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上海“拍照胜地”,超复古超民国的风情街,就在人民广场下面

海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十六字上海城市精神,是对海派文化的最好诠释,是海派文化的内涵特质。海派文化,是中国文化在近现代转型过程中形成的城市大众文化。上海的海派风情,因其独特魅力而蛮声中外。近年上海打造的一些具有老上海风情的小街也值得游览,今天就给大家说说1930风情街。

探访上海“拍照胜地”,超复古超民国的风情街,就在人民广场下面

1930风情街就在地铁站人民广场站的地铁通道里,由城市规划局主力打造集合了民国上海的各种风情元素。这是一条具有怀旧情调的休闲街,在街道两侧有着上个世纪各国的老式建筑,并在街道的出口处,加入了上海居民的代表作-石库门里弄。这里的每一处单体建筑,都能在上海城市中找到原型。

探访上海“拍照胜地”,超复古超民国的风情街,就在人民广场下面

昏黄的灯光、发黄的照片、有轨电车等等,处处都散发着老上海的情调。长廊走到底便是以浦东的东昌路码头为原型的黄浦江轮渡实景模型,配以大幅现场照片,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人们乘坐轮渡往来黄浦江两岸的生活状况。临街还有一些特色小店,上海茶馆、老虎灶、咖啡馆等等,满眼的街景把人们带入到老上海的城市记忆中。在配上变换的天幕,仿佛一下子就回到了上世纪30年代老上海的城区之中。还有一些图示图解当年的职业,可谓既有景点又有知识。

探访上海“拍照胜地”,超复古超民国的风情街,就在人民广场下面

上海这种仿民国的风情街有很多,但是游客都比较多,很难找到合适的角度拍照。但是这个地方游客超级少,可能是因为在地铁站里,再加之名气也不大,显得有些冷清。但是这里却非常干净,绝对是一个拍照打卡的好去处,想怎么凹造型就怎么来。昏黄的路灯下,行人不多‍,三三两两,随意而不喧嚣。熟悉的石库门,上世纪的应用电话、火车、还有一个超大的老爷车,无不勾起那些久藏在记忆深处的旧时光。沿着风情街走,闪烁的霓虹,井然的街道,复古的建筑,天花板上的蓝天白云,拍出来的照片会更有味道。好多老阿姨翻出了压箱底的旗袍来拍照,回忆一下青春时候的自己。

探访上海“拍照胜地”,超复古超民国的风情街,就在人民广场下面

笔者认为这条街道的建设保护和综合开发的利用堪称是城市的典范,来到这里,就好像置身于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用时髦的话说,就是一种穿越的感觉,让许多外地游客能够在这里一睹老上海的风情文化。这种立体的展示方式,远远超过那种紧靠橱窗的展示效果,不仅可以看得到还可以摸得到。

探访上海“拍照胜地”,超复古超民国的风情街,就在人民广场下面

在城市的大拆大建的同时,一定要保护好城市的优秀历史建筑,因为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财产,上海在这方面就做得非常好。上海在建设发展的同时,仍然不忘将这些可留存于世的景观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真不容易,这要费不少心思和气力,更重要是要投入很多的财力物力。具备这种理念的市政领导人,笔者是肯定要点赞的!不多说了,看看这条风情街,希望一些地方的“父母官”可以来此观瞻,学习一下上海的好经验,看看上海是如何解决好城市发展和保护优秀历史建筑的这个矛盾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