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追光的印象派大師——克勞德·莫奈

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法國畫家,被譽為"印象派領導者",是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創始人之一。莫奈是法國最重要的畫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論和實踐大部分都有他的推廣。莫奈擅長光與影的實驗與表現技法。他最重要的風格是改變了陰影和輪廓線的畫法,在莫奈的畫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確的陰影,也看不到突顯或平塗式的輪廓線。光和影的色彩描繪是莫奈繪畫的最大特色。對光色的專注遠遠超越物體本身的形象,使得物體在畫布上的表現消失在光色之中。他讓世人重新體悟到光與自然的結構。所以這一視野的嬗變,以往甚至難以想象,它所散發出的光線、色彩、運動和充沛的活力,取代了以往繪畫中僵死的構圖和不敢有絲毫創新的傳統主義。

一生追光的印象派大師——克勞德·莫奈

克勞德·莫奈

1840年的今天,莫奈在巴黎出生,五歲時搬到法國北部諾曼底的阿弗爾。他十一歲他進入了藝術學校,那時他已經善於觀察描繪,常常完成些漫畫來逗趣。1857年,十七歲的莫奈認識了在諾曼底畫海景和天空的歐仁·布丹,也為他打開了以後的藝術之門。當時的畫家,一般都在工作室內作畫,但布丹主張走出去,到戶外作畫。

1874年,莫奈的《日出印象》參加法國官方沙龍競賽,保守的學院評審看不懂這張畫,並以嘲笑的口氣把莫奈和他的小夥伴們稱為“印象派”,莫奈覺得這個稱謂還不錯,便給自己打上印象派的標籤。《日出印象》雖然落選,但卻受到了大眾的普遍好評,和莫奈持有相同畫作風格的畫家因此大聲宣稱他們就是“印象派”。莫奈也就成為了“印象派”的創始人之一,即便後來印象派的畫家多不勝數,但也絲毫沒有撼動莫奈的地位。

一生追光的印象派大師——克勞德·莫奈

日出·印象

在19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工業化的發展導致了人與自然、工作與閒暇關係的轉變,尤其是照相技術的發明,衝擊了傳統的繪畫理念。油畫不是攝影,不可能像照片那樣如實記錄瞬間。於是就有了“閃回”--1894年莫奈在創作《盧昂大教堂》組圖時用了這個詞。這不是單純的一比一的呈現,而是抓住瞬間的感覺閃回並加以重現。“面前的景物對我來說並不重要,我更感興趣的是它與我之間的東西。”莫奈曾說。

那時的莫奈開始了系列繪畫創作,即在不同的光線和角度連續畫同一個物體,第一個系列作品《盧昂大教堂》就是在不同的角度和一天中不同的時間來畫的。莫奈用畢生的精力一直在不斷摸索如何讓看似立體、真實的物體通過揣摩光與色的變化達到色彩和光感美的極致要求。

一生追光的印象派大師——克勞德·莫奈

睡蓮

莫奈《睡蓮》作品系列的誕生,那也是世界藝術史上的一段佳話。1890年,莫奈經濟狀況豐足,讓他得以購置其自1883年在吉維尼租下的一所房子和大花園。憑著無比的魄力和決心,他毅然把花園改建,加入了一個大池塘。從此這個花園給予莫奈無盡靈感,也成為他創作生涯最後三十年的核心題材。莫奈曾向一位畫室訪客解釋道:“我花了不少時間瞭解我的睡蓮,當初栽種的時候只是純粹為了樂趣,並沒有打算以它們入畫。風景映像往往需用上多於一天的時間才能過目不忘、銘刻於心。我在頃刻間發現到意想不到的驚喜——原來我的池塘是多麼的美妙,隨後我便開展繪畫的歷程。自那一刻,我幾乎再沒有其他繪畫的題材了。”

莫奈常年為了追光而在戶外作畫,長期在強光下作畫嚴重傷害了他的眼睛。白內障、黃視症、紫視症……各種眼疾都找上了莫奈。在莫奈老年的時候,雖然還在畫畫,但幾乎是處在一種“瞎與不瞎”朦朧的狀態中。但是他卻從不曾停下他追光的腳步,即使在妻子病逝的前一秒。面對奄奄一息的愛人,畫了一輩子光的莫奈最本能的反應,就是把她畫下來,就像他奮力想要留住瞬息萬變的光一樣。彷彿留住了光,就能留住時間,留住Camille的生命。

一生追光的印象派大師——克勞德·莫奈

紅頭巾的女人


一生追光的印象派大師——克勞德·莫奈


莫奈擅長光與影的實驗與表現技法,他最重要的風格是改變了陰影和輪廓線的畫法,在莫奈的畫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確的陰影,也看不到突顯或平塗式的輪廓線。在有代表性的印象派畫家中,唯有莫奈以其86歲的漫長人生始終如一地將創作熱情傾注在印象派技法上。


*以上圖片來自網絡


一生追光的印象派大師——克勞德·莫奈


一生追光的印象派大師——克勞德·莫奈


-與生活的精彩時刻不期而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