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櫃來的人》:父與子之間關於“臣服”還是“超越”的詮釋


文/海山嵐人

加繆:"縱然名山大川,縱然戀人倩影,可怎麼也比不上童年時把童稚地臉貼近哈滿冰花地玻璃,透過窗戶看到地一角庭院那樣令人難忘.


生活中,我們幾乎很少會向父親表白。而父親,作為那個從背後默默支持我們的人,也幾乎很少當面表露自己的情感。於是有的時候,我們就會藉助一些歌,來表達我們的感受。


還記得《父親》那首歌的歌詞:"多想和從前一樣,牽你溫暖手掌,可是你不在我身旁,託清風捎去安康,時光時光慢些吧,不要讓你再變老了,我願我一切,換你歲月長留,一生要強的爸爸,我能為你做些什麼…"


這就是典型的中國式父子關係的寫照。


父子關係一直是逃不開的情感話題,中國式的父子關係更是中國所有男人必須面臨的一個難題,要想解開這個人生命題,恐怕需要用一生的時間去探索。


1983年臺灣導演候孝賢執導的《風櫃來的人》,是一部帶有青春氣息的電影,以詩性深邃的鏡頭詮釋了美麗的海邊生活場景,少年的激狂,城市的迷茫,少年朋友之間,父子與家庭之間真實而微妙的感情世界,影片中的"父子關係"也是中國式"父子關係"的縮影。


《風櫃來的人》:父與子之間關於“臣服”還是“超越”的詮釋

撰稿:海山嵐人


我們結合《風櫃來的人》這部影片,來剖析一下中國式"父子關係"的三個階段及如何重塑良好的父子關係。


01 中國式"父子關係"的三個階段

1.第一個階段: 原始和諧的權威階段

主人公阿清小時候經常坐在門口的一張小長凳上,高大的父親身穿白襯衫,頭上總是戴著一頂四季皆合適的黑色禮帽,手裡拿著公文包,在母親的目送下出門。


體格健壯的父親時常會帶著小阿清去參加棒球比賽,父親高大威猛的形象刻印在阿清的腦海裡,對父親的崇拜感通過影片閃回切換的拍攝手法來體現。


《風櫃來的人》:父與子之間關於“臣服”還是“超越”的詮釋

《風櫃來的人》劇照


哲學碩士吳伯凡先生在《吳伯凡.認知方法論》"父子關係"是一種很世俗日常的關係,但它其實也是一個深刻的隱喻:是個人和超越個人之上的權威之間的關係。


西方基督教常常把人和神的關係直接表述為子和父的關係---"上帝"被稱為"天上的父"。


在孩提時候,兒子眼中的父親,是無條件式的偶像崇拜。在兒子眼中的父親,簡直是個"超人爸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無所不能,無所不曉。這個世界就是父親給兒子安排的,是父親說了算的,一切問題都可以找父親來解決。


兒子認識的父親,開始的是全知全能的神。有時候兒子眼裡的父親,是大家長式的威嚴形象。


《曾國藩家書》的曾文公中的"大家長":"他們絕對正確,神聖不可侵犯,想親近卻又充滿畏懼"。


對於父親"威嚴"的這種心理,根植源在於父系社會潛在的延續,抑或父子有親,長幼有序...


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強勢影響,我們深刻地"忌憚"父親威嚴形象,在小時候最為明顯的。


"那是我小時候,常坐在父親肩頭,父親是兒那登天的梯,父親是那拉車的牛..."這是著名歌唱家閻維文老師的《父親》,通過歌曲對父親高大偉岸的形象飽含深情的娓娓道來。


少年阿清對於父親的崇拜,門口那把長條凳是他的獨家記憶。

一個懵懂無知的孩子剛剛來到這個世界,面對所有的困惑和不安,對於父親來說,他都會像"先知"威權那樣給予兒子任何的指點和幫助,類似於"伊甸園式"的和諧。


0. 第二個階段:自大狂階段,即認知週期的破產(也就是所謂的叛逆期)


電影中有一個場景,主人公阿清在母親的吩咐下給"凹頭"父親餵飯,他心不在焉連飯掉在父親的衣服身上也不知道,只管把瓢羹往父親嘴裡送,根本就不看是否有吃進去了沒有,被母親發現了之後,母親責備了阿清幾句,他如釋重負的跑了。


青春期的阿清,父親的高大的形象已經淡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充滿鄙夷的眼神,他也不知道如何去表達。總之,對於父親原先高大威嚴的形象土崩瓦解了,帶給他的是深深的失望。


《風櫃來的人》:父與子之間關於“臣服”還是“超越”的詮釋

阿清父親被棒球擊中頭部


王小波的《黃金時代》:

"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後變得像捱了錘的牛一樣。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麼也錘不了我。"


正值青春正旺的年紀,體內不斷分泌著雄性荷爾蒙,兒子眼中的父親,是劍拔弩張的。


放蕩不羈,青春是屬於迷茫和頹廢的代名詞,標新立異是標榜區別於小男孩,孩子的叛逆是對父輩失望情緒的疊加,是一個一文不值的"路人甲"。


《風櫃來的人》:父與子之間關於“臣服”還是“超越”的詮釋

《風櫃來的人》劇照


喬布斯小時候的所有問題,他的父親都能解決。直到有一天,他從外面拿回一個壞了的電動玩具,他認為萬能的父親一定會幫他修好的,但他的父親看了以後,完全不懂這是一個什麼東西,心靈手巧的父親在這一個小小的玩具面前顯得手足無措,喬布斯對於原先萬能的父親形象蕩然無存,一下子失望透頂了。


哲學上認為,這是一種"人的自我意識的覺醒",它不是通過"被告知"來認知世界的,而是對原來全知全能的權威產生了失望以後,覺得以前被騙了,沒有什麼是靠的住得住的---父親靠不住,權威也靠不住----必須要用自己的腦袋來想問題了。


黑格爾對男孩開始"自我意識的覺醒",用哲學術語來解釋就是"自大狂"。就是處處頂撞和否定權威。


父親說"要好好學習",他就偏偏要"逃學,翹課",父親說"不能早戀",偏偏就"早戀",只要父親的每一句話,他都要否定,只要他開口都是錯的。


屠格涅夫的《父與子》:"這個給予了自己生命的男人,這個被稱之為"父親"的人,有時也隔著很遠的距離。 "你為什麼這樣不痛快呢?肯定是履行了什麼神聖的義務吧?"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對父子,有一千種關係,劍拔弩張,冷漠相對,和顏悅色芸芸眾生像。


李澤楷13歲時,李嘉誠把送到美國加州讀書,希望他和同在美國讀書的哥哥李澤鉅有個照應。但李澤楷到了美國後就變卦了。他不但和哥哥很少來往,還故意不用父親在銀行為他存放的生活費,而是靠自己打工。


所謂的"叛逆"就是對父輩的失望情緒的疊加,其實就是"自大狂"。過往對權威充滿著敬畏,無條件的吸納權威給與的各種知識,從而導致了認知的破產。


3.第三個階段:圓融時期(重建,和解的過程)


葬禮結束後,阿清看著餐桌上本屬於父親的碗筷,他腦海裡浮現的都是和父親的美好回憶,父親對他的寵愛和關心,令人無法相信的是,他真的失去了父親了,沉默沉默一直都是沉默。


阿清的傷慟超過了所有人,潛意識中,父親是少年的精神偶像和支柱,哪怕再羸弱衰病。當父親離世,也就意味著再也沒有了倚靠,逼迫少年人迅速成長成熟


《風櫃來的人》:父與子之間關於“臣服”還是“超越”的詮釋

阿清回憶起父親的日常點滴


年少的時光就是晃,用大把的時間來彷徨,只是用幾個瞬間來成長。


作家《麥加陪你讀書》中提到和父親"和解"的一段描述:在浙江的老家,身患老年痴呆症的老父親,拉著手對他說:"你能讓我家老二回來看看我?"麥加蹲跪在地,對父親大聲重複"爸,我就是老二啊"。而不管他如何耐心解釋,父親都是一臉漠然,再也認不出他。


直到父親去世後的第一個清明,麥加走在父親老宅前的石板路上,他才發現,自己與父親的期望並不是背道而馳。


父親對他的期望很樸素,就是希望他有文化:"文化就像太陽光,火燒不掉,水淹不掉"。他以為當作家是對父親的離經叛道,其實,這恰恰是迴歸。


我們也常常繞了很大老遠的一段路,到頭來才發現與父親指出的那條捷徑殊途同歸。


有的父子關係終其一生只存在於第二個階段,根本無法跨越到第三個階段。


"兩個男人,極有可能終其一生只是長的像而已;有幸運的,成為知己;有不幸的,只能是甲乙..."這是臺灣音樂人李宗盛的《新寫的舊歌》,這是一首唱給父親的,也是作為人子重新審視這段關係的心靈拷問。


02 在現代社會語境下,我們應如何重塑良好的父子關係?


通過調查,80%的男性並沒有主動與自己的父親和解,始終保持著緊張的父子關係。那麼該如何重塑良好的父子關係呢?


1.去標籤化,重新認識父親


古希臘新喜劇詩人:"沒有哪一個人真正瞭解自己的父親,但是,我們大家都有某種推測或某種信任。"


男孩和父親的關係是呈螺旋式上升的,小時候的崇拜,青春期的叛逆,經過社會這給大染缸的洗禮,等自己做了父親之後,才更加明白了父親所賦予的深刻內涵。


在某個特定的時間節點,總會有某些情感會觸痛內心最柔軟的地方,父子關係也是如此的。


閱盡滄桑,嚐盡生活的苦楚,摸爬滾打碰了一鼻子灰,總有一處溫暖的港灣在接納你那無處安放的心靈。


當歲月的年輪在父親的臉龐寫下蒼老的印記,放下所謂的固執,重新審視自己在這段關係中的角色和定位,閱盡生活的艱辛的老父親對於兒子那巋然不動的關愛之心依然如初,去標籤化,重新認識父親,是修復好僵化的父子關係的前提條件。


2.降低標準,降低期待


網上有個流行的句子:"所有存在的都不應該被輕視,所有的差異都應該被理解"。


一個人確實可能通過將生活期望自我限制在"現實的"和"可行的"範圍之內,將超出個人實際境況與能力許可的東西都視為過於貪求的東西。


人有時總是會陷於"對別人要求高,放鬆對自己的要求",在中國式的父子關係相處中,也是會如此的。


從小對父親的崇拜到對父親認知破產所帶來的厭惡感,其實就是衡量父親的標準和期待值過高,導致了心理失衡,從而帶來的負面情緒,誘發了緊張的父子關係。


3.創造機會,表達感受


俄國著名作家高爾基:"父愛同母愛一樣的無私,他不求回報;父愛是一種默默無聞,寓於無形之中的一種感情,只有用心的人才能體會"。


修復失衡的父子關係,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心懷感恩,以一顆謙卑的心來對待。


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在日常的生活創造機會表達感受,只有用心,平凡的生活處處皆有感動。


大膽跨出這一步,主動"服軟",主動表達內心的真實想法,有溝通才知道問題的癥結所在,就像一首歌所唱的:"愛要坦蕩蕩,愛要大聲說…"


03 .結語


從《風櫃來的人》中的主人公對父親的場景,同樣。也折射出中國式的父子關係,如同婆媳關係一樣,都是讓人即愛又恨。解鈴還須繫鈴人,直面問題。


中國式的父子關係,從原始的和諧的權威階段,到認知週期的破產,再到圓融時期,這些階段少則幾年甚至要更長的時間。


修復父子關係,其實是和自己內心"魔怔"持久戰"和解"一種漫長的過程,有的人在這場"和解"之戰中釋然了,有的人卻繼續固執維持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