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的悲哀

張侘||文

甘地的悲哀

漫畫甘地

色之於味,如影隨形;色離絕欲之人,味絕得道之士。——《甘地自傳》

他不是宗教,他又是宗教,他像釋迦牟尼一樣出生,又如同耶穌一樣離世,他沒有創立什麼教名,也沒有什麼系統的教義傳播,如果說有什麼信仰的話,那麼一定就是“非暴力”。他秉承自己的信仰,從日不落帝國手中奪回了印度的獨立,他秉承自己的信仰,二百五十萬人的大暴動,大屠殺,5萬5千名軍隊無法阻止的,他憑一己之力做到了。

他就是甘地。

甘地的悲哀

電影《甘地傳》

甘地也難免滿心悲哀,他出生顯貴卻終是窮困潦倒,他為億萬人愛戴敬仰,卻難得子孫後世的哪怕一點兒的理解,他曾幻想以愛贏得獨立與和平,卻最終倒在了衝突的血泊中。

童年、家庭與禁慾

甘地的悲哀

幼年的甘地

甘地出生顯貴,父親,祖父都做過地方最高長官,放在古印度,他和釋迦牟尼一樣也是藩王的兒子,會被稱作王子。

甘地卻其貌不揚,矮小瘦弱的像只麻雀,他還生性怯懦,多愁善感,他不屬於那種博聞強記,品學兼優的人,在幼年時,他只能憑藉自己顯赫的種族地位獲得獎學金,他也曾憑藉父親的權威逃掉不喜愛的體育訓練,因家族的顯貴,十三歲就必須娶妻生子,童婚被他詬病一生。

甘地的悲哀

《甘地自傳》

甘地在他的自傳中屢屢提到他對妻子身體的依戀,“禁慾”的思想從他十四五歲萌生的,而到其五六十歲都還是那種尚未完善的狀態。他相信絕食有助於禁慾。這一點很多人都會相信,但很少人會為此絕食,也不大會有人會想到禁慾。為達到目的,早年他經常性地把妻子送回孃家,進行隔離“治療”。促使甘地下如此狠心的原因恐怕就是自己父親的去世了。父親去世那天他本是在病重的父親身邊服侍著的,可是,當他的叔叔讓他回去休息時,他欣然同意了,回到他們的房間中,和妻子剛剛溫存了十分鐘,便有傭人敲門告知父親病重了,病重是委婉的說法,他一直都病重著,甘地沒下床時就明白了他永遠地失去了父親。

甘地的悲哀

青年甘地

父親即將離世還有極強的興致與渴望令他感到羞愧。這是他終生倡導禁慾的發軔。

他對待妻子孩子以及子侄輩都是苛刻而不近人情的。他不熱衷積累財富,也極不情願給子孫留下財富,甘地曾因別人送給妻子的貴重首飾而和妻子大動干戈,他鼓動年幼的孩子抵抗妻子,年幼的孩子當然不知道貴重品對自己的意義,他們合起來讓孩子的母親,甘地的妻子把首飾捐贈了出去。而他的哥哥,曾經鼓勵與支持他出國留學的兄長也難免遭受甘地的氣,甘地曾寫信給自己的哥哥說,“你很難再從我這裡得到一分錢了,我能給你的已經盡數給了你,我將我的其餘財產悉數捐贈了出去。”他的兄長氣急敗壞,再也不肯與他聯繫。他的兄長所氣的並非是甘地說話的語氣,而是他的做法實在和他們所屬的階級和家族背道而馳,他的做法是在摧毀他們家族的榮耀,更是在毀壞自己子孫的前程。

直到甘地的生命後期,甘地幾乎一無所有了,他所有的財產僅包括一部《薄伽梵歌》、一套白鐵餐具、一尊象徵教主的三隻猴子的小雕像和一隻用犧牲系在腰間的價值八千先令的英格索爾老懷錶。

他力圖向自己的家人傳達自己的觀點:每個生命來到世上都能盡其所能地獲取其所需,所有人對我們的厚愛都將是所有人與我們的不幸源泉。

甘地的悲哀

甘地後人

甘地的哥哥行將就木時,一如從前的那樣原諒了他,他希望甘地能夠去看望看望自己,他也希望甘地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照顧一下自己的子侄。然而,甘地在還沒來得及見到哥哥時,哥哥就已經撒手人寰了。而他也沒有照顧他的子侄,因為他覺得按照哥哥的說法,他最好的照顧就是不照顧。

甘地的暮年,他的後人們幾乎都從他的身邊消失了,照顧自己的都是覺得他偉大的“信徒”,他的子孫卻截然不這樣認為。

曾有一部影片叫《甘地,我的父親》就是從甘地長子的視角展示了一個民族聖雄和一個失敗父親的故事。故事中民族獨立和家庭破碎成為了兩條主線,甘地不讓四個兒子接受高等教育,不讓兒子結婚。由於對父親的不滿,長子哈里開始酗酒,甚至改信伊斯蘭教以抵抗父親的非暴力政策,最終長子哈里在尋求父愛,抵抗父親的征途上顛沛流離,感染上了結核病而草草結束了一個悽苦孩子的一生。

甘地的悲哀

電影《甘地,我的父親》

電影上映時,眾多印度人寫信給印度總統和總理要求禁播此片,甘地的孫子則發表聲明說:“影片非常感人,處理的非常合理。”

蹲號子,絕食與非暴力抵抗

甘地反對兒子接受高等教育,反對兒子結婚。其實都是他人生際遇中總結出了的對對的東西的理解,一如他總結出非暴力抵抗,不合作的理念一樣,在家庭的理念裡他也有自己的獨特理念。

二戰期間,甘地曾為宣傳自己的非暴力政策而四處奔走,要求各國放棄抵抗法西斯。當局因此不得不把他抓起來。

甘地的悲哀

社會運動中的甘地

他說“在我絕望時,我會想起,在歷史上,只有真理和愛能得勝,歷史上很多的暴君和兇手在短時間內或許是所向無敵的,但最終就總是會失敗。好好想一想,永遠是這樣。”

甘地的悲哀

甘地是仁慈的,是有著堅韌的信仰的,但有時候他算不得睿智,要知道真理和愛並不能自己蹦出來抵抗暴君和兇手,把一切交給時間其實本質上還是在交給大多數人們去正確地處理問題,他沒能明白自己和所有人都是在時間的洪流中不斷地運動並同時尋找正確的。

或許他有時是對的,但絕不可能是全部。

為了踐行他的信念,他有他自己的方法:絕食、禁慾、蹲號子是他處理自己和民族問題的三大策略。絕食和蹲號子能很好地幫助他實現禁慾,而絕食、禁慾與蹲號子也是他很好實現民族醒悟、民族提高、民族獨立的方法。

甘地一生被捕多次,具體多少次連他自己也沒能細數出來,事實上他好像是挺甘願被捕的。在可數的拘禁中,他在獄中共計度過了六個春秋,共計2338天。其中249天是在南非的監獄,2089天是在英國殖民者的監獄。甘地一生有16次絕食,其中有兩次是絕食三週,每天只是喝一點蘇打水。最後一次絕食是他79歲時,也是離他死前的半個月,共絕食121小時30分鐘。目的是為了抗議在剛剛實現獨立的印度,又陷入的百萬人級的宗教衝突。那一次絕食發生了加爾各答奇蹟,數百萬宗教分子願意放棄械鬥,擱置仇恨,只為讓甘地進食。加爾各答的動亂平息了,他又前往德里去宣揚和平。

然而,在甘地自認始有成效,並計劃準備徒步穿過旁遮普省的大地前往獨立後從印度母體分出去的巴基斯坦,並繼續宣揚和平時,一個極端的宗教分子把他槍殺了。這注定是一個悲哀,也是一個歷史必須的一筆——一個和平使者死於暴力。就像耶穌必須被釘上十字架一樣才能拯救世人,甘地也是如此。甘地中槍倒地之後,說的最後一句話是:“哦!上帝啊!”

聲色是那樣的悽婉。

甘地的悲哀

為甘地送葬的人群

甘地曾如此談到自己吃苦的意義“: 我們只受打 , 不還拳 , 我們用自己的痛苦使他們覺察到自己的不義 , 這樣我們免不了要吃苦 ,一切鬥爭都是要吃苦的 !”“自己受苦意味著對人的信任和希望 , 意味著對人性中某種善端的尊重。這也是一條自我懺悔 , 自我純潔之路。最後 , 如果你是正確的 ,你就會在經受重重痛苦之後取得勝利 , 如果你錯了 , 那麼受打擊的只是你個人而已。”

關於非暴力抵抗,他說:“人和行為是不同的兩個事情。一個好的行為是應該引起稱讚的,而一件不好的行為就應該受到指責,而作出此種行為的人,無論是好是壞。總是由於他的行為的好壞而受到尊敬或憐惜。”應該是惡其罪而非惡其人,“雖然這是一個很好理解的理念,但很少有人做到,這就是為什麼抱怨的毒汁遍佈全球的原因。”

甘地的悲哀

紡織中的甘地

在他看來這種“非暴力”就是追求真理的唯一有效途徑和基礎。打擊和抵抗一種制度是十分正當的但要打擊和攻擊這種制度的創始人或維護者,那就等於抗拒和打擊自己。因為我們都是一樣的模子刻出來,並被另一種制度粉飾過的人,我們都是造物主的兒女。也只有這樣(非暴力)我們心中才有無窮的神靈之力。而蔑視一個普通人就是蔑視那種神靈的力量。可見,傷害不只是那個人,同他同時被傷害的還有整個世界。

甘地的悲哀

甘地畫像

巴基斯坦國父真納的陵墓花了五億法郎 , 甘地的骨灰卻早已被老恆河的流水給帶走了 , 但甘地的精神卻註定是長存不衰。甘地給世界文明帶來了一種新的東西 , 這種東西的意義我們現在還很難估計。甘地決不止是一個國家的締造者 , 他也是一種偉大精神的創造者。甘地僅是印度的 ,也是世界的。但他也很難屬於他自己,屬於他的孩子與家庭,他為世界奉獻自己,也被世界所傷害。他也是哀傷的不是嗎?那一句:“哦!上帝啊!”多少有些悽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