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美妝電商第一股聚美優品市值蒸發370億辭別紐約證券交易所

4月15日,聚美優品宣佈已與母公司SuperROI Global Holding Limited於2月25日簽署合併協議進行私有化,目前合併計劃已經完成,聚美優品成為母公司的全資子公司,不再是上市公司。

從昔日的“中國美妝電商第一股”到如今黯然退市,聚美的落敗,似乎折射出垂直電商在“貓狗拼”三強爭霸格局下的尷尬處境。辭別紐交所後,聚美優品又將駛向何方?

“網紅”過氣

曾幾何時,陳歐一句“我為自己代言”,讓外界迅速認識了這位帥氣多金的青年“財”俊及背後的聚美優品。


昔日美妝電商第一股聚美優品市值蒸發370億辭別紐約證券交易所

那是2012年,正值聚美優品的黃金髮展期。就在這句廣告詞橫空出世的兩年前——2010年3月,陳歐與學弟戴雨森、劉輝一道,創立團美網,同年9月改名為聚美優品。“聚美優品”顧名思義,“聚”體現了團購的業態,而“美”則說明其專注美妝。

2010年正是中國電商野蠻生長之時。當年12月,噹噹登陸納斯達克,成為中國第一家完全基於線上業務、在美國上市的B2C電商。敲鐘當日,噹噹的股價一度從13.91美元翻番到29.91美元,市值高達23億美元。此後,更一度超過26億美元,足見美股對於中國本土電商的看好。

相較於噹噹,聚美亦不遑多讓,在發展過程中頻頻得到資本加持,其中,不乏真格基金、紅杉中國、泛大西洋投資等明星機構。


昔日美妝電商第一股聚美優品市值蒸發370億辭別紐約證券交易所

衝刺4年,2014年5月,聚美優品挺進紐交所,開盤價報27.25美元,較發行價22美元大漲近24%,市值達38億美元。陳歐本人更是一躍成為紐交所史上最年輕的CEO。自此,無論是陳歐本人,還是聚美優品,都達到各自發展軌跡上的高光時刻——陳歐一度被視為高顏值、高智商的創業“明星”,圈粉無數;而聚美優品更是當之無愧的明星電商公司。

彼時,陳歐在其個人微博上隨便發佈一條產品促銷廣告,就可以轉換成千萬級別的銷售額。陳歐成為一名不折不扣的流量“網紅”,而且是超級帶貨王那種。2013年,聚美優品的年銷售額高達60億元。藉著陳歐個人品牌的東風,聚美優品迅速躍升為化妝品垂直電商第一名。

2014年,連續8個季度實現盈利的聚美優品赴美上市,IPO發行價為22美元,上市前三個月,聚美優品股價一路上揚,最高攀升至39.45美元,總市值達到57.8億美元。僅用4年時間就成功登陸紐交所,聚美優品創造了電商領域的上市神話,陳歐個人也成為紐交所220年曆史上最年輕的上市公司CEO。


昔日美妝電商第一股聚美優品市值蒸發370億辭別紐約證券交易所

假貨風波

不過,2014年同樣在美股上市的不止聚美,更有兩隻“猛禽”——阿里和京東。

不同於阿里、京東的一路高歌凱奏,上市對於聚美而言,似乎成為其發展的分水嶺。在登陸紐交所之後不久,聚美就因造假問題遭受信任危機。

實際上,早在2013年,就有用戶反映,使用聚美優品的化妝品後臉部過敏,疑似假貨。對此,聚美優品給出的解釋是個人膚質不同。但是,此後不斷有用戶在網絡發聲,質疑在聚美優品買到假貨。


昔日美妝電商第一股聚美優品市值蒸發370億辭別紐約證券交易所

為維護聚美優品的正面形象,陳歐不惜在其微博上與網友嗆聲,稱如果在聚美上買到假貨,驗證後,願意賠償一百萬。陳歐此舉看似光明磊落,力證聚美優品絕對沒有假貨,但顯然有些用力過猛,網友並不買賬。雖然聚美對此表示否認,甚至喊出“假一賠一百萬”的口號,但資本市場卻做出裁決。

接下來現實狠狠“打臉”。國際化妝品大牌嬌蘭、蘭蔻等一線品牌先後發佈聲明,稱從未與聚美優品合作。更糟糕的是,2014年7月,一家名為禕鵬恆業的供應商被曝偽造大牌商品,在各大平臺上售賣,聚美優品赫然在列。

售假實錘落地,聚美優品形象大損,股價隨之暴跌。2014年12月底,聚美優品股價已經不足13美元,較發行價22美元幾乎腰斬。公司市值僅剩13億美元,較歷史最高峰57.8億美元,足足蒸發掉近45億美元。

既然聚美優品選擇和陳歐捆綁,平臺出現假貨也意味著陳歐為自己代言的模式走向反面,陳歐的網紅魅力逐漸失效。為規避假貨問題,聚美優品選擇砍掉一部分平臺業務,轉為自營模式。

此後,聚美優品又把主要精力放到海淘上,甚至拿出了“All in海淘”的架勢。陳歐甚至親自出馬,帶領一眾高管赴韓洽談,與品牌方直接簽約合作。

但天有不測風雲,恰在此時“408新政”(跨境電商新政)出臺,聚美優品再遭重挫。內憂外患之下,聚美優品和陳歐想要恢復之前的好日子,幾乎不可能了。


投資雜亂,私有化擱淺

經歷一系列的變動後,聚美優品股價一路下跌,公司市值也一落千丈。2016年2月,聚美優品市值僅剩9億美元。正是在這種困境下,陳歐提出私有化,然而每份 ADS 7 美元的報價激起投資者強烈不滿,這個價格僅相當於 IPO 的 1/3,在市場上引發軒然大波,這等無節操的做法被認為嚴重影響中概股的聲譽,也為大股東利用投票機制缺陷來壓榨小股東開了個壞頭,知名 VC 投資人朱嘯虎更是嘲諷陳歐為「陳七塊」。


昔日美妝電商第一股聚美優品市值蒸發370億辭別紐約證券交易所

壓力之下,陳歐在 2017 年撤回私有化要約。眼見著靠主營業務賺錢無望,聚美優品折騰起了各種副業,但不管是手機、無人機、空氣淨化器還是拍電視劇,聚美優品每次跨界都讓人看不懂,每次也都虎頭蛇尾,唯一看起來靠譜的是三年前投資街電,但也引發股東「不務正業」的質疑。


6年蒸發370億,無奈退市

上市6年的聚美優品,卻有4年的時間都在謀求私有化。最早是2016年,當年,買方團準備以 7 美元每ADS的價格進行私有化,最後因股東對要約收購價格的抵制而擱淺。

此後,聚美優品的私有化於2020年再一次提上日程:1月12日,聚美優品買方團提起私有化要約,擬用每ADS 20美元的價格收購未持有的股份。經一個多月的談判,買方團與聚美優品達成最終收購方案。

雖然每ADS 20美元的價格看起來溢價不少,卻是聚美優品調整了ADS與A類普通股之間比例的結果——由原來的1股ADS代表1股A類普通股調整為1股ADS代表10股A類普通股。也就是說,私有化時,聚美優品的股價已經是2美元,“陳七塊”成了“陳兩塊”。

截至美東時間2020年4月14日,聚美優品的股價停格在19.93美元,總市值2.27億美元,要知道曾經高光時刻聚美的市值高達57.8億美元,蒸發了近96%。


昔日美妝電商第一股聚美優品市值蒸發370億辭別紐約證券交易所

退市之後,聚美何去何從?


聚美優品的十年,無疑是充滿爭議和遺憾的十年。

不可否認,聚美優品曾有屬於自己的時代。那時候的聚美有多風光呢?2010年,聚美優品的前身團美網上線,這是斯坦福高材生陳歐回國創業的第三個項目,經歷了兩次失敗,老天終於眷顧這個固執的少年。2011年,聚美優品“我為自己代言”的系列廣告橫空出世,陳歐大火,聚美爆紅。

資本的青睞隨之而來。從成立之初,聚美優品就成功吸引了一系列重量級VC/PE機構。成立的第四年,聚美優品成功赴美上市,成為“中國美妝電商第一股”,堪稱2014年中國互聯網圈大事件之一。

2019年第三季度,聚美優品的市場份額只剩下可憐的0.1%。而六年前,聚美優品的市場份額高達22.1%。

隨著淘寶、京東、拼多多等綜合電商的崛起,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賣衣服、賣鞋的、賣化妝品的各種垂直電商多數已經銷聲匿跡。

尋找新賽道,期待第二春

眼看主營電商逐漸被邊緣,聚美優品也試過多元化轉型。做過跨境電商,投資母嬰社區寶寶樹,試水時尚影視劇,推出空氣淨化器、“趣頭條版”抖音刷寶,但效果似乎都不怎麼樣。

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2017年3億元入股街電抓住共享充電寶的風口,後來又進一步投資9260萬元。截至2019年3月31日,聚美優品持有街電82.07%的股權。

據瞭解,2019年底,街電用戶數突破2億,同比增長100%。在共享充電寶領域,街電佔據第一的位置。


昔日美妝電商第一股聚美優品市值蒸發370億辭別紐約證券交易所

這也體現在2018年的年報中,以街電為首的“服務與其他”部分收入,在2018年度幫助公司實現營收9.29億元人民幣,在集團業務總營收中佔比達21.7%。

共享充電寶是一個天生充滿爭議創業項目,但陳歐卻沒有再在各種噱頭之下多做文章。如今,共享充電寶已經被證明是可以盈利的生意,在聚美優品內部,街電的投資收益遠遠高於電商業務,反而讓人唏噓。


昔日美妝電商第一股聚美優品市值蒸發370億辭別紐約證券交易所

但在共享充電寶領域,競爭仍舊殘酷。2019年8月,美團第三次強勢入局共享充電寶賽道;2019年12月,怪獸獲軟銀5億元C輪融資;今年1月,小電則完成B+輪億元融資。新舊年之交,新冠肺炎疫情的突襲,衝擊著線下業態,亦對共享充電寶造成極大的考驗。

不過,終究聚美已實現私有化,暫時擺脫了上市公司框架限制,更利於作出長期的決策。也有業內人士分析,聚美或將在A股或科創板上市。在此背景下,聚美能否再度出發,打造發展更為健康的多元業務,還是要時間來給我們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