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寧之聲」站在C位的三角塘鎮

文 | 常寧研究院

前幾天《常寧之聲》發了一篇《突然想給勝橋點個贊》的文章,應該收到了不同的聲音。有讀者說,不能在讚美勝橋的同時,橫掃一大片似的對其他鄉鎮“矬化”,這樣有失偏頗。但相信筆者的出發點並非如此,今天仍借用原文結尾的一句話來做個開頭。“希望常寧每個鄉鎮的人們,生活像向日葵一樣,迎著朝陽,蓬勃生長。”我相信,這才是每一個常寧人的期盼。

文中不吝言辭對三角塘鎮一頓痛斥,只能算過個口癮。昨天平臺又發表《鹽湖,一個消失在常寧地圖的地名》一文,就是一個歷史的記錄。筆者就是三角塘鎮人,雖然火力全開懟,但這種方式為什麼不能看作是一種鞭策呢?難道戲謔“扶不起的阿斗”的調侃,就是自黑?今天就索性再說道說道,不周之處,還請指導,也留一些空間讓諸位去思考。

「常寧之聲」站在C位的三角塘鎮

(潭水三角塘鎮千家村龍王廟河段)

首先說一下三角塘鎮的政治歷史環境,雖然不像其他鄉鎮有省部級大員加持,但自95年以來,常寧的第一任市長廖本翔就是正宗的三角塘鎮人,再後來每屆常寧市委常委,副市長,各部門局長也是後繼有人吧。

優越的政治歷史底蘊,給三角塘鎮帶來了一定的的發展基地,三角塘鎮政府門口的那條水泥馬路應該是所有鄉鎮最早修的,三十年前就有了。行政劃分上,陸續合併了瑤塘,漁池兩個鄉,再後來把原本實力雄厚的鹽湖鎮吞下去連渣渣都不剩。不得不服,三角塘,這口塘裡不但有水,還有大魚。不然現在的鎮政府辦公大樓也Hold不住,據說這是常寧所有鄉鎮最豪華的鎮政府,民間戲稱“市政府第二”。

「常寧之聲」站在C位的三角塘鎮

三角塘鎮政府辦公大樓

三角塘鎮合併之路能夠以小搏大,除了政治上的因素,還有經濟原因。80年代至90年代間,三角塘採煤、漁池淘錫、瑤塘選錳曾風靡一時。還有衡陽市屬裕民煤礦、裕民電站加上紅旗煤礦三個單位在三角塘鎮和鹽湖鎮分佈。自從這些礦井沒落後,鹽湖實力一落千丈,小煤窯星羅棋佈,環境破壞非一朝一夕可改觀,經濟產業無後續發展動力。反觀三角塘鎮在合併瑤塘和漁池後的實力,兩相對比,鹽湖完敗。相較於之前鹽湖“看不起”三角塘,到今天被合併也只能“認命”了。


雖然三角塘鎮在合併路上一路高歌,但實際上外強中乾,仍然是一個普通的農業大鎮。潭水貫穿全鎮,潭水,沙水流域,地勢平坦,水土肥沃,往日的魚米之鄉,僅僅糊自己的一日三餐。沒有產業鏈,沒有上規模產業,更加沒有一個叫得出口,拿得出來的產業品牌,與其他鄉鎮對比,稍遜一籌啊。

在歷史文化上,三角塘鎮文風蔚起,人才輩出,在全國各行各業都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教授、藝術家、商人······歷史上的人物就更加不用說了,以三角塘鎮朱田段家,段巘生為代表的段氏家族,在清朝佔據了半壁常寧;讀書人傑出代表王祚隆,三角塘鎮市塘王家人,做過嶽麓書院山長,類似湖南大學校長級別;現在老青一代有《從常寧一中走出的國家科技進步獎獲得者》一文的主人翁詹錫爾教授,就是三角塘鎮老屋詹家人;近期在《常寧作家》上發表文章的李先國先生就是三角塘鎮靠背李家人,七零後的文學博士,教授(編者注:可參閱李先國先生的《常寧鄉村杏壇靠背李家》)。還比如筆者所在的村莊,在九十年代,不足四百人的灣場就有六七個人民教師,且都是遠近聞名的骨幹教師。但當這批老師陸續退休後,就沒有續上的了。

「常寧之聲」站在C位的三角塘鎮

(三角塘鎮中學)

三角塘鎮潭水河上有一座全省最早的攔河壩,鴨婆堰水利樞紐工程。祖祖輩輩沿岸而居的人們,在這山水田園,江南風光之地成就了魚水之鄉的美譽。成為當年市屬國營企業裕民煤礦,裕民電站,紅旗煤礦的糧倉。沿河而下,何家橋,龍王廟等跨河大橋都是半個多世紀的歷史見證。

雙灣,大屋劉家,玄塘等傳統村落的斑駁訴說著三角塘的厚重。自大義山下來,至聖寺的鐘敲醒了人們沉睡的夢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耕作是傳承下來的生物鐘。

三十年前人們口中的活佛廟不過一兩間民房,變成了今天常住僧尼達一二十人的無縫山寺,供奉的廖公真人傳說至今讓三角塘人津津樂道,一年更比一年盛行的廟會善男信女,是虔誠,抑或是迷茫。(廖公真人傳奇可參閱《絕無僅有!此事發生在常寧三角塘》)。

三十年前上學的泥濘小道,沙子馬路,終於在兒子上學有了水泥路。長達十幾公里縱貫江南垌的灌排水渠,在七年的立項及規劃後,終於看到了希望。祈願工程完成後不再有洪水漫灌,學童水沒褲頭的現象也成為記憶。

「常寧之聲」站在C位的三角塘鎮

(江南垌灌排水渠建設現狀)

三十年前村頭的小學,有的已經成了廢墟,有的改建工廠,村部。再經過時,已經沒有了朗朗讀書聲。原來的中心小學,依然是那座小學,當年奔跑的少年,已經出走半生。那座承載著莘莘學子榮譽的校門還是那座校門,未曾改變。但那所曾經成績輝煌的中學,誰還記得在那挑過土,養過豬嗎?現在有新開的校門,新建的教學樓,當然與一路之隔的三角塘鎮政府那就相差甚遠了。所以,三角塘中學的學弟們,努力學習,爭取坐到對面去,不要把義務教育就真成了一種義務去混日子,三塘鎮街上的那條老街我也走過好多回,不還是老樣子嗎?

三角塘鎮地交通位置得天獨厚,背倚城區,南拒郴桂,南路鄉鎮必經之路。三條大道通往常寧城區,高速公路近在家門口,幾乎沒體驗過堵車。雖然如此,但三角塘人們還是嚮往外面的世界,常年在外務工。當年的茶油山、旱田已經茅草叢生,雞鳴狗吠變成靜謐的鄉村,小灣場是人越來越少,大灣場只是屋越來越多。田間土壠鮮有行人,老人半眯的眼袋越來越低垂。這不只是三角塘,應該是大部分農村的現狀吧,不管外面發了什麼事,人們已經變得冷淡,不再那麼關心。

「常寧之聲」站在C位的三角塘鎮

(原市屬裕民電站坐落於三角塘鎮千家村,現已荒廢)

三角塘雖然沒有其他鄉鎮叫得響的產業品牌,如果要開發,旅遊資源不亞於任何一個鄉鎮,特別是大義山這張名片。三條大路進出城區都可以都有文章可以做。南路去經瑤塘去羅橋方向,就有朱田段家古民居。東路出城左手邊上千家,江南到三角塘鎮是潭水沿河風光帶,特別是江南垌春季的白鷺,油菜花,一望無際,名副其實的江南(編者注:可參閱雷子升《潭水千家垌,白鷺伴春耕》和《“鶴”舞江南,大美三角塘》兩篇文章)。即使在千家村荒廢的裕民電站都可以開發成類似於廣州紅磚廠一樣的創意產業的藝術園區,最具時代感,人文氣質的工業景點,那可是一代人的青春記憶。在接近鎮街,就有常寧網紅路的水杉鄉道,沒來這裡打卡都不好意思說。

如果從東門出城經工業園,過鹽湖(亦可到三角塘鎮)再過玄塘古村落直達大義山重要景點至聖寺。這裡完全可以旅遊一條龍,一路田園風光,至大義山徒步旅行,翻越大義山脈西嶺鎮內。自然資源豐富,完全不用人工塑造,但要利用好,還是需要眼光和格局,別整些半拉子工程。比如大義山至聖寺就是槽點,號稱萬步臺階實際六百多級的南天門牌坊工程,幾千萬上億元的投入,卻放著二十年的“毛坯房”主殿修繕,又迫不及待地建一棟漂亮的僧寮。(為了保證這篇文章的壽命,此處省略一萬字,然後深呼吸,真讓筆者迷茫得也想出家了。如果去瀏覽過的朋友思考後為我解惑。)

「常寧之聲」站在C位的三角塘鎮

(大義山至聖寺)

一鎮之發展,要因地制宜。三角塘有地理之優勢,與其他鄉鎮比較來說是妥妥的C位,下一步劃入街道辦不是沒有可能,所以三角塘應該要有所作為,也必將有所作為。不能只看著引進了號稱千億級牛仔城的項目,有財經稅收就高枕無憂,抱著有了收入,就有了成績,難道就不再想其他的“花樣”去普惠。這就是為什麼有人歡喜有人愁,歡喜的是等待著徵地一夜暴富,愁的是一輩子種的田還是那塊田。


「常寧之聲」站在C位的三角塘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