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幸福课10-你真的做好改变的准备了吗?

这节课程主要讲了如何去改变。

应该算是整门课程的核心内容了吧,我们都想要变成更好的自己,那么利用学到的心心理学知识,该如何改变才是有效、持久的呢,Tal花了好几课给了我们答案。

首先有一个前提,你真的想要改变吗?

Tal介绍了一项研究,在此项研究中,将询问参与人最想要改变的负面性格特点是什么?比如轻信、古板、完美主义、焦虑、负疚感、责任感等,之后让同一批参与人对下面这些积极性格进行打分:动力、雄心抱负、值得信赖、言行一致、勤奋、刻苦等。研究发现大部分希望改变负面性格的人,却对与这类负面性格相对应的正面性格打了高分,比如完美主义雄心抱负古板言行一致之间具有极高的关联性,换言之,一个想要改变自己完美主义倾向性格的人,可能潜意识里并不想放弃自己的完美主义,因为他害怕变得没有雄心壮志,一个古板的人可能会认为言行一致对他非常重要,因此不大可能放弃古板这种性格。

潜意识会阻止我们放弃某些负面性格,因为我们把它和与之相对应的正面性格牢牢联系在了一起。但是,在改变之前,我们一定要树立这样的意识,即我们是可以改变的,我们可以在不改变自己正面性格的情况下,改变自己的负面性格。一切都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态度和意识。


哈佛幸福课10-你真的做好改变的准备了吗?

那么有了这个前提,我们该如何才能改变呢?我们的性格有50%是由天生的基因排列决定的,另有10%是由我们所处的环境决定的,可以干预的只有40%,而这40%就足以让我们迈出成功的步伐了。那么如何干预这40%的后天呢?Tal介绍了心理学上的A(Affect,情绪)、B(Behavior,行为)、C(Cognition,认知)理论。A、B、C这三个方面的变化,分别有渐进式变化和突变式变化两种,因此总共有六种变化。由于课程设置,Tal这节课只讲了前四种,认知(C)这一点将在后文详细阐述。

1)Affect(情绪)

若要进行情绪上的改变,最重要的手段就是“专注冥想”,这也是我一直在做,同时也从中受益良多的一大改变。冥想可以带来专注力,可以带来宁静的感觉,在冥想中,我们内观自己,外观世界,获得内心平静的同时,还可以增强对自己的控制能力,我现在每天早晨起床后,做完拉伸就会进行10分钟左右的冥想,这个充满了仪式感的习惯让我改变了很多。

情绪上的突发式改变,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比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但是积极心理学更多的要关注成长,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人在创伤后发生了自我成长,典型的例子就是很多离婚的女性在离婚后反而飞快地成长起来,不再依靠别人。但是我们更多的是看到了PTSD,对于创伤后成长却选择性忽视了。

另外还有马斯洛提出的一个假说“高峰体验”。高峰体验是人类生命中最精彩的、最幸福的时刻,是最令人心醉神迷、欣喜若狂、极乐体验的高度浓缩。它是一种深度美学体验,包括创作时的狂喜、爱情、完美的性体验、为人父母、自然分娩以及其他的人生体验。部分人在高峰体验之后会产生高峰体验后通路。那么如何增加自己获得高峰体验呢?①接纳消极情绪,准许自己为人;②专注于当下;③找到有意义的目标并为之努力。最重要的是要付诸行动,积极去感受。

2)B(Behavior)

行为方面也有渐进式变化和突变两种。首先说渐进式变化,态度和行为密不可分,它就是大脑的内在和外在,二者互相影响,互为因果。态度上的转变影响着行为,行为上的改变反过来更会促进态度(思维)上的改变。因为大脑并不喜欢内外差异,一旦出现差异,大脑会想方设法去拉平。这里Tal提到了自我认知理论、脸部回馈假说和身体回馈假说,比如说,如果我们在走路时上身挺直、坚定有力、挺胸抬头,那么这不仅是在向路人传递着我们自信、坚定的性格,这同样也会给我们自己传达一种态度,即我们是一个自信而坚定的人,即促使我们在认知上的改变。

在行为上,只有当我们切实地采取行动,并在每一课后都将学到的内容融会贯通,这样才有望提高我们的幸福基准水平,才不会在一段时间的上升期后,又无可奈何地恢复到自己的基准水平。也就是说,行动,才是让改变持续的决定性要素

行为方面的突变,按照Tal的说法,是在逆境中寻找转机的方法。我们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离开让人麻木的舒适区,进入学习区(stretch zone),也叫拉伸区,在学习区,我们可以保持着最适度的不适感,Tal用自己不失优雅的舞步为我们展示了如何突破原来的自己,改变别无他法,唯有我们做出真正的、实质性的转变。

配合前一课中说明的“大脑具有可塑性”的理论,我们知道,幸福并不是可遇不可求的,一个悲观主义者也可能会成长为一个乐观主义者,一个原本不太幸福的人,也可能会在拼命的追寻、努力中获得幸福的积极体验。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更是长年累月的坚持和努力,才能够有所突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