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汽車業人才不再“喊渴”-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

原標題:如何讓汽車業人才不再“喊渴”

如何讓汽車業人才不再“喊渴”

楊永修(左一)向3名徒弟傳授工作經驗。他常說,自己有義務和責任把學到的東西繼續傳遞下去。

如何讓汽車業人才不再“喊渴”

王智透露,如今,他所在的數控班組已經獲得各類獎項100多個。2019年,數控班組還獲得了“長春工人先鋒號”“全國青年文明號”等榮譽。

如何讓汽車業人才不再“喊渴”

在黃平慧眼中,新型“師帶徒”模式不僅讓她得到了技術指導、項目歷練,更營造了認真鑽研、共享傳承、無私奉獻的研發文化。

“剛入職的時候,在校園裡學的公式真的要應用起來,腦子裡是一片空白。”回想起2014年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那個秋天,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一汽”)研發總院動力總成所工程師黃平慧一直覺得很幸運。

彼時,作為一名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的畢業生,黃平慧一頭扎進了發動機的研發中。但是,發動機研發知識浩如煙海,技術攻關十分困難。“理論與實際脫鉤”是她在工作中遇到的最大難題。

出乎黃平慧意料的是,剛入職,部門就根據她的“人才畫像”,為她匹配了一位專業的“師傅”,並與她簽訂了“師徒契約”。在隨後的工作中,從工作方式、工作思維再到前瞻眼光,師徒一起工作、共同成長。

“對於發動機研發來說,如果沒有師傅手把手教你怎麼幹,可能三四年都摸不到門道。而經過1年多的摸索與實踐,我就漸漸入了門。”黃平慧說,“通過新型的‘師帶徒’模式,我就像一棵小樹苗,紮根在自主研發事業的沃土,汲取著養分、一點一點地成長。”

如果說高校是汽車人才的蓄水池,企業就是助推人才成長的加速器。有業內人士認為,對於汽車行業來說,人才的培養和傳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方面,在汽車業,實際經驗與理論基礎缺一不可,人才往往“越老越吃香”;另一方面,隨著行業向“智能化、電動化、共享化、網聯化”轉型,企業對新興人才“喊渴”或成為行業常態。

如何建立人才培養體系,加強青年人才的培養,加速人才梯隊的建設,成為每一家汽車企業的“必答題”。

新型“師帶徒”模式為青年科研人才架橋鋪路

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但對於研發領域來說,共享傳承、無私奉獻的研發文化至關重要。

黃平慧告訴記者,在一汽研發總院,以“師帶徒”為主要載體的傳、幫、帶活動一直是傳統。

“狹義的‘師帶徒’就是工作後,公司為每個新員工指定了一名老師,傳授工作方法和工作流程。但其實在研發體系,每一個前輩都是我們的師父,在工作中和問題解決中,他們都在傳授著知識和經驗。”黃平慧說。

在她看來,一方面,通過師父們的幫助,她得以在研發上“快速入門”。同時,行業前輩多年的從業經驗更為她的工作思維和工作方式提供了新思路。

2019年年初,在電動增壓器開發過程中,項目卡在了佈置方案的確定上。藉助1.5L的項目經驗,黃平慧對每一個佈置位置的優缺點和潛在風險進行了計算分析。但是經過3個月排雷式的深入研究後,她推薦的方案與外方專家的經驗認知截然不同。

“由於計算得足夠詳細,我對自己的計算結果比較自信。所以,我牽頭電控、試驗專業,首次在臺架上完成了電動增壓器的摸底試驗。”黃平慧透露,試驗證明,該方案可以更有效避免喘振超速問題,使得動力瞬態響應時間由3s降為0.3s,為加強產品加速的“推背感”提供了關鍵動力支撐。

在黃平慧看來,這樣自信與堅持正是來自於師傅傳授給她的“究根源”的工作思維。

“在進行一些性能優化或者設計的時候,可能有些方案在優化的過程中因為試驗結果不好,就被我們排除了,但我師父會要求我分析每一個失敗方案的原因及原理。”黃平慧透露,起初,她認為這是無用功,時間久了才體會到其中的要義。

“失敗的方案中往往會有大量設計上的坑,不梳理清楚,不研究明白,下次設計也許還會遇到。而且在每次整理分析的過程中,我也對專業知識有了更深的理解。”黃平慧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師帶徒”的模式,一汽研發總院還構建了“旗才”培育體系,開展全員“賦能工程”,注重專業技術領軍人培養及工匠集群的育成,為青年汽車人的成長“架橋鋪路”。

入職6年,黃平慧從跟著師父分析數據、做仿真計算的菜鳥逐漸成長為一汽GB平臺發動機的性能負責人。“未來,我會將這份傳承延續下去,幫助更多的青年工程師脫穎而出。”

心懷工匠精神,到哪裡都是課堂

在一汽研發總院試製所的廠房裡,有一個200多平方米的空間。每週都有20多位青年員工準時來到這裡,參加數控銑削加工技術的講座。這樣的特殊課堂,今年已經開展了超過12次。

站在三尺臺上的並非是外請的專家,而是一汽研發總院加工中心高級技師楊永修。這每週一堂的講座,楊永修往往要準備好幾天。而12堂講座下來,他做的PPT就超過100頁。

2018年,楊永修師徒工作間正式成立。在工作間,不少青年技師在楊永修的帶領下一起學習技能,攻關技術難點。不少青年員工稱,這裡已經成了他們在企業中的“第二課堂”。

“當初創辦師徒工作間,就是要發力技術攻關,並實現技術傳承。”回憶起創辦工作間的初心,楊永修感慨萬千。

2010年,楊永修進入中國一汽技術中心工作,正式踏進“數控界”。剛剛踏進工廠時,汽車生產線上新奇的設備和技術讓他傻了眼。

“在學校裡實踐時,操作處理的都是小件兒。一下子見到汽車生產線上的機床,感覺無從下手。”楊永修說。

從2012年開始,楊永修拜師一汽研發總院試製所機加中心數控班班長、高級技師王智,並在隨後的幾年得到了他的一對一指導。

楊永修還記得,2018年,他報名參加了中國技能大賽——第六屆全國職工職業技能大賽。在賽前準備中,王智提前一個月就帶著他開始集訓。

“每天早上6點,我和師傅就出發前往訓練場地,一直訓練到晚上10點。師傅幫助我一個個排除技術難點,提升加工速度。”楊永修說。

在這屆比賽上,楊永修在全國數控加工操作工決賽中獲得個人總分第五名,同時被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授予“全國技術能手”榮譽稱號。在楊永修看來,他的成長與師傅的一路幫助和陪伴息息相關。

“看到楊永修獲獎,我比自己獲獎更高興。他有了一定成績,能夠發展得更好,這就是我作為師傅最大的心願。”王智如是說。

如今,楊永修已經成長為研發總院數控加工團隊的中流砥柱。嚐到了“師帶徒”模式的甜頭,他決心要將這種人才培養的模式發揚開來。

在工作中,楊永修帶領了3名徒弟,現都已具備熟練操作五軸數控機、調試複雜零部件加工的能力。

同時,楊永修還培訓了車間普銑機加操作工10多人,傳授給他們從數控機床的認知到編程的技能。同時他還在一汽鑄造和軸齒中心交流、培訓一線工人近百人,並分享大賽經驗。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與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形成歷史交匯,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要培養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專門人才,“政府搭臺、企業支持、高校對接、共建共享”缺一不可。

根據領英最新發布的《2020人才趨勢報告——改變人才吸引和保留的四大趨勢》報告,隨著21世紀進入新的10年,人們對於企業應如何對員工負責,已經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

例如,95後工作者更加重視培訓,他們中36%的人將此作為考慮新工作的首要因素。對於企業來說,有責任幫助年齡多元的團隊做最好的自己,不斷為促進合作和知識交流創造條件。

這兩天,楊永修再一次投入到了集訓狀態中。與2018年自己參賽不同,這一次,楊永修是要為他的兩名徒弟備戰一汽集團技能比賽“保駕護航”。

就像當初獲得指導時一樣,在培訓中,楊永修彷彿看到了多年前的自己。

“現在在車間裡,年輕人越來越多,70%以上都是90後。如今,我也出師了,我有義務和責任把我所知道的傳授給他們,將這份知識傳承下去。”楊永修說,只要心懷工匠精神,哪裡都可以是學習本領的課堂。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程鴻鶴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 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