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少说话多做事是一件好事吗?

老夏分析师


【张白观点】:职场中“少说话”不代表不说话,而应该是“说对的话”。“多做事”不代表傻做事,而应该“聪明的做事”。


【问题分析】:

职场中“说话”就代表沟通吗?我认为不尽然。沟通的意思是将自己的话正确的传递给别人,同时能够清楚的理解别人的话。最高境界:你能认真分析别人的话,又能让别人听进去你的话。

职场中应该说什么话?应该说对公司有利,有价值的话。

职场中怎么说话?多说经过思考的,有逻辑地,重点的,有目的性的话。少说别人闲话,无意义的废话。

职场中“做事”就代表有价值吗?答案显然是不对的。做事一定要做正确的事,对公司对部门有价值的事。

职场中应该怎么做事?应该尽量跟大家合作一起做事,努力把事情做对。


好好说话,高效沟通

西方口才大事卡耐基曾说过:“一个人的成功,有15%取决于人的技术知识,而85%取决于人类的工程—发表自己的意见的能力和激发他人热忱的能力。”

由此可见沟通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的重要性。好好说话,高效的沟通可以让我们做事更加轻松,工作更加顺畅。

01,职场沟通的三个方向

沟通是有方向性的,不同的沟通对象,需要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

001,采用日式沟通法,向下沟通

做为管理者,我们有些人喜欢要求自己的下属:“认真听,不要让我说第二遍”。很多员工因为担心老板不耐烦,只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做回来的东西,可想而知,不是做错了,就是做偏了,来来回回好几次,效果极其不高。

日式沟通通常管理者对下属交代五遍:

第一遍:拜托你帮忙做一件事情,事情是xxx

第二遍:你听清楚了吗?可以重复一下?

第三遍:你觉得这个事情的目的是什么?

第四遍:你觉得你做这个事情,有什么风险?

第五遍: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想法吗?

通过日式沟通法,让你的下属充分了解任务的意图和目标,同时又能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这样的沟通可以保证你的下属是一名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一名被动的接受者。

002,采用主动间歇性,向上沟通

很多人觉得上司给我派活了,我就好好干,以结果为导向嘛。埋头苦干,争取一鸣惊人。这样的做法,往往带给上司的不是惊喜,是惊吓。你必须要经常的,间歇性的与你的上司沟通。

一般管理者的特点是什么?那就是掌控,一切不在自己的掌控范围之类的事情,他们都会感到不安。就算他再怎么说,让你大胆的干,充分放权给你,你也不要全信。

不需要做到早请示,晚汇报,但是你总该在每个关键节点,让你的上司知道任务的进度,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你应对的方法。同时,通过主动沟通,可以像你的上司显示你的主动性。没有一个上司不喜欢,主动积极地员工的。通过主动沟通,你会获得更多的帮助与支持。

003,采用平等协商,与平级沟通

现代企业更加讲究团队意识,我们每一个产品,一个项目都离不开兄弟部门的紧密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沟通占了大半的时间。我们需要跟他们沟通我们的需求,也需要了解对方的意思。只有双方都彼此了解,互相信任,才能将力气拧成一股绳,朝着一个方向使劲。

在组织架构上你们是平级的,在内容分工上也没有高低贵贱。如果你觉得自己的部门是最举足轻重的,沟通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流露出一股子地傲气,那么对方一定会察觉到,并且很有可能采取不合作态度。时刻牢记,要一起关注共同利益点,求同存异,甚至适当地退一步,可以让你们双方都打开海阔天空地局面。


02,职场沟通的三个原则

职场沟通需要掌握三个原则,才能保证你的沟通更加有效。

001,沟通的目的性

“请你告诉我,我该走哪条路?”爱丽丝问。

“那要看你想去哪里?”猫说。

“去哪儿无所谓。”爱丽丝说。

“那么走哪条路也就无所谓了。”猫答道。

这是经典童话故事电影《爱丽丝梦游奇境》中的一段对白。我们从中看到任何的沟通都需要具备明确的目标,当在沟通之前,你没有明确的目标,那就会让双方陷入茫然,别人也无法帮到你。

说话的人目标不明确,茫无目的的谈话,就显得毫无主次,东拉西扯。轻则浪费双方的时间,重则碰到脾气不好的,直接就一口回绝,彻底断了跟你沟通的机会。

002,沟通的主动性

做任务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的沟通,不要等最后出了事情,或者做出了完全不符合要求的东西才事后沟通。有时候,我们会说:我不知道要沟通什么。那么说明你对你做的事情根本不了解,或者不深入,那么赶紧再想一想,比如任务的目的,做事的方式,可能的问题,希望达成的结果。

多想一想就有话可以说了,主动去跟你的上司沟通,告诉他进展,寻求他的帮助。主动去跟你的同伴说,告诉他风险,寻求合作应对。

实在不行,你就去直接问他们,他们有什么想说的。有时候无话可说的时候,做一个忠实的听众,有效的去聆听,也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沟通方式。主动去沟通,让别人说出自己的想说的,也是一种拉近距离,获得收获的手段。

003,沟通的及时性

沟通就是去解决问题的,通过沟通可以充分带动每一个干系人的能动性,利用团队的力量去解决问题。碰到问题,需要及时去找相关人等沟通,不要认为自己先想得通透了再去找别人。你理解得通透,只是站在自己得角度。自己花大量时间去苦思冥想一个方案出来,并不保证大家能够都普遍接受。

及时的去沟通,可以给双方留出足够的时间来讨论问题。一次沟通并不一定能达成共识,也许一个问题需要反复的多次的进行沟通,讨论才会最终有确定方案。

沟通的及时性,可以确保要处理的问题不会因为拖的时间太久而不可收场。沟通的及时性,可以使得对方觉得你对他有足够的重视。“你都拖了这么久了,那情况都变了。”“你都想明白了,还跟我说什么?”

职场做事需遵守四步法

第一步:做正确的事情;第二步:把事情做正确;第三步:做完事情要总结;第四步:做完事情要跟踪

01,做正确的事情

职场中,有些人喜欢埋头苦干,加班加点的忙,精神可嘉!然而,最后发现他们做的事情,往往并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东西。甚至是很多事情做错了,反而耽误了事情,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后果。就比如说足球比赛一记漂亮的抽射,却踢进了自己的球门。

比塞尔是撒哈拉沙漠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游客来到这里。然而在肯·莱文发现它之前,这里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地方,这里的人没有一个走出过大沙漠。是他们不愿意离开吗?不是的,是他们尝试了很多次,努力过很多次却没有成功。肯·莱文当然步相信这样的说法,他亲自跟随比塞尔人走了一次,最终发现原来是他们不认识北斗星,一直在里面费力不讨好的瞎走,最终回到了起点。

职场中做正确的事情,意味着你做的事情,必须方向要正确。你所有的工作都应该是站在公司的角度,对部门对公司有意义的事情。跟你的上司积极的沟通清楚,确定好做事的方向,知晓其期待的结果,然后再开始你的忙碌。

02,把事情做正确

将事情做正确,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同时也需要有正确的方法。你需要做好你的计划,善于发现任务的难点和风险。在做的过程中,反复的求证,利用好群体决策的力量,分步骤,有计划的将事情做好。

做事情不可避免碰到困难,甚至开始就做错。但是我们要本着错在最早,越有利我们最后做正确。错误发现得越早,我们的机会成本就会越低。早发现早纠正,才能保证我们花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成功。

03,做完事情要总结

我们每做完一个事情,都要有所收获。收获的意义不在于完成了整个任务,它也意味着我们在做的过程中获得了什么经验和教训。如果将这些经验和教训总结好了,才能确保我们在下次做得更快,做得更好。

总结得过程就是复盘过去,反思的过程。我们在反思中学习,这样才知道自己的差距在哪里,需要在哪些地方持续进行改进。总结的过程,也是验证的过程,我们通过总结会发现自己绕的弯路,其实可以通过某种捷径走得更简单。

做得过程中,可能因为项目得压力,外界的催促,市场的要求让你狼狈不堪。你只能通过最快速的方式来保质保量的将任务完成好。在压力下,时候你其实没有办法更好的理解自己的做法是不是最优解。通过总结,你可以非常淡定的,不受催促的去仔细思考,而思考的过程就是你工作能力提升的过程。

04,做完事情要跟踪

工作做完了,就算交差了,不用管了吗?在半导体测试行业有一句很有意思的口头禅: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人们不希望听到自己做的东西,传回来任何不好的消息。哪怕是没有好消息,最起码不要有坏消息啊。就更谈不上自己主动去跟踪,去找对方的反馈意见了。

然而这样做的坏处就是你永远停留在自己的角度,对于你的完成的任务只是停留在基本到位的层次。对做完的事情进行长期的跟踪,你才能真正了解客户在产品交付使用之后的痛点和反馈。你根据这些反馈,再回过来去完善你的产品,这样的闭环才能使你的工作真正做到优秀,而非一般。

跟踪的过程,就是自我完善的过程,就是我们工作追求卓越的过程。跟踪不仅仅是一项任务,更是一种态度,对做事情要求尽善尽美的态度。

结束语:我们通过介绍沟通的三个方向,来总结了职场说话的对象。职场人说话,应该遵循沟通的三个原则,即目的性,主动性,及时性。沟通好了就可以开始做事,通过做事四部法则:首先明确什么事情是正确的事情,接着保证将正确的事情做正确,做完之后及时总结,并且主动跟踪事情交付后的进展,这样的做事方式可以使得我们的做事处于一个积极的闭环状态,使得我们的工作更加卓越。

点击【关注】,与你一起成长,分享职场干货,探讨职业人生


张白的职场人生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我感觉不见得百分百是好事,如果你技术特别的强,那多做事少说话,老板会感觉你这个人特别踏实,能为公司创造的价值会更高,但如果你没有技术,但还闷头干,话比较少,不知道如何去和同事打好关系,去向老板同事请教,那你在老板眼里真的就是个不起眼的人,甚至说是个可有可无的人。相对应的如果你是个有技术但却是个耍嘴皮子的人,虽然老板一时会重用你,但你要知道这不是长久之计,你要尽可能的劳逸结合,既要干实事也要会说,和同事搞好关系,这才是你生存的王道。但如果你是个只会耍嘴皮子的人,相信你也清楚,这类人是很招人烦的,啥也不干就只会叭叭。

下面我具体说下领导手下这两种人:

一种是埋头苦干,“老实巴交”的人,其实这类人并不是没什么想法,而是他们的想法可能还没成形就被领导扼杀在摇篮里了,这种人领导是不会轻易放手的,他会装作跟你关系很好的样子,说一些不实际的好处让你甘心为他卖命,简单来说就是给你画“大饼”就算你看穿了他想走,他也不会让你轻易调离,除非你不干了。

另一种是圆滑懂人际关系的人,这类人察言观色的本事不是一天两天能学会的,并且懂得投机取巧,深得领导喜爱,这种人做事就算很少,但偶尔的一两件让领导看在眼里都会得到领导的赏识。

现实中我们大多数人都是第一种人,我们要懂得的就是在该表现自己的时候出风头,又要懂得在回避小人,也要懂得忙里偷闲免得成为“苦力工”。

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希望可以帮到你。





小小办公室


谢谢题主的问题,谈一谈我的看法。

【职场达人观点】职场中少说话多做事总体来说是一件好事,但凡事都有例外,有时候一味地做事,不与他人交流,不对外说、对外宣传,那么别人对你的认可度可能不会太高,长此下去,你做事的动力也就没有了。下面简要分析一下。

职场中领导都喜欢踏实干事儿的员工,这样的员工稳定可靠,对领导能起到正向加持的作用

职场中,不管什么情况下,领导喜欢的员工一定是踏踏实实干事儿的,也就是说领导带领的一个团队中虽然需要有各种各样的员工,但有一种员工必不可少,那就是“老黄牛”式的员工,在脏活、累活、困难面前,把这些工作交给这些员工, 能够比较放心,领导心里也踏实。

举例来说,为什么大家都说西游记师徒四人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团队,那是因为团队的目标明确,人员结构好、搭配合理,有把握方向的、有冲锋在前的、有灵活多变的,还有任劳任怨、勤劳做事的沙僧,这样的团队有了沙僧这个“老黄牛”,才能毫无后顾之忧往前走,最终取得真经。

随着时代的进步,80后逐渐成为组织的中坚力量,90后、95后员工全面步入职场,由于90后这代人的成长背景、生产环境、性格特点等因素的影响,想让他们成为“老黄牛”式的员工非常难。因此培养踏实肯干的员工对领导都提出了挑战,也是领导和管理能力的重要体现。

职场中要学会管住嘴,但少说话不代表不说话,要学会说话

在职场中,我们常说“沉默是金”,因为常常祸从口出,稍有不慎,自己说的哪一句话可能就得罪人,因此在工作中要“慎言”。但该说话的时候还是要说,不光要说,还要会说。


举例来说,员工的直接领导提拔高升了,为此领导专门安排了宴会与大家一起庆祝,席间某下属对领导说“你也有今天啊”,结果就因为这句话,原来领导提拔升职后空缺的职位就飞走了。这就是典型的在职场中没有管住嘴的案例,这不仅仅是说话的问题,而是代表了一个人的情商和职业素养问题,不注意的话,可能还会惹更大的祸。

职场中有时要多说话,注意在适度的范围内多说、多交流、多宣传

职场中有一句话叫“多做事也要多说话”,意思就是不要总是低头走路,有时也要抬头看天、仰望星空,自己做的事儿被领导、同事知道了、认可了,才会更加激励自己干好后面的工作,这是一个正向循环的好事。但这个度要把握好,如果说得过多,就成为炫耀了,可能会引起别人的反感。


小结一下,职场中大家更关注的是踏实干事儿的员工,通俗的话讲“这是干事儿的员工”,能得到这样的评价说明了大家对该员工的认可,我们就是要做这样的员工,少说话多做事,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与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