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思·本尼迪克特《菊與刀》,日本研究名著

魯思·本尼迪克特《菊與刀:日本文化模式論》是一部關於日本全方位研究的著作,中譯本已有多個版本,也可足見受重視的程度吧。

魯思·本尼迪克特《菊與刀》,日本研究名著

《菊與刀:日本文化模式論》中譯本

作者魯思·本尼迪克特(一八八七-一九四八)是美國的一位著名的女性人類學家,此書寫於二戰時期(一九四四-一九四六)。因為如此特殊的時代背景,所以她還沒來得及到日本做田野調查,而是不得不採用文獻、電影等資料撰寫,卻創作出了這部被公認為日本研究的名著。

究其原因,大抵是因為本尼迪克特勾勒出了日本民族的人性特點(從文化的角度),書名“菊與刀”帶有深刻的寓意,即象徵了日本人頗為矛盾的雙重性:

日本人極富攻擊性又不冒犯人,既窮兵黷武又有審美情趣,既驕橫又和藹,既僵化又善變,既恭順服從又不聽人擺佈,既忠心耿耿又背信棄義,既勇敢又怯懦,既謹守傳統又順應新潮。”

這可謂全書的中心思想,也是屢屢為人們所提及引用的了。本尼迪克特對此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而這些分析是多個角度的,包括了歷史、宗教、倫理、道德、教育等等多個方面,特別是等級制度、“恩”與“報恩”的觀念、對性的態度等。

日本是一個如此獨特的國家,本尼迪克特也比較了它與西方國家地區,以及淵源極深的鄰國——中國的區別。有意思的是,她發現,儘管日本從中國吸收借鑑了許多文化精義,包括忠、孝,卻唯獨把中國人最重視的“仁”,排斥在了他們的倫理體系之外。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通過《菊與刀》瞭解日本人的特徵,對我們理解日本文學也是不無裨益的。事實上,在第十章“道德兩難困境”中,本尼迪克特正是藉助日本民族史詩《四十七士物語》的解讀,剖析了日本人的“情義”觀。

順便提一下,四十七士的故事也被阿根廷大文豪博爾赫斯改寫為《無禮的掌禮官上野介》,收錄於他的短篇小說集《惡棍列傳》中。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