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問罪福多少,只要專念阿彌陀佛聖號,就能往生西方淨土嗎?

不問罪福多少,只要專念阿彌陀佛聖號,就能往生西方淨土嗎?

文/郭清奇

在《觀經四帖疏》卷四中,善導祖師說:“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對於“不問時節久近”善知識們都沒有疑惑,蓋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既有平時即信願唸佛者,也有臨終遇善緣才開始信願唸佛者,但對於如何是“不問罪福多少”,則產生歧義,甚至還認為既然“不問罪福多少”,何妨繼續造罪。這真是依文解義,錯解祖師說法真義,所謂“不問罪福多少”者,略有二義:

1. 就往生極樂世界的條件而言,不以罪福多少為論斷:

淨土三資糧即信願行,其中又以信願為主,這在阿彌陀佛的攝生三願中(第十八、十九、二十願)即可明顯的看出,因為這三願都共同的提到要至心信願,如第十八願說“至心信樂,欲生我國”;第十九願說“至心發願,欲生我國”;第二十願說“至心迴向,欲生我國”,文字雖略有出入,但皆具足至心信願之義於其中。藕益祖師在《阿彌陀經要解》中也說:“往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一個人福報修的再多,只要還是生死凡夫,即無法憑自力得生淨土,所以善導祖師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而至心的深信切願即和阿彌陀佛的大願感應道交,如此即蒙佛攝受接引往生淨土。所以,如果不存信願求生淨土之心,則縱然有再多的福報,也無法得生淨土。反之,就算罪業深重,若深信切願求生極樂世界,即能滿往生淨土之願,如《觀經》下輩三品皆是惡人(下品上生者造十惡,下品中生者破戒,下品下生者造五逆重罪),罪業不可謂不深重,但都往生淨土,原因無他,真的信願求生淨土故。

以上只是純粹就往生淨土的條件而言,罪福多少並不是評判的標準,但這不表示既然惡人都能往生淨土,那麼何妨繼續造罪,豈有真心願生淨土的行者,不對自己的惡業生起大慚愧心而改過向善。《增一阿含經·序品》中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斷惡修善,清淨身口意三業既是諸佛通教,淨土法門又豈能例外。又,信者“心淨為性”,願者願生阿彌陀佛無漏功德所成就的清淨莊嚴的國土,行者稱念彼阿彌陀佛萬德洪名,信願行三者,或是善法所攝,或是緣佛無漏功德而發,如此而言,果真深信切願稱念佛名,當見善法增而惡法減,古德說“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即此謂也。藕益祖師在《阿彌陀經要解》也說:“信願持名,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又豈有攝佛功德的信願行者,仍然造惡不斷,如果有的話,那也一定不是真實的信願持名。

又,信者信順義,諸佛皆教導眾生要清淨身口意三業,身為佛弟子,理當信受奉行,怎麼能夠陽奉陰違。譬如世間孝順父母的孝子,縱然不能成為棟樑之才以光宗耀祖,也不至於甘心墮落沉淪以敗壞家聲。而願者即是厭離娑婆欣往極樂之義,之所以厭離娑婆世界,是因為此乃五濁惡世,尤其現在是末法時期,貴惡賤善者比比皆是。身處在這樣的環境,道業非常不易成就,所以才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因為一到彼土即入大乘正定聚,無上菩提速得圓滿。存此正願的淨土行者,因為感慨此世界惡多善少而願求出離,所以一定會反省自己的惡業併力求改過,怎麼可能還繼續埋頭造惡而不思悔改。所以,真是信願稱名的淨土行者,一定有相應的戒定慧功德,絕不可能因為罪福多少不是能否往生淨土的根本條件而不發心修福滅罪。

2. 就阿彌陀佛攝受接引眾生而言, 佛不以眾生罪福多少為揀擇的標準:

在《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宋譯本)阿彌陀佛在因地為作法比丘時即說:“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快樂。”作法比丘現在既已成佛,即普攝六道輪迴的善惡眾生往生極樂世界。《觀經》說:“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佛以其無緣大慈為十方一切眾生的往生淨土做增上緣,眾生但能發心信願唸佛求生淨土,即因緣具足,必得無障礙的往生極樂世界。然佛不度無緣的眾生,十方眾生若要得生極樂世界,還需做到第十八願所說的“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方能蒙佛接引往生淨土。所以,若說阿彌陀佛對十方眾生有所要求的話,那麼唯一的要求即是眾生髮心信願唸佛,此外別無他求,正如唐朝的慈湣三藏所說:“彼佛因中立弘誓,聞名念我總迎來,不簡貧窮將富貴,不簡下智與高才,不簡元非淨土業,不簡外道闡提人,不簡長時修苦行,不簡今日始生心,不簡多聞持淨戒,不簡破戒罪根深,但使迴心多唸佛,能令瓦礫變成金。”阿彌陀佛為何不簡眾生的罪福多少,那是因為眾生罪福多少對佛來說並不造成往生淨土的障礙,佛同時有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彼大願所成就的極樂世界,能令往生到彼土的極惡凡夫,不再造作罪業,甚至如《阿彌陀經》所說的“皆悉唸佛念法念僧”。又,佛視一切眾生皆具佛性,都可以像佛一樣證得大涅盤,可如今法身流轉五道,虛生浪死,佛悲湣眾生,所以發願救度,正如印光祖師所說的:“四十八願度眾生,惡逆歸心也來迎。非是混濫無揀擇,憐彼是佛尚未成。”

結語:淨土行者因為有以上二點認知,所以儘管不斷的在斷惡修善上進修,但是不以福修的多而沾沾自喜,因為若無信願,多福只是人天善道之因;且身為凡夫,往生淨土絕非自力所能成就的,自己的些許善行又有何可炫耀的。反之,也不以煩惱習氣未得清淨而對於往生淨土惴惴不安,因為阿彌陀佛無緣大慈不簡眾生,唯視眾生是否信願唸佛,正如《觀經》所說的,阿彌陀佛的“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唸佛眾生攝取不捨”。但煩惱習氣的流露乃不清淨相,不僅妨礙自利且難以攝受眾生,所以作為大乘佛子的淨土行者應生大慚愧心,力求善增惡減以成就自他二利。又信願具足的淨土行者,深知斷惡修善乃佛弟子的本分事,所以儘管福增罪減也不高慢,正如孝親尊師本是為人子弟的分內事,理所當然應該要將它做好,豈有孝子以孝養父母這樣天經地義的事標榜為自己的能事。就往生淨土的品位來說,福多罪少也是品位增上的有力助緣,《觀經》中上輩三品和中輩三品皆是善人即是明證,所以有心求生極樂世界的行者,又豈能不斷惡修善。

藕益祖師在《阿彌陀經要解》中說“深信切願,即無上菩提”,所以深信切願心即無上菩提心。無上菩提心法爾和善法相應,所以淨土宗祖師無不強調信願心,蓋此信願心一發,即有無邊善法隨之生起,但能持此信願心不退,不僅現世福增罪少,臨命終時亦必能乘佛願力往生極樂世界。所以修淨土門的,“不問罪福多少”的涵義,除了往生淨土不以此為論斷,以及阿彌陀佛不簡罪福眾生之外,也因為但能信願唸佛即是多善根多福德,善導祖師在《觀經四帖疏》中也說“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唸佛者,全非比較也”。淨土門的善巧方便即在於此,但能信願唸佛即能福增罪減,乃至轉煩惱為菩提,如印光祖師說“唸佛方能消宿業,竭誠自可轉凡心”。雖然其餘善行與信願唸佛不能相比,但是佛弟子處世待人,理當自覺的以斷惡修善為本分事,如此不僅自他二利,而且也增上往生淨土的品位。所以,切莫誤會祖師所說的“不問罪福多少”,以為不需要斷惡修善,乃至於埋頭造罪而不知慚愧,果真如此解行,則必不是深信切願的淨土行者。末學願和善知識們一起深入淨土門,信願唸佛,斷惡修善,阿彌陀佛!

佛陀甚深微妙教法,敬請關注公眾號“ 佛陀佛法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