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米貴,居大不易——記《長安十二時辰》

最近馬伯庸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熱播,一上線就廣受好評,豆瓣評分更是達到8.6了。關於劇中講究的服化道(包括唐朝的“插手禮”等),相關解讀已經很多;對於望樓等先進的通訊設備,介紹也不少。誠然,一部劇之所以高分,用心製作絕對佔據著重要地位,但卻也不是全部。相信這個題目會讓你想起,《長安十二時辰》中時常提到的一個主題——

留在長安

長安?米貴,居大不易——記《長安十二時辰》

《長安十二時辰》豆瓣評分

留在長安,意味著什麼呢?

盛唐長安的繁華,從杜甫《憶昔》中就可以窺見一斑:“憶昔先皇巡朔方,千乘萬騎入咸陽。陰山驕子汗血馬,長驅東胡胡走藏……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毋庸置疑,其時的長安是一座極為強盛繁華的國際化都市(劇中也還原了這一盛況,上次見到盛世長安還是在《妖貓傳》),較之現在的北京,可以說是毫不遜色的。再想想,崔器口口聲聲的“留在長安”,不正是如今千千萬萬“北漂”心中所想的真實寫照嗎?推而廣之,希望留在北上廣深等大城市的漂泊者,在聽到這句“留在長安”時,心頭怕都是難免一顫吧。

主角張小敬,一個對長安始終抱著希望、想著長安好的人,吸粉無數。也許你會說,另一主角李必也是這樣啊!但你如果考慮李司丞出身官宦世家而張都尉是一介死囚,或許想法會不一樣吧。

張小敬也對他說過:”你們這些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人,是不會體會到一個巴拉巴拉“,這話也是許多“北漂”會對本地人抱怨的吧。不管怎樣,張小敬對長安的希望興許更為純粹,儘管他最後也離開了長安,這倒讓我想起了大學一個同學,畢業後回到家鄉工作。畢業前的一次閒談,他對我說起北京的好,眼裡只有柔情而無怨恨、不滿或無奈,只有一聲淡淡的、甚至都聽不見的嘆息。

龍波、聞染這一類則是對長安由愛生恨的人,也許是因為遭受這座城市的不公平待遇,也許是人性使然,但都無謂對錯吧。一個在北京上大學的中學同學,畢業後仍舊回到老家,離開時卻是帶著對這座城市最惡毒的怨恨。要知道,當時我們中學來北京的14人中,他可是其中最力挺“北漂”、最“慫恿”師弟師妹來北京的啊!不管多恨,時間大概會沖淡一切的,如今他的朋友圈對北京更多還是懷念吧。每當此時,我總會想,當時火車開動時,他究竟有沒有回頭望這個待了四年的地方呢?

評事元載,家中窮得都沒米了,很自然會想到白居易被調侃的“長安米貴,居大不易”一句。元評事心心念唸的是“哪個四品大員還有女兒待字閨中”,小女僕的回答讓人忍俊不禁。記得有人總結說:“人生中有兩次實現階級流動的機會,一是高考,一是婚姻。”就目前劇情來看,元評事還是能走好第二條路的。再說高考,唐朝的科舉考試自然可以對應上,但作為懸疑動作類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中與高考對應的還有武職人員的路——戰功。張小敬第八團的戰友們浴血奮戰的場景、崔器高喊的“手中斬過八十六個人頭”,和高考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不一樣嗎?崔六郎為讓弟弟留在長安做出的犧牲,熟悉嗎?

《長安十二時辰》對“留在長安”的探討,無疑擊中了許許多多“北漂”的內心深處,或許也是這部劇一大魅力所在吧。文章題目中在“留在長安”之後加了個問號,一方面是劇中並未就有明確的傾向,另一方面也正說這個問題也沒啥答案,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