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4月22日電(記者王恆志)一場新冠肺炎疫情,讓很多孩子被迫宅在了家裡,幾個月下來有胖了的,有近視了的。現在社會生活生產逐步走向正軌,在做好防護的同時,孩子們迫切需要把“體育課”補起來。把身心健康擺在教育的首要位置,需要形成共識,更需要堅決落實,讓體育成為青少年成長的助推器。
4月1日,在位於四川省成都市的四川大學附屬中學,學生在體育課上活動。新華社記者李夢馨攝
自毛澤東1917年在《體育之研究》中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蠻其體魄”已百年有餘,體育的本源意義被越來越多國人接受、理解,也有越來越多國人有了自主鍛鍊、強身健體的意識。但作為國家的未來,孩子們的體育鍛煉仍然存在短板,每年各省區市青少年的體質監測顯示,我們的孩子當中小胖墩、豆芽菜仍然很多,近視率和肥胖率居高不下,青少年體質狀況不容樂觀。
造成這一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歸根結底還是整個社會沒能真正達成共識,重文化學習而輕體育,仍然是我們學校教育的常態。很多年輕家長雖然已經扭轉了觀念,但在大環境下,常常陷入矛盾和無奈中。這從目前體育培訓業的狀況也能看出一二,青少年體育培訓這些年發展迅猛,但一個顯著現象就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學業的加重,堅持下來的人數呈數量級減少,甚至在某些年齡段出現斷崖式下跌。顯然,讓孩子堅持體育鍛煉仍然是一件道理人人懂、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很難的事情。
貴州榕江縣第四中學學生在上體育課。新華社記者楊楹攝
這次疫情讓這件事情似乎變得更難了一點,很多孩子在幾個月裡嚴重缺乏鍛鍊。雖然空閒時間不少,但把這些時間用來鍛鍊的孩子並不多,這一方面是客觀條件使然,另一方面還在於我們沒有形成這樣的文化氛圍、社會氛圍和家庭氛圍。因此,當很多家長憂心學業需要補課的同時,體育“補課”事實上也刻不容緩了。
“完全人格,首在體育”,目前我國學校體育四位一體的目標就是“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鍊意志”,具體來說是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學會體育技能並受用終生。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曾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體育真的可以把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小孩變成一個適應社會各方面要求的合格公民。”無論怎麼看,體育都擔得起這份重任,也應該擔負起這項重任。
唐山海港經濟開發區的城區小學的小球員們在進行體能訓練。新華社記者楊世堯攝
就像所有正確的改革一樣,只要方向路徑對了,剩下的就是要堅定不移地、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過程中也許困難重重,也許阻力巨大,甚至有可能出現負面問題,但這些都不能成為我們裹足不前的理由。如今,關於體育和健康中國的邏輯關係已經理清理順,體育之於教育的重要性也已經不言而明,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堅定擺正體育在青少年教育中的位置——這不僅是在學校層面,也在於家庭層面,更在於社會層面。只有當各方都達成真正的共識,並能各盡全力去維護和保證共識的落地,我們才能真正享受到這項共識帶給我們的“紅利”。少年強則國強,這份“紅利”將成為我們國家和民族的巨大財富。
文字編輯:沈楠
新媒體編輯:王浩宇
簽發:公兵
版權歸新華社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