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培养孩子过程中,言传与身教,两者有无重要之分呢?

平凡练家人



(文末有小惊喜哦,敬请关注,敬请关注,敬请关注!)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区分孩子的年龄,也就是说,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的方式方法有不同!

1、针对0~6岁的学龄前儿童,孩子还处在懵懂期,会通过大量的模仿来学习和成长,此时,易采用"身教"的方式,也就是父母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好孩子的榜样!

2、6岁之后,孩子进入了体制教育阶段,在校时间大于在家时间,学习主要的引导人、监控人变成了老师,这时,家长应注意如下几点:

(1)与学校老师保持密切的沟通,了解自己孩子在校的真实表现

(2)孩子在家时,做好与孩子的交流、学习辅导、玩乐陪伴的同时,巧妙的设计对孩子进行再教育的时机、方法,比如:开展读书比赛,开展故事分享,开展电视剧观后感......这类形式,把"言传"和"说教"无缝的糅合在上述形式中,避免孩子饿逆反、对抗或反感!


请关注明小爸哦!明小爸身为早期教育的研究者和践行者,把多年的研究和经验汇集成下述小宝典,如果你需要的话可以关注我,然后私信我领取(PS:由于近期内容在大量更新中,每一次你可以选择其中一条你最需要的内容私信给我,我会尽快发给你哦!)同时也欢迎互动,留言和私信!


儿童成长发展观


我女儿16了,我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感受是身教大于言传。

对孩子来说,忠言逆耳不一定利于行

家长的大道理孩子可能并没有听到。

尤其是小学低年级,每个家长应该都碰到过,在孩子玩玩具时,叫孩子几声,孩子也没什么反应。因为您的声音并没有他们玩的玩具更有冲击力,还有一种可能是孩子的听觉发育还不健全。科学家实验证明,视觉和听觉比起来,视觉是优先级。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这个用到这儿也可以说明问题,人类本能更愿意相信自己看到的东西。

大道理孩子理解不了。

父母总是以为自己的苦口婆心能够唤起孩子的行动,其实你说的那些孩子并没亲自感受,不可能感受到你的道理有用。

我也经历过对孩子苦口婆心的劝导,想着用自己的生活感悟来唤醒孩子的学习动力。

孩子说,你说的那些我没有经历过,并不知道其中的厉害关系。听来的东西不如自己的切身感受更有冲击力。

所以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只有失败过,才能体味到痛彻心扉。你自己可能说的痛哭流涕,孩子可能一点感觉都没有,没有经历的经验教训对孩子来说就是白开水,索然无味。

孩子善于模仿。

小孩子善于模仿。他们模仿的,只是周围人的行为举止,大人说的道理就是已经背过,也没有任何意义。

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孟母三迁,孟母就是深知这个道理,她在给孩子优化周围环境,减少负面影响。

家长回家忙完以后拿起本书来看,每天坚持,孩子就会好奇,书里到底有什么,为什么爸爸妈妈老看书,孩子可能就自己拿起书来看,寻找书中的秘密。

如果家长回家就看电视玩手机,孩子也会跟着被动看电视玩手机,如果家长沉迷于此。孩子也会对电视手机好奇。

家长如果为人不善,对父母不尽孝,在单位占小便宜。孩子也会学习,“学习”就是先去学别人,这个别人当然是周围人的言行举止和书本视频里的别人的间接影响,周围人的影响是优先级。然后他们自己去练习。有句老话叫“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如果家长不孝顺,孩子先学习,等到自己去练习的时候,可能就报应到父母身上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孩子也实用,家长自己不喜欢读书学习。逼着孩子努力读书学习而自己迷恋手机电视,孩子就会很难接受。

结语:教育孩子要少说多做,我的网名“先正己后教人”就是说的自己首先做好了,才有资格去教育孩子,身教大于言传。


先正己后教人


身教重要过言传。家长的行为是会在无形中影响孩子的行为的。

言传是建立在身教的基础上的,如果家长只说不做,或者自己说的自己都做不到,那这个言传八成是失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