铲雪车式父母:人生道路千万条,我能帮你铲几条

美国名校作弊案牵扯出很多富豪家庭,很多人都对这种包办式的家庭教育感到不可思议。其实这种过于焦虑的父母心态可以用“铲雪车式”来形容——想要为子女扫除一切的成长障碍。今天为您分享包办式育儿思维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希望能给您带来新的启发。

铲雪车式父母:人生道路千万条,我能帮你铲几条

上周芥末和国内上海的家长聊天,她向我咨询孩子上学的事情。我原以为她的孩子已经处于初高中阶段,所以才开始关注择校的问题,结果她告诉我,她家的孩子才上幼儿园中班!没错,明年才上大班!现在就得选择是走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因为上海的小学已经开始分公立、民办、双语国际,所以她才不得不早做打算。

今年的高考,中考,甚至小学的期末考试都已经结束,真正意义上的暑假已经来临,可是每年的暑假都有这么一群家长们操碎了心,上小学,小升初,初升高,选班,选老师,补习班等等,一个暑假孩子和家长可能都在焦虑中度过。

芥末认为作为家长,要么与大环境共舞,要么甩开大环境,尊重自己的教育理念。而很多家长往往处于既不想让孩子成为功课的奴隶,又见不得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尴尬境地。

芥末对于这些家长这种源于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表示理解的同时,不由得想起了在《纽约时报》上看到的一篇文章,介绍了在美国开始流行的一个新词儿: “铲雪车式父母”(Snowplow parent)

从“直升机式育儿” 到 “铲雪车式父母”

美国曾经有“直升机式育儿”的说法,指父母像直升机一样焦虑地徘徊在孩子身边、监控他们的一举一动。“直升机父母”一词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流行,源于对孩子身体安全的担忧——担心他们会从游乐设施上摔下来,或者在公交车站被绑架。

到了20世纪90年代,它演变成密集型的养育方式,这意味着不仅要不断地监控孩子,还要一直教育他们。不过所谓的“直升机式育儿”,据说也已经过时了。现在,一些富裕的父母更像铲雪车:机器隆隆前进,清除孩子通往成功道路上的任何障碍,这样他们就不必遭遇失败、挫折或失去机会。

铲雪车式父母:人生道路千万条,我能帮你铲几条

“铲雪车式教育”症候群

“铲雪车式”家长通常筹备得很早,孩子出生前就把孩子排在精英幼儿园的等候名单上,并想办法确保孩子从此青云直上,一路平坦。孩子上学以后,情况会变得更加紧张和复杂。“铲雪车式”家长会把孩子遗忘在家的作业专程送到学校,或者跟老师谈判,帮孩子搞定学习问题,或者打电话给学校的教练,要求自己的孩子加入校队。

随着孩子的长大,家长替孩子“摆平”的频次也越来越多。进入中学以后,如果孩子拖延学业,“铲雪车式”父母会主动打电话给老师要求延期,大学升学顾问,支付数千美元来帮孩子进行大学申请;每当有考试的时候,父母变身人肉闹钟,跟在孩子身后不断提醒这、提醒那。孩子长大以后,如果孩子实习经历不尽人意,“铲雪车式”父母甚至还会跑去雇主那里投诉。

铲雪车式父母:人生道路千万条,我能帮你铲几条

清除一切障碍的 “终极铲雪车”

为了消除潜在障碍和未来的不确定性,“铲雪车式的父母” 甚至不惜以身试法,贿赂SAT监考人员,大学教练,换取孩子进入名牌大学的机会。

在震惊全美的大学贿赂丑闻中,50人被控为确保学生进入大学而进行了广泛的欺诈。而被指控的家长们扮演的是“终极铲雪车”的角色。这些有特权的父母,他们有钱、有关系,而且懂得如何比孩子领先两步。

他们为孩子们上大学扫清道路,同时保护他们免受这个过程中的任何困难、风险和潜在的失望,不惜跨越道德和法律的界限。“铲雪车父母”妄图把孩子成长路上的所有障碍清楚干净,而这样往往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铲雪车式父母:人生道路千万条,我能帮你铲几条

为你铲雪 所向披靡

4“保温瓶式教育” 和“中国式巨婴”

铲雪式教育理念正在制造一批批拒绝拥抱真正的成长,缺乏责任感,对自己在社会中的身份和角色充满困惑的年轻人。可惜的是,现在很多中国父母也在把孩子养成了“巨婴”。就是孩子虽然身体长成大人了,但是心理年龄还停留在婴儿时期。

巨婴的特点是只知道索取而不知道付出,而且心理脆弱,一旦出现超出预期的情况,就会做出过激行为。巨婴有三个特点:共生、全能自恋、偏执分裂。

共生是指独立性差;全能自恋是认为世界必须要按自己的想法运转;偏执分裂是指认为事情不能一分为二,而是非黑即白。

一个不会自己承担生活责任的人,不仅对父母,对身边人都会缺乏关注和尊重。其实最终,想溺爱孩子的父母,最终还是害了孩子。

铲雪车式父母:人生道路千万条,我能帮你铲几条

孩子的成长一定会伴随着痛苦,而苦难是一笔财富。山谷里捡石头只能由孩子自己完成,走出山谷后发现手中的石头是宝石的喜悦也必须自己来品味。

铲雪车式父母:人生道路千万条,我能帮你铲几条

如果可以选择,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的父母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