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能帶動就業人數約1.8億人,但國際買家還願意和中國做生意嗎

當前世界面臨兩種大流行病,一種是醫學疾病,另一種是金融疾病。

——羅伯特·希勒


文 / 巴九靈


2020年1月10日,頻道發過一篇文章,在開篇提問:


多年以後,當人類回望21世紀第三個十年的開始,會想起哪些事?


當時我們試舉了一些例子:美伊衝突(戰爭)、澳大利亞山火(災難)、特斯拉市值超越通用汽車+福特(商業)……設想哪一個會愈演愈烈,掀起狂瀾。


三個月後,回望這個問題,難免感到歷史的嘲弄。別說2020年,也許人類回望整個21世紀前葉,首先想到的都只有一件事。


外貿能帶動就業人數約1.8億人,但國際買家還願意和中國做生意嗎

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分佈

圖源: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4月初,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寫下《新冠肺炎疫情將永久改變世界秩序》,從1944年參與阿登戰役的情景開始回憶,說道:


新冠病毒對人類健康的傷害是暫時的(但願如此),而引發的政治和經濟動盪可能持續幾代人。


全球領導人已從2008年金融危機中吸取了重要教訓。當前的經濟危機更復雜:新冠病毒造成的收縮,在速度和全球規模上,史無前例(unlike anything ever known in history)。


在繁榮依賴於全球貿易和人員流動的時代,疫情卻讓有圍牆的城市(walled city)復興了。


此景彷彿一個細胞群,不斷失水,質壁分離,各自縮成一團,相隔越來越遠。


當國與國之間豎起圍牆,會對中國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1


我們面對的形勢前所未有——不止一位70歲以上的大佬這樣說(基辛格、耶倫、福奇、曹德旺等各領域)。


數據也這樣說。1-2月,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20.5%,為有記錄以來最低;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13.5%,為有記錄以來最低;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速-24.5%,為有記錄以來首個負值。


一季度GDP增速-6.8%,為有季度GDP數據以來首個負值。


外貿能帶動就業人數約1.8億人,但國際買家還願意和中國做生意嗎

1992年以來中國季度GDP增速

圖源:statista


所幸,最艱難的日子已經過去,3月消費、工業、投資全面反彈——中國經濟正在從深坑向上爬。


問題是,國內的疫情平復了,國外卻風雨如晦。全球確診超240萬例,其中歐洲超110萬,美國超75萬——預計本週就會達到中國確診病例的10倍。


上週三,美國公佈3月零售銷售下跌8.7%,為有記錄以來最低——零售佔美國經濟的比重超過七成;3月工業產出下跌5.4%,為1946年以來最低;4月紐約聯儲製造業指數-78.2,為有記錄以來最低。


外貿能帶動就業人數約1.8億人,但國際買家還願意和中國做生意嗎

美國近年零售銷售增速

圖源:CNBC


所有數字都比預測值更低,而且顯然下一個月會更低。經濟學家們對美國第二季度失業率的預測普遍在20%-30%,GDP跌幅的預測也在20%-30%——歐美經濟仍在深坑中向下落。


外貿能帶動就業人數約1.8億人,但國際買家還願意和中國做生意嗎

美國首次申請失業救濟的人數

單位千人,經季節調整,截至4月3日

目前已經又翻了近兩番


剛剛過去的一晚,美國西德克薩斯中質原油(WTI)5月期貨價格收報-37.63美元/桶(是的,負的,倒貼錢給你),就是對未來慘淡預期的放大反映。


外貿能帶動就業人數約1.8億人,但國際買家還願意和中國做生意嗎


按照諾獎得主羅伯特·希勒的觀點:


當前世界面臨兩種大流行病,一種是醫學疾病,另一種是金融疾病。一種疾病可以餵養另一種(One can feed the other)。


應對醫學疾病的辦法是,宅在家裡,社交隔離;應對金融疾病的辦法是,走出家門,參與經濟——所以此刻的歐美格外痛苦,進退兩難。


中國以霹靂手段平復了一種疫情,可以認真對付另一種了。但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全球最大的出口國,周遭環境如此,中國必然受到波及。三大需求之中,消費和投資都在好轉,唯獨外貿卻讓人樂觀不起來。


當海關總署公佈3月進出口數據(出口同比-6.6%,進口同比-0.9%,明顯好於2月)之後,幾乎所有券商都表示:“幻象”“喘息”“曇花一現”“難以持續”。


這只是在中國的產能逐漸恢復,而國外的疫情尚未完全暴發之際,搶時間窗口,或處理積壓訂單,衝出的量罷了。


從3月底官方發佈的PMI(採購經理指數)數據也可以看出,雖然製造業PMI整體跨過50%的榮枯線,但主要靠生產一側的指數拉高,而需求一側的指數明顯偏低(供大於求所以價格指數也偏低),其中新出口訂單指數尤其低。


外貿能帶動就業人數約1.8億人,但國際買家還願意和中國做生意嗎


第二季度呢,2020全年呢,會好嗎?


2


有人會說:怕什麼?中國的外貿依存度逐年走低,有14億人的內需市場,足夠恢復經濟了。


對此,小巴有過往和現在的兩個數據要講。


首先是過往數據——7.8%,這是1998年的中國GDP增速。這個數字背後,有一段半公開的往事。


從1997年下半年開始,亞洲金融風暴席捲東亞、東南亞各國。


外貿能帶動就業人數約1.8億人,但國際買家還願意和中國做生意嗎


當時中國還沒加入WTO,外貿依存度為34.2%——2019年中國外貿依存度為31.8%,與之接近。


那一年,與中國大陸進出口總額排在前13位的國家和地區分別是:日本、中國香港、美國、歐盟、韓國、中國臺灣、新加坡、俄羅斯、澳大利亞、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


亞洲金融風暴對外貿的衝擊不言而喻。進而,衝擊也傳遞到了整體經濟上——1997年中國GDP增速為8.8%(這個數字後來有修訂),其中上半年9.5%,下半年只有8%。


於是,1998年3月,新任總理朱鎔基提出“保八”的政策目標。那是中國經濟第一次“保八”。


最終,經過一年努力,加上國企改革、特大洪水等困難因素,1998年GDP增速落在了7.8%。

“保八”未能如願。


不僅如此,7.8%的真實性也被質疑。國家統計局官網上,至今掛著一篇2009年Tom Orlik撰寫的《如何看待中國經濟減速時期的GDP統計》(時任局長馬建堂批示在統計局內外網上轉發),其中提到:


許多評論家認為,1998年亞洲處於金融危機時中國官方公佈的7.8%的增長速度誇大了實際數字。能源消費、航空旅行和非加工進口數據都顯示,實際的增長率要低得多。當時這些問題的嚴重程度令朱鎔基發出了“猖獗的弄虛作假”已經席捲了統計報告系統的感慨。


外貿能帶動就業人數約1.8億人,但國際買家還願意和中國做生意嗎


2004-2005年,中國進行了第一次經濟普查,修訂歷史數據。從1993年到2004年的歷年GDP增速,幾乎都上調了0.5%左右,唯有1998年,還是7.8%。


我們應該可以得出:即便在經濟普查“獲得更詳細的基礎資料”之後,“7.8%”仍然沒什麼上調空間。


可見當年經濟壓力有多大。


20多年過去,中國GDP增長了不止十倍,化解外部風險的能力自然今非昔比。我們只是提醒,三駕馬車之中,外貿仍然重要。


還有一組現在的數據:2020年1月,商務部外貿司負責人表示,外貿帶動就業人數約1.8億人。


1.8億人,再算上他們的家庭,涉及多少人?


穩外貿,就是穩就業,就是穩消費,保民生。


3


實話實話,三駕馬車之中,穩外貿最難。


刺激消費,政府可以發現金、發消費券。


刺激投資,政府可以搞大規模基建計劃。


刺激外貿,能怎麼辦?我們能夠管理內需,但外需怎麼管理?


外貿能帶動就業人數約1.8億人,但國際買家還願意和中國做生意嗎


目前看到的穩外貿舉措,大概只有幾類:增設一批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舉辦網上廣交會;促進出口轉內銷;完善出口退稅;加大信貸和保險支持。


恐怕接下來的外貿數據註定無法好看了,官方能做的,就是儘可能幫助外貿企業活下去,熬到國外疫情迎來曙光。


哦,還有一點,嚴查醫療用品出口質量,維護“中國製造”的名聲。讓疫情之後——無論“圍牆城市”是不是真的會興起——國際買家仍然願意和中國做生意。



本篇作者 | 木有藥師 | 當值編輯 | 李夢清

責任編輯 | 何夢飛 | 主編 | 鄭媛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