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虹:欢快的博导为何自杀?

余虹:欢快的博导为何自杀?

最近整理以前的博客,发现这篇十几年前的博文,看到依然如故的自己,只是一切事情都已经没有了直言的必要,虽然勇气还在!余虹2007年12月5日去了,十几年了,路遥1992年11月17日去了,已经快二十年了,昨天整理博客发现《贾平凹谈路遥的死因》,那其实就是十年前自己纪念路遥的一段文字(不想称文章),把它发到头条上,没想到受到很多人的关注。我知道,大家不是关注我,而是关注路遥。让我欣慰的是,依然有这么多的人关注路遥,说明善良、公正和热爱还在,还很厚实,生活依然有无限希望和生机。今天把纪念余虹的文字现于此,示于众,纪念余虹等那些为理想殉身的青春偶像。同时也纪念逝去的理想与青春年华。

我估计大部分人不了解余虹,所以找了一篇相关的文章《余虹:欢快的博导为何自杀》附后,供大家阅读》。


余虹:挂在长空的思想彩虹

文/向往远方

一个人去了,让他的灵魂安息些,这是多么应该的事情。可是,余虹教授去了,却有那么多的人不得不拿他的死作各式各样的文章,扰乱他本应安息着的梦——这样的现象,发生在中国,本不是什么奇怪的事,可到底让人心痛!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老舍,七十年你的顾城,九十年代的海子,还有早已走了的王小波,以至于今天又走了的余虹。这么多的人,在中国的这块大地上走了同一条路,不能不让人有所思考。特别是王小波、余虹。

思考什么?思考清楚的问题能表白吗?

纵观中国的传统文化——灿烂的传统文化,文学艺术何其丰富,而哲学思想又何其匮乏。中国问题的本质问题应该说是缺乏思想与方法。而且艺术家的感性思维严重误导了大众的思想模式,营造了一种非理性的思维氛围(缺乏主见,随波逐流)。而这样的氛围,很产生真正的思想家,即便产生了,也很难有其发展的空间,最终不得不夭折。

  作为人大博士生导师的余虹,我以前对之没有任何的了解。是这两三天才在网上搜寻了一些他的文章,才对其有所了解。他的文章很让人眼前一亮,真的是不同凡响的。记得三年前在金城师大学习的时候,在图书馆里,曾看过一部草原部落丛书,就是这种特别的鲜活的感觉。使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学者,真正的研究。我想,余教授他不仅在研究,他更注重研究之后的实践。他的死绝不是我们平常所言的那种看破红尘的绝望,他的死是一种行为抗争。他太了解中国了,中国太缺少思想了,让思想的大旗在中国的大地上飘扬,这也许是他的人生理想,所以他选择了死。他的这种行为在我看来,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多年的求学经历、教学研究,社会调查,让他对中国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二是他觉得中国确实太需要改变了,而且他认为自己这种处在思想理论尖端前沿的人最负有这种责任。

  余教授的死,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这似乎扰乱了他,可是他从十层楼上跳下所产生的震动,在引起各种非议的同时,能引起很多人的思考,这多少可以对他有所安慰。

  我期望博友们能看看我之前的文章"余虹遗作",这样对余教授才会有真正的了解。

余虹:欢快的博导为何自杀?

 余虹:欢快的博导为何自杀?

  12月5日,50岁的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余虹坠楼身亡。他是国内文艺理论与美学领域最负盛名的中年学者之一,师友众多,深受学生喜爱。一位在学术上建树颇丰的中年学者为何自杀?一时间议论纷纷,熟悉他的朋友们说,这是余虹自己的选择,应该尊重他的选择。

  "在正午,一个尼采式的时间,他从高空坠落,像一片落叶抑或一只飞鸟。"

  自杀之前

  有所准备

  在余虹教授留下的遗言中,他将在人大的经历称为"最有意义的几年",他将全部藏书"捐给文学院",而且在"祝福所有朋友"的同时,表示"如果有来世,愿一起工作"。杨慧林是余虹最好的朋友之一,也是文学院院长。

  余虹在自杀前托人转交给杨慧林一封信,就在杨慧林看到信的同时,他也接到了好友自杀的噩耗。

  余虹给杨慧林的信是通过别人转交的。余虹其他的朋友说,余虹应该是打定了主意,怕见到朋友改变主意吧。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陶东风在《悼余虹》中写道:"他一定认为这是他的私人事件,没有必要和他人——包括亲人和挚友谈论。"

然而余虹的自杀仿佛有征兆可循。他的一个朋友认为,余虹该是做了准备的。余虹因为身体原因原定要去海南疗养,对方找好了房子,余虹却临时推迟了。

余虹:欢快的博导为何自杀?

  讲课精彩,学生喜爱

  "他早已谢顶,只在脑袋四周有一圈头发,爱戴一顶帽子,有很深的艺术家味道,后来听他谈话果然是学过并画过油画的。"

  "一身休闲装的余老师就这样从讲台的一端到另一端不住地踱着,用那重音奇特的四川口音欢快地讲述着索绪尔、康德和海德格尔。讲到高兴处,兀自笑起来,丝毫不怪罪下面不知所云的我们。"

  这是"余门弟子"眼里的余虹。

  而在大三学生小韩的眼里,余虹是"讲课最动情"的老师。"讲到动情之处,双手举起,仰头享受的样子。"他们的接触只是大一时余虹讲过几节课。韩明说他很喜欢听余虹讲课,"他是那种很和蔼的老师,是那种在超市碰见,打个招呼然后拍拍你肩膀的那种老师。"话才说到一半,这个男孩就有些哽咽了。"他是那种老师——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甚至超过爱他自己。"

  记者了解到,余虹去世后,文学院上课时有老师宣读了余虹教授的遗书,结果全班同学当场抱头痛哭。

  一个曾上过他的课的学生告诉记者,"他写书有一点就发给我们做讲义,不会讲什么知识产权,很多老师都做不到。要是他的思想和别人的思想有很多雷同,他会选择大幅修改自己的讲义。"

  "我们都在想余虹老师为什么选择正午时刻离开。早上不好,晚上太黑,正午是最好的时间,又容易被人早点发现。落地的那一刻,我相信余虹老师还是有意识的,他知道他在做什么。"这位学生说。

  长期失眠困扰余虹

  在余虹朋友们散碎而生活化的讲述中,他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会画画,会打乒乓球,喜欢装修设计。陶东风说:"余虹是一个唯美主义者,也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对学术、对生活、对身体的要求都近乎苛刻。他的文字是那么精美,干净,绝无杂质,精雕细琢又不留痕迹。"

  在余虹自杀的事情上,事后的讨论中有一个焦点,就是余虹的身体状况。对于余虹的抑郁和失眠,他的朋友们都多少有些了解。

  长期的失眠困扰着余虹,这一点鲜为人知。更少有人知道,他曾积极地寻求治疗。"他看过很多医生,态度也是很积极的。这种病就一定要吃药才行。"

  在余虹的朋友们看来,余虹选择自杀的原因很简单,并不是像外界猜测的那样复杂。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就是,"我们尊重他的选择。"余虹远在美国留学的儿子也在这时终于理解了父亲。

然而,他们感到惋惜。"一念之差啊。"自杀也许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

余虹:欢快的博导为何自杀?

  《广州日报》:余虹自杀原因猜测

  猜测之一:抑郁+胃病导致

  几年前,余虹患了胃病,一直未愈。今年9月,他的胃病再次发作且恶化。因不堪病痛折磨,余虹逐渐患上抑郁症。他很少向人倾诉苦闷,把一切痛苦都积压在心底。

  猜测之二:哲学思考太深

  余虹是一个有着诗人般气质的哲学研究者,可能正是由于进入哲学思考太深,无法得到思想解脱,导致他走上这条极端的道路,他在生活上可能不存在什么现实的压力。 

  猜测之三:理想幻灭

  余虹在他的最后一篇博客文章中透露了自杀的动机,可能是对理想的幻灭,自己一直坚持的理想没有了,在他看来也就没有活下去的必要了,他也就选择离开这个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