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尼爾波茲曼《童年的消逝》解讀“童年消逝”的原因及應對措施

《童年的消逝》:一部揭示人類文化精神逐漸枯萎的作品


《童年的消逝》是美國媒體文化研究者和批評家尼爾•波茲曼的代表作,截至目前,這本書已被翻譯成8種語言,全球累積銷量超過200000本。


從尼爾波茲曼《童年的消逝》解讀“童年消逝”的原因及應對措施

一部揭示人類文化精神逐漸枯萎的作品

在這本書中,波茲曼將自己對心理學、歷史學、語義學和麥克盧漢學說的深刻見解以及常識運用的恰到好處,揭示了人類童年正在消逝的社會現象及詳細闡述了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


是什麼導致了人類童年的消逝?在波茲曼看來,這是印刷時代轉入視像時代,由讀寫文化轉入娛樂文化的必然結果。這是一個沉重的話題,看似觸目驚心令人消極,但全書讀下卻使人警醒。美國學者維克托納瓦斯基評價該書重新審視了童年在當代美國文化中四面楚歌的狀況。但不得不承認,人類文化精神的逐步枯萎,已經成為當今社會不得不面對的難題。


波茲曼在引言中說,“不得不眼睜睜地看著兒童的天真無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漸退化,然後扭曲成為偽成人的劣等面,是令人痛心和尷尬的”,那麼面對童年正在消逝的現實,我們到底能做些什麼?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從童年消逝的表現形式和原因入手,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01什麼是童年的消逝?


提起童年,大多數人想到的是80年代羅大佑那首紅遍大江南北的歌曲《童年》, "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操場邊的鞦韆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黑板上老師的粉筆,還在拼命嘰嘰喳喳寫個不停,等待著下課等待著放學,等待遊戲的童年……"


從尼爾波茲曼《童年的消逝》解讀“童年消逝”的原因及應對措施

每個人記憶中都有一個純真的童年


抓蟋蟀、盪鞦韆、撲蝴蝶,這些充滿童趣的事情幾乎是每個人兒時重要的記憶,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這些純真的趣事逐步消失,甚至被微博、抖音、遊戲、直播等成人遊戲取代。


講一個我親身經歷的故事:

去年六一,我去幼兒園參加4歲女兒的兒童節晚會,有個節目讓我印象深刻:一群4、5歲的孩子,在舞臺上表演走秀,一張張稚嫩的臉配上坦胸露背的模特裝,顯得格外刺眼。


從尼爾波茲曼《童年的消逝》解讀“童年消逝”的原因及應對措施

被過分豐富的童年


誠然,或許有些人覺得這樣的表演並無不妥,甚至可以說是孩子童年的豐富,殊不知當成人世界的信息明目張膽地入侵兒童的世界時,他們和成人之間的界限就愈發模糊,長期以往,童年最終消逝,兒童的純真也將不復純在。


《童年的消逝》一書裡,波茲曼提到了童年消逝的確鑿證據:酗酒、打架、吸毒 ……。另外,作者還提到了一種叫“加里•科爾曼”的現象:兒童基本已從電視等媒介消失了。


這裡說的消失,並不是說兒童年紀小看不見,而是當他們出現的時候,更多的是被描繪成13、14世紀繪畫作品上的微型人。這些微型人的興趣、語言、服裝、思想和成人並無明顯區別。


也就是說,大多數兒童已被成人化,他們就像一個早熟的孩子,總會做出“不合時宜”的舉動,令人擔憂的是,這種“不合時宜”正在合理化。


02 童年消逝的主要原因


在闡述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梳理一下童年概念誕生的過程。


從《童年的消逝》中,我們可以得知,童年是被髮明出來的概念,截至目前它的存在還不到400年曆史。印刷術發明前,兒童和成人靠口語傳播,沒有識字的概念,沒有教育的觀念,也沒有羞恥心,童年概念根本不存在。印刷術普及後,兒童和成人之間的溝通方式從口語轉變成文字,讀寫能力的不同賦予了個體自我的意識,加上教育的推崇,童年的概念就此誕生


從尼爾波茲曼《童年的消逝》解讀“童年消逝”的原因及應對措施

讀寫能力的不同賦予了個體自我的意識,


1850年到1950年,是童年發展的最高峰。很多兒童走出工廠,進入學校,穿著自己的服裝,閱讀自己的文字,做自己的遊戲,活在自己的社交裡。在這個階段,兒童被認為與成人有本質的區別,他們被保護被安置在受惠的地位,不受成人世界的干擾,有著屬於自己的童年。

然而電視等新媒介的出現,改變了這一狀態,甚至直接推進了童年的消逝。追根究底,主要有以下幾大原因:


1. 電視等新媒介的出現,讓成人丟失了信息的控制權


眾所周知,電視、網絡等新媒介的傳播以圖片、視頻為主,相較於以文字為主的印刷術,傳播變得有效且快捷,但這些新媒介的出現,正是導致童年消逝的主要原因之一。


新媒介出現以前,童年是一個循循漸進的學習過程,隨著兒童讀寫能力的提升,在不同的階段相應吸收成人的信息。但新媒介的出現改變了信息傳遞的方式,使成人丟失了信息控制權


從尼爾波茲曼《童年的消逝》解讀“童年消逝”的原因及應對措施

隨著兒童讀寫能力的提升,成人丟失了信息控制權


舉個簡單的例子,以往成人為了不讓兒童知道特定的信息,可以用較難的漢字,難懂的圖標及其它表現形式來表達,但當這些信息以通俗易懂的圖片、視頻來展現時,兒童接觸這些信息的門檻越來越低。


2. 電視等新媒介的出現,弱化了成年和兒童的學習能力


成人和兒童最大的區別在於學習能力,以往通過讀寫能力,我們就能清晰地區分成人和兒童,但當電視等新媒介出現後,傳遞信息方式的改變弱化了這個區分點。


通過圖片、視頻傳達的信息,兒童不需要經過任何訓練和學習,就能輕易讀懂。換言之,他們接收信息的門檻越來越低,成人和兒童的界限越來越模糊。


從尼爾波茲曼《童年的消逝》解讀“童年消逝”的原因及應對措施

成年和兒童的學習能力不斷弱化


長期以往,成人和兒童都不會懂得思考、不會主動學習,對事物的認知度會逐步相同。更重要的是,這些新媒介不能分離成年和兒童。也就是說,這兩個群體接收的信息源是一樣的,最終只有一個結果:成人的兒童化,兒童的成人化,童年將不復存在。


03 面對童年的消逝,我們該如何應對?


《童年的消逝》中有一組這樣的數據:

1981年《尼爾森報告》,成年男子喜歡的電視辛迪加節目中,10個裡面有6個節目跟12-17歲年齡組所喜歡的一樣,10個裡面有4個跟2-11歲年齡組所喜歡的一樣。這組數據說明了一個現象:那些娛樂成人的節目,也在娛樂著兒童。


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成人的喜好潛移默化影響著兒童,他們任何一個動作都有可能成為兒童的行為標杆。

生活中我們常看見這樣的現象:兒童模仿成人的樣子去酗酒、直播、玩遊戲、戀愛、打架……,那些看起來不可思議的舉動,沒了童年的兒童們,卻做得“津津有味”。


那麼,面對童年的消逝,我們有什麼可以挽救的舉措呢?《童年的消逝》一書中,作者波茲曼站在家長的角度給了以下兩個應對舉措。


從尼爾波茲曼《童年的消逝》解讀“童年消逝”的原因及應對措施

面對童年的消逝,家長必須有所行動


1.對兒童接觸的新媒介作嚴格把關,並予以相應的價值評判


無論是電視還是網絡,亦或是其它新媒介,都不能簡單地評判是好是壞。為了保護好兒童的童年,家長必須要對兒童接觸的媒介嚴格把關,並予以相應的價值評判。


假設兒童喜歡抖音,作為家長不能一味地說產品消極的地方,而是要舉例詳細闡述,哪些視頻是堅決不能觸碰的,哪些視頻是值得觀賞的,它們的好與不好都在哪裡,哪些是值得我們標榜的,哪些又是我們必須摒棄的,當這些都一一明瞭時,又何須擔心童年的消逝?


2.嚴格控制兒童暴露在新媒介的時間,儘量避免消極影響


除了嚴格篩選兒童接觸的媒介外,家長還有一點可做的就是嚴格控制兒童暴露在新媒介的時間。拿電視舉例,我們可以規定兒童每天只能看十分鐘、二十分鐘,或是其他自己能接受範圍內時長的電視,如此一來,篩選適合的媒介加上嚴格控制的接觸時間,這些新媒介對兒童的影響自然可以有效減小。


從尼爾波茲曼《童年的消逝》解讀“童年消逝”的原因及應對措施

篩選適合的媒介加上嚴格控制的接觸時間,儘量避免消極影響


04 結語


馬歇爾·麥克盧漢曾說,當一種社會產物行將被淘汰時,它就變成了人們懷舊和研究的對象。

童年的消逝亦是如此。誠然,電視、網路等新媒介的發明,對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增長有著不可小覷的推動作用,但正如《莊子·內篇》所寫: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新媒介同樣也有利弊兩面。


《童年的消逝》的可貴之處,不只指出童年正在消逝的社會現象,而是從心理學、歷史學多方面闡述了這一現象產生的緣由,並予以人類深刻的警示。我想,波茲曼最初創作的意義,就在於引發社會的思考,讓更多的人意識到人類文化精神枯萎的現象,並有所行動,還兒童一個純真美好的童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