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助力“楚国故里”脱贫攻坚

10月10日,新华社《瞭望周刊》

刊登保康县委书记张世伟署名稿件

《绿色发展助力“楚国故里”脱贫攻坚》

介绍保康县生态引领脱贫攻坚的经验成果

绿色发展助力“楚国故里”脱贫攻坚


全文如下↓↓:

绿色发展助力“楚国故里”脱贫攻坚

2018年8月22日,村民在湖北省保康县城关镇三溪沟村采收核桃 陈泉霖摄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楚国故里·灵秀保康”生态旅游品牌价值逐步彰显。2019年,全县的游客接待量、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增长18.2%和14%


◆先后筹集资金2.9亿元,解决了65个重点贫困村、166个一般重点村、474个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的饮水安全问题,受益人口达21万多人,改变了山区群众千百年来吃水窖的历史


地处湖北西北部,生态环境优良、自然资源富集,保康过去却端着“金饭碗”过“穷日子”,被定为国家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湖北省深度贫困县。


党的十八大以来,保康县深入践行“两山”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推进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工业强县,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夯实脱贫奔小康的经济支撑,走出了一条具有保康山区特色的脱贫攻坚路子。连续六年,保康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居全省同类县(市、区)前列,全县贫困发生率由53.6%降至0.06%。2019年4月,湖北省政府正式批准保康退出贫困县序列,全县整体脱贫摘帽。同年7月,保康代表湖北省接受2018年度贫困县退出国家抽查。在抽查的3个县中,保康县是群众认可度最高的县,群众认可度达到98.55%,高质量通过国家抽查。


聚焦全域旅游强支撑


活生态旅游。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构建“县城+核心景区+风情小镇+美丽乡村”金字塔式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加快核心景区建设,尧治河、五道峡、九路寨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依托核心景区开发,注重服务设施配套,规划建设了两峪、龙坪等八大风情小镇。突出产业支撑,融入文化创意,力推“一镇一节”“楚国故里·灵秀保康”生态旅游品牌价值逐步彰显。2019年,全县的游客接待量、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增长18.2%和14%。


强特色农业。坚持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产业化,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依托绿色产业基地,打造集观光、休闲、采摘、体验于一体的农旅产业园区。全县茶叶、蓝莓等有机产业认证面积突破5万亩,“三品一标”认证达到51个。加强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建设,依托全县171个电商服务站点,与知名电商企业合作建立网上商城,上线本地农产品30类200多个品种,推动农业从卖产品向卖商品转变。


优绿色矿业。加强绿色矿山建设,加快磷化工转型升级,推进矿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绿色矿业成为强县富民的支柱产业。比如,尧治河村过去挖矿破坏了环境,为了留住绿水青山,他们主动摆脱路径依赖,探索由磷矿开采向多元发展转型,坚持矿开到哪里、环境就治理到哪里、景点就建设到哪里,让昔日满目疮痍的矿区变成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每年吸引游客多达50万人次,成为脱贫攻坚示范村和“中国山区幸福村”。2019年11月,尧治河村被授予国家“两山”创新实践基地。


鼓群众腰包。建立紧密的群众增收与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通过直补到户、龙头带动、资产收益、入股分红、旅游带动、转移就业等六大模式,拓展贫困群众的增收渠道,做到每一个有劳动力的家庭都有一个以上致富产业或项目。2019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132元,比2015年增加了3967元,年均增长10.8%。


聚焦基础设施补短板


易地搬迁补增收短板。保康沟壑纵横、人多地少,全县有3.3万人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高寒山区。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坚持同步配套基础设施、同步完善公共服务、同步培育脱贫产业。在全县474个集中安置点全部配套水、电、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在集中安置点配套公共服务用房、公共厕所、农具房、猪栏、菜园、文化广场等。根据集中安置点人口规模,配套产业发展资金,支持乡镇、村建产业基地、光伏电站、商业门面,把扶贫资金、承包地经营权等转化为股金和资本,让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


深井取水补饮水短板。保康七成以上的地区属喀斯特地貌,“天上下雨地上流、雨停三天用水愁”。为解决饮水难问题,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大胆探索在喀斯特地貌地区打深井取水,配套建设自动化水厂,实行集中连片供水。先后筹集资金2.9亿元,在全县成功打深井10口,新建各类饮水工程2600多处,铺设管道5803公里,解决了65个重点贫困村、166个一般重点村、474个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和马桥、后坪等5个集镇的饮水安全问题,受益人口达到21万多人,改变了山区群众千百年来吃水窖的历史。


“互联网+”补医疗短板。全县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口占30%。通过“互联网+医疗”,建成市、县、乡、村四级远程医疗服务网络,覆盖全县3家医疗机构、14家乡镇卫生院和280家村卫生室,治疗费用“一站式”结算,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整合民政、卫生、医保政策,在全县实行“985”健康扶贫政策。“9”即对全县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对象县内住院经城乡居民医保、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报销后,个人实际报销比例补齐到90%;“8”即对慢性病县内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医疗费用,经城乡居民医保报销后个人实际报销比例补齐到80%;“5”即对年度个人实际负担医疗费用控制在5000元内。


聚焦文明创建增活力


绿色创建增颜值。坚持科学布局、组群发展,优化拓展城镇发展空间。大力实施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双轮驱动,城区面积新增3平方公里,城市形象发生了蝶变。深入开展厕所革命、农村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涌现出了一大批美丽乡村,尧治河、格栏坪被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创建国家级生态镇1个、省级生态镇8个。持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精准灭荒工程,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0.3%。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县城、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卫生县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文化小康富脑袋。坚持一手抓物质扶贫,一手抓精神脱贫,既富口袋、富脑袋,还要富万代。在湖北省率先开展文化小康建设,通过典型宣传、示范引导、帮扶鼓励等途径,加强贫困群众思想教育,教育引导他们克服“蹲在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的思想。大力开展技能培训,通过开展政策宣讲、农村科技、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的技能素质;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启动“智慧保康·文化小康”项目建设,“村村响”“户户通”建设实现全覆盖。比如,店垭镇大林村盲人郭大荣,他在勤劳致富的同时,带动周边40多名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实现了稳定脱贫,入选了“荆楚楷模”“中国好人榜”。


文明实践提气质。深情讲好扶贫故事。统筹推进县融媒体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精准传播党的声音,讲好保康脱贫故事,先后选树了孙开林、廖道明、郭大荣等一大批脱贫攻坚先进典型,激励全县人民脱贫攻坚斗志。深入开展志愿服务。在云上保康设置“文明实践栏目”,建立“群众点单、中心制单、层层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机制,接受线上群众点单1200多单;全县280支志愿服务队围绕“传、帮、讲、评、乐”五种方式,积极开展理论宣讲、文体服务、扶贫济困、乡风文明、禁渔禁捕等志愿服务3500余场次。



来源: 瞭望周刊

作者:中共湖北省保康县委书记 张世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