放棄了一切的希望。

生而為人,如果有一條幸福的路擺在面前,很少有人願意去選擇不快樂。在本書中,羅素假定所有讀者都是寧可快樂而舍不快樂的人。

羅素《幸福之路》你為什麼不快樂


對於是否真的能幫助所有讀者找到通往幸福之路,羅素並不確定,但嘗試一下總是有益無害的。

02

憂鬱

憂鬱指的是人的一種精神狀況。當生活中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或是無法處理的事情時,人們往往容易情緒低落,對未來失去希望。

羅素願意讓讀者相信,不論用何種論據,理性決不會阻止快樂;不但如此,且要深信凡是真誠地把自己的哀傷歸咎於自己的宇宙觀的人,都犯了倒果為因的毛病:

實際上,他們為了自己尚未明白的某些緣故而不快樂,而這不快樂誘使他們把世間某些令人不快的特點認作罪魁禍首。

同樣表達過這些觀點的,在現代美國有《近代心情》的作者胡特·克勒區;英國19世紀浪漫主義詩人拜倫;以及《舊約》中《傳道書》的作者。

這三位悲觀主義者,將人生的快樂檢閱後,都獲得了一些灰暗的結論。

克勒區的說法是:

“我們的案子是一件敗訴的案子,自然界裡沒有我們的地位,雖然如此,我們並不以生而為人為憾。與其像野獸一般活著,毋寧做了人而死。”

拜侖說:

“當早年的思想因感覺的衰微而逐漸凋零時,世界所能給的歡樂決不能和它所攫走的相比。”

《傳道書》的作者說:

“因此我讚歎那早已死去的死人,遠過那還活著的活人,並且我以為比這兩等人更強的,是那從未存在,從未見過日光之下的惡事的。”

克勒區處於美國紐約最高的智慧者階層;拜倫一生有無數的情史;《傳道書》的作者追求快樂的方法則是花樣繁多。即使是在智慧不曾與他們分離的環境裡,他們也感受到一切都是虛空。

羅素自己也常有“萬事皆空”的心境,但是他擺脫這種境況的方法,並不是靠了哲學,而是依靠對於行動感到強烈的需要。

比如說為人父母的,你的子女病了,你會感到不快樂,但絕不會感到一切皆空,你會覺得不管人生是否有終極價值,只有治好你孩子的病才是最重要的。

羅素《幸福之路》你為什麼不快樂


比如說一個有錢有閒的人,常覺得一切皆空,如果有一天破產了,一無所有,他就會覺得如何解決下一餐的飯,決不是虛空的。

人之所以會產生空虛之感,是因為天然的需要太容易被滿足。

這也是為什麼現代人生活的物質條件越好,幸福感反而越少。人對於某種東西,不管慾望如何強烈,一旦輕易到手,就讓他覺得慾望的實現其實並不能帶來快樂。

羅素給予那些總覺得世上無事可為而感到彷徨的人建議是:進入世界,做一個海盜也好,做一個婆羅洲上的王也好;去過一種生活,使低級的生理需求幾乎佔去你全部的精力。

這個方法並不一定適合每個人,僅適用於那些因生活需求太容易滿足而覺得苦惱的人。

03

競爭

競爭似乎成為現代職場中人的一種生存常態。當下這種競爭,在羅素看來,實際上是成功的競爭。現代生活的鬥爭,早已擺脫為溫飽而戰鬥。人們從事戰鬥時所害怕的不是沒有飯吃,而是失敗。

道理其實很簡單:他們並非被一種機構緊抓著無可逃避,無可逃避的是他們所蹬著的踏車,因為他們不曾發覺,那踏車不能使他們爬上更高的一層。

當然,這裡所指的是一些職場高管,他們已經擁有很高的收入,足以讓其妻兒過上很好的生活。

比如一個企業高管,他擁有一套別墅和豪車,一個溫柔的妻子,和一雙可愛的兒女。他每天在妻兒還在夢中時候,就起床趕到公司。開始一場接一場的會議和重要客人的會見,接著陪重要的客人午餐,這樣的工作狀態持續到下午,晚上才疲憊不堪地回到家。

羅素《幸福之路》你為什麼不快樂


這樣一個男子的工作生活,其心理狀態恰和百米競走的人相同;但他的競走終點是墳墓,對於妻子、兒女,他無法給予適當的陪伴,也少有親密的溝通。大概他也沒有真正知心的同性好友,雖然他對很多人都裝得非常親熱。他所知的春夏秋冬,不過是自然界的切換;他也許因為工作去國外很多地方,但是都在用厭煩的眼睛去看。書和音樂對他來說,毫無吸引力。

於是,他開始一年年地變得孤獨,注意力日益集中在事業上,事業以外的生活變得索然無味。

不可否認的是,職場高管的焦慮中,常有害怕被取代而丟掉工作,不能提供給妻兒優渥的物質生活。

但是,過度重視競爭的成功,把它當作幸福的主源,就會種下煩惱之根。

羅素本人不否認,成功的感覺,會使人容易領會到為人之樂,也不否認金錢在某種程度上能增進幸福;但是超過那個程度就不然了。

羅素堅持:成功只是創造幸福的一分子,倘若犧牲了一切其餘的分子去贏取這一分子,代價就太大了。

現代社會之所以變得越來偏重於競爭,羅素認為這與文化藝術水平普遍低落有關。我們教育裡過度培養了理性和意志,卻犧牲了感性和思悟。

競爭如果成為人生的主體,就會太可怕,太執拗,會使人的肌肉太過緊張,意志太過專注;如果將其作為人生的基礎的話,不可能持續到一二代。

這種生活狀態如果持續下去,一定會產生神經衰弱,各種遁世的現象,和工作同樣緊張、同樣困難的尋歡作樂,甚至是因不育之故而歸於滅亡。

如何擺脫競爭環境下的壓力與焦慮,羅素開出的方子是:在保持生活平衡的觀念下,接受健康而恬靜的生活享受。

下期的解讀中,我們將繼續和羅素一起探索,如何走出煩悶、疲勞和嫉妒,從而走上幸福之路。讓我們期待下一期的解讀。

以上是本期節目的所有內容,感謝聆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