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業戰死,潘仁美的責任排在第四位,第一第二責任人沒人敢追究

民間演義《楊家將》對令公楊繼業之死的責任人,確定為主帥潘仁美。從真實的歷史記錄看,潘美(歷史上潘仁美的原型)負主要責任確實有點冤,監軍王侁才是造成悲劇的主要責任人。

楊業(歷史上楊繼業原型)原來是北漢劉繼元手下大將,“太平興國四年四月甲申,繼元降,北漢平”,楊業也跟隨北漢皇帝劉繼元投降到到宋。

楊繼業戰死,潘仁美的責任排在第四位,第一第二責任人沒人敢追究

雍熙三年,宋軍再一次討伐契丹收回失地,與遼軍交戰失利,宋太宗命令潘美的部隊立即撤回。潘美帶領部隊返回到代州,宋太宗又要求:“徙雲、應、寰、朔吏民及吐渾部族,分置河東、京西”,命令要把四個州的百姓遷往內地,這個難度就不是一般的大,三國時劉備就是因為帶著百姓逃跑,被曹操追趕,多虧趙雲捨命,才保住阿斗小命。主帥潘美、副帥楊業、監軍王侁、劉文裕開會商量如何完成皇帝安排的任務。

楊業提出的建議是用主力纏住遼軍,命令三州(這個時候寰州已經被遼軍攻克)百姓分路返回宋境,並在險要關口安排人馬接應。

這個方案遭到王侁、劉文裕的反對,反對的理由是:"領數萬精兵而畏懦如此。但趨雁門北川中,鼓行而往。"我們有這麼精兵,直接從雁門關打出去了。

楊業深知敵我力量相差懸殊,所以斷言:"不可,此必敗之勢也。"

王侁指責楊業:"君侯素號無敵,今見敵逗撓不戰,得非有他志乎?"

這句話可太狠了,三層意思直戳楊業肋巴骨:一是說楊業所謂無敵的名號是虛的。二是指責楊業“逗撓”不戰。三是懷疑楊業有投敵的打算。

這三條對於武將來說都非常丟臉面,甚至可能掉腦袋、滅門。宋欽宗時候的种師中也是因為被指責“逗撓”,帶著必死的決心,以弱擊強,用生命捍衛自己的名節。

楊業為證明自己,主動帶領本部兵馬出擊,與遼軍決戰。楊業與潘美、王侁約定,在陳家谷口埋伏人馬接應楊業。

楊繼業戰死,潘仁美的責任排在第四位,第一第二責任人沒人敢追究

沒有看到接應兵馬的楊業在悲憤之中重新殺向敵陣

等到楊業筋疲力盡趕到陳家谷口時,沒有見到自己的救援軍隊,知道已經不可能生還,悲壯的帶領部下返回身和遼軍力戰,被擒,絕食而亡。

說好的做接應的軍隊為什麼沒有出現?

原來王侁等了很久不見楊業回來,以為楊業打贏了,怕楊業獨佔功勞,帶著自己的部隊離開谷口,去護送老百姓了。

潘美想阻攔王侁,王侁不聽指揮,沒辦法,潘美也把部隊撤走了。等到潘美得到楊業戰敗的消息,知道救援已經來不及,帶著隊伍逃跑了。

這麼看,潘美和王侁主觀上都沒有想陷害楊業,悲劇的主要責任人應該是宋太宗,宋太宗也打了一輩子仗,遷回老百姓的代價有多大心裡應該有數,下這個命令非常不明智。其次責任人是宋太祖趙匡胤,趙匡胤怕別人也跟自己學,往身上披黃袍,所以採取了以文抑武的指導思想,用文官來制衡武將,即使潘美這種身居高位的將軍,也管制不住文官王侁,楊業這種投降過來的降將就只有被侮辱的份了。

事件過後,除了第一、第二責任人以外,其他的都受到了處罰,大將軍潘美降三官,監軍王侁除名、隸金州,劉文裕除名、隸登州。"

楊業也得到表彰,“被追封為太尉、大同軍節度,賜其家布帛千匹、粟千石”。

應該說處理的還算公允,楊家對處理也應該算是滿意,沒有繼續上訴或申請複議。

歷史上,潘美因這個事很丟面子,作為著名的將領,不救援自己的副手,在同僚看來人品很有問題。潘美自己打了一輩子仗落了這麼個名聲很憋屈,不久就死了。

那麼為什麼文學作品把楊家描寫承受了莫大的委屈,費了很大麴折才得以洗刷冤屈?而且,楊家將又是勇猛無比,一群寡婦也能把敵人打的人仰馬翻?

這主要與楊家將所處的年代有關。宋朝在太祖、太宗兩朝武功最厲害,平定各路諸侯,基本是外擴狀態。這個時候的故事最容易編寫和傳播,楊家將被樹立為典型,一直和遼國鬥爭,直到把遼國打服氣,歷史上宋遼最後也是簽訂了和平條約,這樣的故事好編,好聽。

另外,編寫楊家將的故事也是要貶低武將,抬高文官。

宋太宗一朝和遼國的戰鬥基本都取得勝利,但造成楊業戰死的哪場戰役卻是徹底的慘敗。

雍熙三年,宋太宗聽信賀令圖的建議,想趁遼國皇帝年幼,出兵收回失地。派出四路大軍,第一路,天平軍節度使曹彬總指揮,崔彥進為副總指揮,從幽州出擊契丹;第二路,彰化軍節度使米信為總指揮,杜彥圭副總指揮從雄州出擊契丹;第三路,靜難軍節度使田重進為總指揮,從飛狐嶺出擊契丹。第四路,以忠武軍節度使潘美為總指揮,楊業副總指揮,從雁門出擊契丹。

這場戰役失敗的直接原因是曹彬的第一路軍,失敗的原因很扯,本來曹彬已經取得局部勝利,但是糧草沒有跟上,不得已退回雄州等待糧草。宋太宗知道情況後非常驚訝,認為違反兵法,要求停止前進,就地設防,等待時機。但是,曹彬的手下將士看到其他部隊攻城略地,建立戰功,紛紛要求與契丹決戰。

曹彬不得已率領部隊向遼軍發起攻擊,在岐溝關被打的大敗,幾乎全軍覆沒。曹彬的失敗把全部計劃打亂,宋朝的門戶大開,正面全部暴露在遼軍的打擊之下,宋太宗不得已下令各路大軍回撤。

楊繼業戰死,潘仁美的責任排在第四位,第一第二責任人沒人敢追究

從過程看,曹彬和潘美這些武將不應該擔負主要責任,但是文學作品是文人寫的,自然要故意誇大武將之間的矛盾,編造出楊七郎擂臺打死潘仁美兒子的故事來說明潘仁美故意陷害楊繼業的合理性。後來安排八王趙德芳做主、寇準給楊家將平反冤屈,也是同樣的道理。

演義可以編造,歷史讓人心生遺憾,久經沙場的曹彬、潘美聲名掃地實在是讓人可惜,更為悲壯的是楊業的戰死。當時宋朝就應該深刻反思,查找問題的原因,並從制度上予以完善。但是,封建社會想打破老祖宗定下的規矩是不可能的,直接的惡果就是宋朝軍事力量始終被吊打的境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