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什麼情況下會允許使用方言?

青史有溫度


自從國家重申“方言禁令”以後,影視作品當中都是能少用方言就少用方言,基本上也就是農村題材和地方特色的時候會展現一點,純方言的怕是已經過不了審了

國家廣電總局2009年8月12日通過官方網站重申“限制方言令”——通知指出,除地方戲曲片外,電視劇應以普通話為主,一般情況下不得使用方言和不標準普通話;重大革命和歷史題材電視劇、少兒題材電視劇及宣傳教育專題電視片等一律要使用普通話;電視劇中出現的領袖人物的語言要使用普通話。 早在2005年,國家廣電總局已經出臺了限制方言劇的通知,不過這些年影視公司都沒有完全執行,最近熱播的電視劇《我的兄弟叫順溜》,《我的團長我的團》,《大生活》均用到了方言,而在《團長》中,僅段奕宏一人,就秀了十幾種方言。在這種“方言氾濫”的情況下,國家廣電總局才強調了對電視劇語言的規範。

這紙“禁令”的出現,意味著中國國內觀眾今後基本上不太有機會聽到《武林外傳》和《走西口》中可愛的“額額額(我我我)”、《闖關東》中“抓抓”“埋汰”之類的東北俚語。而很多電視劇被迫重新配音,刪去方言內容。 一位業內人士分析,這其實是對普通話臺詞提出的挑戰。說到底,方言本身就是口頭語言,它的魅力來自於易於口口相傳,跟生活很接近,而國內很多電視劇的普通話臺詞還做不到這一點,所以對電視劇中的語言規範,其實考驗的是編劇能不能把普通話臺詞寫得更口語、更生動、更真實、更符合人物性格。

在一些電視劇中,使用地方方言,往往能增加戲劇性。不過,使用方言應該適度。近日,針對大量使用方言拍攝電視劇的數量有所增加,其中一些劇目存在使用方言失度、過濫的現象,廣電總局新聞發言人朱虹在接受有關媒體採訪時表示,這種製作傾向不符合國家大力推廣普通話的一貫精神。 對電視劇中不該使用、大量使用和失度使用方言的情況要嚴格把關,及時糾正,不糾正者不得播出。對於明顯的方言電視劇和大量使用方言的電視劇,各級廣播電視審查管理部門將視情況予以引導、糾正或制止,廣電總局也將視情況做出播出調控。 電視劇的語言,除地方戲曲片外,應以普通話為主,一般情況下不得使用方言和不標準的普通話;重大革命和歷史題材電視劇、少兒題材電視劇以及宣傳教育專題電視片等一律要使用普通話;電視劇中出現的領袖人物的語言要使用普通話。

關於使用方言的利弊問題,在電視劇製作行業討論已久。一個客觀事實是,在北方大火的《劉老根》、《鄉村愛情》等,在南方省市卻收視不佳,趙本山、潘長江等東北劇領軍人物一度將“跨過長江以南”作為奮鬥目標;《外地媳婦本地郎》在廣東大受歡迎,北方播出基本沒什麼反響。由方言和文化造成的地域侷限性客觀存在,一些製片方也在自發地進行調整。

從觀眾反映來看,影視劇掀起的方言熱也有一定道理,究竟電視劇語言要不要一刀切,還有很多值得探討的餘地。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搜狐網新聞社區,對5557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2.2%的人認為方言契合了普通人的故鄉情懷;62.0%的人認為,影視劇人物說方言更加真實、草根,貼近普通市民生活;35.2%的人表示影視劇開始更關注市民生活的參差多態;34.5%的人說方言表達更傳神,打破了過去普通話一枝獨秀的狀況。

喜劇電影中,其輕鬆調侃的風格與輕鬆的劇情相得益彰,更容易達到搞笑誇張的效果;另一方面,當許多電影鏡頭越來越貼近當代社會特定地域內的小人物生活時,方言輔助電影還原了一種紀實的、“原生態”的真實特色。 儘管方言在電影中的運用使得語言的魅力得到充分挖掘,豐富了電影的對白語言,但是,在進行採訪時,記者聽到的意見並不主張“強化”方言的作用,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周星認為,如果方言到處亂飛,不但觀眾對方言的新鮮感會降低,漢語的純潔性也會受到影響,方言不是電影成功與否的決定要素,不是票房的法寶。

支持這一觀點的是《2009年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在其中,方言被作為一個創意元素進行了調研,結果顯示,喜歡方言的觀眾佔56.3%,無所謂的觀眾佔34.5%,但上海和廣州兩個城市的觀眾對於方言的喜愛程度格外低,由此可以看出,觀眾對於方言的運用大部分持接受態度,但是方言的地位顯然沒有那麼重要,其中一位研究者說:“電影創造的功夫不應該在嘴皮子上,而要在電影的表現力上。”

“方言是‘雙刃劍’”調研者表示,“在電影的創造中,一要考慮電影題材本身是否適合加入方言,比如,當初電影《桃花運》中使用了大量的方言——范冰冰說青島話、梅婷說南京話、大廚說大連話,但這些人物說方言卻缺少背景依據,讓電影難免有故意而為之的做作之感;還要考慮方言對於一些目標市場是否產生語言隔閡,當初《瘋狂的石頭》和《雞犬不寧》兩部影片在偏北方的地區票房成績更好一些就說明方言並不是無限制的‘通行證’。”




半隻神棍


200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頒佈,要求全國開始推廣推行普通話,具體要求中涉及廣播電臺、電視臺、出版物、教育教學、教材、公共服務行業、影視劇作品等等。


而特別針對影視劇作品中的方言有這樣幾個要求:1、不得濫用、亂用方言以及不標準的普通話。2、重大歷史題材、有教育教學示範意義的影視作品及播出節目必須使用普通話。3、國家重要領導人的影視形象必須使用普通話。


所以法規很明確,就看廣電總局在審批的時候怎麼來衡量影視作品對於普通話的執行標準和方言是否濫用了。


對於這個問題,我還有一個比較印象深刻的例子。早些年電視臺播放《我的團長我的團》,家中的某位長輩就對其中的方言進行了批判,說這麼嚴肅的抗日題材電視劇怎麼配這麼多稀奇古怪的方言呢?太不倫不類了!

當時並不以為意,後來隨著歲數越來越大,也漸漸看懂了《團長》,也喜歡上了《團長》。首先劇中確實有大量的方言出現,但普通話的臺詞篇幅相比來說會更多一點。其次,劇中方言的出現完全是為了塑造角色的客觀需要。因為想表達這群兵痞是在被日寇侵佔了大半個中國之後從全國各地存活下來的散兵遊勇,而他們每一個人的一口方言則代表著每一寸失去的土地,也代表著每一塊被日寇侵佔的土地上仍有愛國熱血的人在為抗日而浴血奮戰!


所以這是完全必要的藝術化設計。如果小太爺不說北京腔,迷龍不說東北話,獸醫不說陝西話,不辣不說湖南話,要麻不說四川話,豆餅不說保定話,阿譯不說上海話,蛇屁股不說廣東話,康丫不說山西話,崔勇不說山東話......想想看,這部《團長》還會是我們心目中那部神劇嗎?


即便仍然是,恐怕整部劇的靈魂和力量也會十去其三吧!

去年大火的《哪吒》,憑藉一口流利地道的四川話,塑造出一個讓人耳目一新的太乙真人。為什麼呢?自然是因為太乙真人的道場在乾元山金光洞,位於四川江油。所以太乙真人說四川話合情合理啊!而且俏皮的四川話更好的塑造和襯托了太乙真人搞笑幽默的人物設定


在70年國慶獻禮片《我和我的祖國》中,一共有7個章節,其中除《相遇》和《護航》之外,都充斥著各種方言土語:《北京你好》通篇是葛優大爺的北京腔以及點睛之筆的重慶話,《前夜》中黃渤嘗試以蘇北口音為基礎還原人物原型作為一個天津出生的廣東人的奇怪口音,《奪冠》中為了營造上海市井氛圍而廣泛運用的上海腔,《迴歸》中的粵語、山東話和太原話,《白晝流星》中的內蒙方言。

所以,雖然有推廣普通話要求,但在一些特殊且合理的地方使用地方方言,還是被廣電總局所認可的,當然最主要的還是被觀眾所認可。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哪裡的角色自然說哪裡的話,這才讓人感覺真實,生動,親切!


在這裡再和大家分享一段話:“我是小妖怪,逍遙又自在。殺人不眨眼,吃人不放鹽。一口七八個,肚子要撐破!茅房去拉屎,發現忘帶紙......”這是《哪吒》裡小哪吒的經典臺詞。因為陳塘莊在天津,哪吒鬧海的地方就在陳塘旁邊,叫“海地”,是上古時代的渤海之濱,意為退海之地,地勢低窪。所以哪吒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天津孩子!趕快找找你身邊有沒有天津朋友,讓他給你念一下這段臺詞吧!笑掉大牙!


拉布電影


記錄篇,回憶錄,史詩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