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緬懷陶瓷泰斗張守智

2020年5月26日晚8點,陶瓷界泰斗級人物、中國陶瓷行業終身成就獎獲得者、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瓷藝術系張守智教授在京去世,享年88歲。

深切緬懷陶瓷泰斗張守智

張守智,1932年生,河北承德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中國陶瓷工業協會顧問,歷屆中國陶瓷創作設計評比評委,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評委,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委。長期擔任國家政府用瓷、出品陶瓷、開發中國現代旅館業用瓷的設計指導工作,為促進陶瓷產業與文化發展作出過卓越貢獻,

1953年,周恩來總理針對郭沫若“新中國成立了,應該有代表國家的慶典用瓷”的建議進行了批覆:由文化部負責完成建國瓷的設計任務,輕工部完成建國瓷的製作任務。當時,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7名教授帶著張守智和施於人、周國楨等4名學生,在景德鎮負責建國瓷製作的監製工作。2009年,張守智參與60大慶特貢瓷的督造工作。2016年G20國宴瓷設計2017年金磚五國峰會國宴瓷設計2017 2019年一帶一路峰會國宴瓷設計。

深切緬懷陶瓷泰斗張守智

陶瓷是一生的事業,紫砂是成就事業的他山之石

陶瓷設計是張守智一生的事業,為了這項事業,他在藝術學習上涉獵頗廣。至今,回顧自己的創作道路,他認為年輕時學習紫砂設計製作技藝讓他受益無窮。

1956年到1966年之間,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陶瓷專業每一屆大約畢業15名學生。這些學生畢業後或者是負責一個省的陶瓷工作,或者是從事科研設計工作,基本不會到生產第一線。當時正是全國陶瓷生產恢復的重要時期,生產第一線設計人才奇缺。1959年,由輕工部和中央工藝美院舉辦了第一屆全國陶瓷培訓班,張守智結識了來自宜興紫砂廠的紫砂藝術家高海庚。設計藝術的靈感來源從來無界限,張守智自此與紫砂結緣,並在此後的紫砂設計製作中融會貫通地積累了陶瓷設計製作的寶貴經驗。

深切緬懷陶瓷泰斗張守智

1962年到1965年間,張守智每天下午都會準時出現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所,他把明清兩代收藏的紫砂壺從庫裡調出來,測量、繪圖。在這3年裡,他把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中山大學圖書館、廣州美術學院陶藝工作室、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以及著名畫家唐雲所藏的500多把歷代經典壺逐一測繪,通過注水確定容量,再從功能、水流情況、結構處理、銘文、底款等各方面進行研究,總結規律。

張守智教授在紫砂設計方面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設計的壺個個是經典,將現代設計理念注入傳統的紫砂藝術之中。他與三位壺藝泰斗合作的壺也成佳話,其中兩位是顧景舟大師與汪寅仙大師,與顧景舟大師合作的壺是《玉壁提樑》,與汪寅仙大師合作的壺是《曲》,另一位是與於潮州被譽於“中國手拉坯朱泥壺第一人”的章燕明大師合作的壺《紫晞》(也叫《晨曦》)。

深切緬懷陶瓷泰斗張守智

《玉壁提樑》1988年顧景舟大師,在張守智教授玉璧提樑設計的基礎上,參考古代玉璧的圖樣,將蓋面製成“谷紋玉璧”的形狀,故稱之為玉璧提樑壺。此壺每一根線的始終、每一接合的過渡、每一稜角的銳鈍,都極為用心。此壺的量點與點睛之筆,就是谷紋玉璧壺蓋,其製作比整把壺還要費工費時。採用雙層設計,上層蓋面裝飾谷紋,顆顆穀粒作萌芽之態,排列勻整有序;中間鏤空,鏤空的孔璧為壺鈕,底部下凹,氣孔開在上下的夾層之中。

深切緬懷陶瓷泰斗張守智

每個細節都體現著設計家與大師的巧思和匠心。整個壺的構造簡潔大方,如你看了張守智教授的設計圖紙並加以研究,定會大為驚歎,從張守智教授設計圖紙上寫的是1987年設計的,而此壺是在第二年完成,這也說明顧景舟先生在製作這把壺所花的時間與精力。

《曲》是1986年張守智教授與汪寅仙所合作,《曲》壺一出,就引起了藝術界的關注,並送往日本、美國等國家展出。此《曲》壺取材於自然界中的蝸牛。壺嘴猶如蝸牛的頭部,壺體是蝸牛的身軀,壺把所圍成的空間似蝸牛的外殼。

深切緬懷陶瓷泰斗張守智

從壺嘴到壺把,用一條渦線貫通,壺身和壺把的結合形成壺的整體。壺嘴是從壺的腰線中起伏延伸而成,充分顯示了靜中的活力,微翹的壺嘴增強了蝸牛抬頭爬行的動感。張守智教授設計與汪寅仙共同完成的《曲》成為了曲線美的代表作品,突出的是“弧”。

深切緬懷陶瓷泰斗張守智

《紫晞》是2006年張守智教授與章燕明大師及他的兒子章海元合作的,該壺2007年被中國美術館收藏。《紫晞》構圖奇特,有紫氣東來之寓意。把型奇特,有稜有角,趣味頓生,突破了實用的極限。壺身圓潤而空靈,簡約而委婉。線條變化富有韻律感,質樸中透著高雅,給人以勻淨輕快的美感享受。《紫晞》與《曲》風格各異,《曲》突出的是“弧”,而《紫晞》卻突出的是“稜”。

天道酬勤,回顧張守智教授的人生歷程,從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從三十而立始,又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經歷了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直至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軌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