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大師學習像孩子一樣畫畫,不是畫有多難而是求而不得

“我先天的優勢是‘好奇’,而好奇心不會來自‘成熟’的人,所以,我裡面的那個少年其實沒有成長。”蔡國強這樣理解他心裡的“藝術”,國慶當晚,他在天安門廣場,主持策劃了燃放煙火的大典,這位以煙火藝術聞名世界的創作者,再一次將自己的作品與祖國盛世聯繫在了一起。

大約一百年前,法國印象派大師雷諾阿也說過類似的話,當她的女模特學習畫畫時,畫作還像孩子的手筆時,他輕輕回答:“沒關係,我一輩子都在像小孩子一樣畫畫,什麼也不知道,什麼也不去想。”他畫漂亮的花朵,兒童,美麗的景色,還有可愛的女人,也是色彩爛漫,畫面十分美好。

藝術大師學習像孩子一樣畫畫,不是畫有多難而是求而不得

同為印象派大師的畢加索也說過:“我用了20年的時間去學會怎麼像個藝術家那樣繪畫,而為了像一個6歲的小孩子那樣作畫,我學了整整一輩子。”

我們所瞭解的著名書畫家齊白石先生的作品也以飽含童趣天真而廣為人喜,他世界裡的花鳥魚蟲,山花草木都別具生動,筆墨含情,成為一代宗師。

藝術大師學習像孩子一樣畫畫,不是畫有多難而是求而不得

兒童的世界裡究竟是有什麼樣神奇的力量,讓這麼多的藝術大師讚歎稱奇,在人生成熟之後還需要努力去尋回的呢?

童趣是一件藝術作品的高級趣味

兒童藝術繪畫教育學裡有這個觀點:3-8歲的孩子被稱為藝術創作的“大師期間”,從3-4歲開始,孩子們開始對周圍的世界好奇,極於去認識它們,這裡的認識當然會跟成年人大不一樣,沒有知識的累成和印象,更多的是去依靠直覺感官去感知世界。

如果他們創作,那麼他們的技法肯定非常幼稚,但是沒有關係,孩子們會把他們直覺裡最喜歡的色彩和材料用起來,全身心的投入到作品創作中。在這樣的零技法和心無旁騖的矛盾狀態裡,連實現的障礙都不存在,只有一個創作的小孩,和他創作的東西,兒童繪畫裡常常會出現生澀的拙樸之美,這種美與被描述的客體之間的關係十分的微妙而生動,肯定不像,甚至非常扭曲變形,但是卻充滿了童趣。

這種童趣高級的地方在於,完全不可能千篇一律,沒一根線條都是自然的,而如此的不一樣就是藝術作品最重要的真實的生命,作為唯一的價值被珍惜起來。

模仿孩子畫畫不難,難的是真的像個孩子那樣畫

孩子們畫畫當然是沒有什麼技巧技術可言的,哪怕不是專業畫家,一個普通的成年人要畫得比孩子們更像更規整也理所當然的容易很多。但是那是“模仿”,而不是創作。

那不僅僅是技法上的問題,而是心態上的差距以及觀察世界的方式。

對孩子們來說,世界萬物都是陌生的,沒有敵意的,春花夏雨秋風冬雪,路上掉落的一片樹葉。他們對世界沒有一點防備,完全接受,應接不暇。在他們眼裡,每一塊石頭都是朋友,長著不一樣的面貌,可以每一顆都撿回家藏起來。

孩子們的藝術不是靠技法取勝,當然也不是靠知識,甚至也不是靠色彩,他們是靠天生的直覺力和生命力。

成年人與藝術的距離:世故加身,天真難得

生活經歷、經驗、學問、知識、習慣把人們塑造成一個個“成熟”的成年人,大家都帶著厚厚的濾鏡在和世界相處。不論是三點一線還是兩點一線,生活都不會有什麼本質的不同,你不會覺得一片樹葉可愛。秋天金黃的葉子鋪滿大地,你會驚歎一下:“哇,好美。”但你不會把葉子拿在手裡,欣喜一整天,因為你不知道為何能開心這麼久,沒有理由也沒有動力讓你對陽臺上養了三個月的發財樹刮目相看,你分不清楚它那片葉子最好看,那片新長的,有一片葉子枯萎了就枯萎了,你心裡也不會生出半分漣漪。

你看到一個蘋果,會先想到它的名字,說出它的顏色,描述它的味道,你會想起來這是你三天前買的,剛從冰箱裡拿出來,它一定還是涼的。你會準確比出它的形狀,快速的想起如何把它的外形畫出來,怎樣上色是最完美的,你想完,拿起來,要落下去的時候,你知道,這隻蘋果將和大街上千千萬萬隻蘋果一樣,它不會有任何意義和區別。

但《小王子》這樣的故事會依然會打動你,你把小王子馴養了一隻狐狸的段落背得很熟練,和千千萬萬喜歡這個故事的人一樣。

這就是一個成年人與藝術的距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