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還是回家?請先看這篇文

留下還是回家?請先看這篇文

最近一首叫做《大田後生仔》的歌紅遍網絡(“後生仔”在閩語中是年輕人的意思),歌曲唱的是福建大田縣這個地方的年輕人外出打拼的生活,歌中充滿了年輕人的朝氣和對生活積極樂觀的態度。不僅是福建的年輕人,這首歌也唱出了千千萬萬在外工作打拼的年輕人的心聲。

這首歌也反映了中國人口流動的現狀。自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後,隨著戶籍管理的放鬆,大量的青年勞動力湧入大城市參與社會經濟建設,成就了一個個屬於中國的經濟奇蹟。年輕人的湧入擴大了城市規模,形成了北上廣深等大城市;同時年輕人的流出也造成了他們的家鄉(三線以下城市和廣大農村地區)出現青年勞動力短缺的問題。昔日村裡頭三五成群的年輕人如今只剩下老人和狗作伴。這是改開後中國城鎮化規模急劇擴大背景下的另一面縮影,這或許就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吧。

留下還是回家?請先看這篇文

數據能說明一切。中國的城鎮化率從1978年的17.92%逐年提高到2018年的59.58%,差不多每年提高了1個百分點。雖然現在增加率有所放緩,但是趨勢卻不可擋。這是因為中國的城鎮化仍處於快速發展期的後半段,城鎮化率雖已接近60%,但是與發達國家的80%還有不少差距。城鎮化本質上是人口的遷移,它是一場零和博弈的遊戲,有城市的人口在增長,就有小城市和農村地區的人口在在收縮。這就意味著後者地區的年輕人流出是持續且不間斷的。

留下還是回家?請先看這篇文

而主導這場大規模城鎮化的背後是經濟因素。改開之初,中國的東南沿海城市憑藉優惠的政策和便利的交通條件,成為第一批招商引資的試驗田。巨大勞動力需求吸引了中西部地區的大量務工人員,他們的辛勤付出成就了一個個經濟發達的城市和省份。類似二八定律,百分之二十的城市掌握了百分之八十的經濟總量,而且這種差距在逐年拉大,形成了虹吸現象。每次回到家,這些在外工作的人員逐漸意識到自己的家鄉在不斷落後,家鄉遲滯的經濟再也留不住年輕人的心,自然也就留不住他們的人。

留下還是回家?請先看這篇文

這種現象在市場經濟下變得尤為明顯。以廣鐵集團為例,廣鐵集團全稱中國鐵路廣州局集團有限公司,它是中國第一家股份制運輸企業(國企改制),所以在經濟市場下,對經濟邊際效益有著深刻理解的廣鐵集團在珠三角修建了密集的鐵路網,而有著2200多萬人口粵西,直到2018年7月1日才迎來自己的第一條高鐵,結束了粵西三市不通高鐵的歷史。所以,廣東的富裕只是集中在珠三角。

城市的本質是交易的場所,它是經濟社會下的產物,它聚集了勞動力、資本、信息等在內的多種經濟要素,聚焦效應越大,交易成本越低。所以大城市是便捷的,它的工作機會多,教育和醫療先進,一切都顯得那麼吸引人。這些年引起人們熱議的東北三省人口外流嚴重和中西部資源型城市衰竭等諸多問題,同樣是中國城鎮化下的縮影。

留下還是回家?請先看這篇文

不僅北上廣深,中國的二三線城市也開始在引進人才。中部城市西安出臺了“一鍵落戶”政策,武漢啟動了百萬大學生留漢工程,表面上是搶人才,實則是搶人口。它們目光敏銳,搶先一步承接了逃出北上廣的人口。越來越多的城市在爭奪人口來實現城鎮化,而我們的家鄉——小縣城和農村,將最先失守這場人口搶奪戰的陣地。

留下還是回家?請先看這篇文

城鎮化是一個非常綜合的經濟社會過程,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們應該去適應去支持。而對於許多來城市打拼的年輕人,如何解決他們留下來這個問題,政府和社會都應該有責任去提供更多的保障,這其中不僅包括醫療、教育等基本社會福利,也包括更高層次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方面,都應該出臺相應的政策,讓他們“獨在異鄉不再為異客”。

留下還是回家?請先看這篇文

或許我們只有等到每年回家鄉過年的時候,才能在短暫的年味中重拾兒時的記憶。最後讓我用《大田後生仔》裡面的歌詞獻給所有在外打拼的人:一條大路分兩邊隨你要走哪一邊/不怕不怕就不怕我是年輕人/風大雨大太陽大我就是敢打拼。

【作者】:舒波莫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