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家魚:從“野魚”到“家魚”,用30年解開一道難題

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國內就有很多專家對四大家魚的生物學進行了大量研究,但研究了20多年始終都沒有取得突破性的進展。那時候,漁民主要是從長江、珠江流域捕撈野生的苗種,然後轉移到池塘中養殖,規模和產量都很小。

四大家魚:從“野魚”到“家魚”,用30年解開一道難題

四大家魚

直到1958年,我國的老一輩水產科技從工作者才成功突破了鰱魚、鱅魚的人工繁育技術。到了1960年,研究人員又相繼攻克了草魚和青魚的人工繁育難題。對當時的人們來說,能取得這樣的成果絕對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件大事。

據說日本有一位著名的魚類學家從1940年也開始研究鱅魚的人工繁育技術,結果苦心鑽研了9年還是一無所獲,最後這一難題還是由我國的水產專家解決的。這也從側面反映出,要真正實現“青草鰱鱅”的“家化”絕不是一件容易事!

四大家魚:從“野魚”到“家魚”,用30年解開一道難題

草魚的胚胎,圖源Balaram Mahalder

四大家魚的繁殖秘密

對前人來說,四大家魚的人工繁育是一片尚未涉足的空白領域,充滿了未知與艱難。我國的水產科技工作者鍾麟教授在1953年首次開展立項研究,下決心要解決四大家魚人工繁育的世界難題。

認識一種魚,首先要從生物學、生態習性、胚胎髮育、繁殖習性等諸多方面入手,這些都屬於基礎研究,也是為了給後續的研究竟“修橋鋪路”。這些基礎研究看起來並不起眼,但恰恰是卻最困難的。

四大家魚:從“野魚”到“家魚”,用30年解開一道難題

魚類的胚胎髮育過程

一直以來,四大家魚只能在長江、珠江等開放水系產卵繁殖,而在池塘這種封閉的養殖環境下卻不能自行繁殖。事實上,養殖的雌魚性腺是能夠正常發育的,但只能卵巢只能發育到Ⅳ期,無法向成熟的Ⅴ期過渡,自然也就無法正常將卵子排出體外。家魚的這一“反常現象”困擾了專家們很多年。

為了觀察四大家魚的繁殖現象,國內老一輩的研究人員可以說是歷盡艱辛,從珠江水系的潯江、柳江、鬱江等支流找尋找數10個產卵場,甚至不顧個人安危,划著小艇在湍急的江面上記錄水溫、水位、天氣等氣象條件和自然生態因子。

四大家魚:從“野魚”到“家魚”,用30年解開一道難題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掌握大量的意義第一手資料後,研究人員有了新的思路——他們認為家魚的繁殖屬於反射性的行為。經過進一步的跟蹤調查,他們表明:每當春夏之交,家魚們就會成群結隊逆流而上,這一過程往往伴隨著傾盆大雨,江水隨之暴漲,水流加速,水質也變渾濁。

在水流的刺激作用下,雌雄親魚開始變得異常興奮,相互追逐、交尾,激烈時甚至會跳出水面。在受精過程完成後,受精卵隨波逐流,經過20多個小時後就可以孵化出魚苗。而在完全封閉的池塘中顯然不具備這些條件,家魚自然也就無法順利繁殖後代。

原來,四大家魚的產卵不僅需要內源激素的刺激,還需要外界水流、水溫所帶來的生理性刺激,兩種條件缺一不可

人工繁殖的嘗試:生理生態相結合

弄清了原理之後,後面的研究過程就順利多了。四大家魚人工繁殖的課題組提出了“生理與生態相結合”的技術路線。具體方案是在河邊挖一個池塘,所不同的是——這個池塘並不是封閉的,有江水流進和流出,相當於模擬了四大家魚自然狀態下的水域條件。

實驗對象首先確定為在水體上層活動的鰱魚和鱅魚。到了1958年6月4日,研究人員前前後後總共進行了8次試驗,終於在第7次時取得了成功。看似毫不起眼的流水刺激,沒想到卻暗藏玄機,而且操作起來的催產效果也是非常理想。

四大家魚:從“野魚”到“家魚”,用30年解開一道難題

後來,青魚、草魚的解決思路也與之類似。專家們還用注射催產素的方法來代替四大家魚原本所需要的外界生態條件刺激——至此,四大家魚的人工繁育難題終於被徹底解決了。

四大家魚:從“野魚”到“家魚”,用30年解開一道難題

家魚的人工繁殖,圖源網絡

到了上世紀80年代初,這一方法的原理正式得到了科學論證。原來在池塘養殖條件下,家魚體內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和促性腺激素(GtH)的分泌量是極少的。在注射催產激素之前,雌性的鰱魚和草魚血清中的GtH含量只有10納克/毫升左右,而當注射了催產劑後,該激素的含量突然上升到300納克/毫升(在自然條件下,只有水流、水溫的刺激作用才能使親魚產生這種變化)。

這也就意味著:當雌性家魚的性腺發育到第Ⅳ期時,注射外源性催產劑就可以讓它們的性腺迅速發育到成熟的第Ⅴ期,從而就到發情產卵並順利產生後代。

突破難關後,家魚終於迎來了新時代

在四大家魚還沒有開始人工繁育之前,1957年全國的淡水魚苗種約有234億尾,而在人工難繁育難題突破後,2000年我國的魚苗產量就飆到了6022億尾,足足增加了25.7倍。

四大家魚:從“野魚”到“家魚”,用30年解開一道難題

▲▲2014年4月1日,工作人員在江西九江進行四大家魚的增殖放流活動,這也是長江江西段連續第13年展開春季護魚活動。

從養殖面積來看,1957年我國淡水養殖的池塘面積有120多萬公頃,到了2000年就增加到了528萬公頃,增長了4.4倍。國內淡水魚的養殖產量也從1957年的56.5萬噸增加到了2000年的1516萬噸——在這一系列數據的背後,四大家魚的人工繁育技術功不可沒

最新的漁業統計年鑑也顯示,四大家魚在國內的淡水魚總產量上也是穩居前列(這一點也可以說是“老傳統”了)。其中,2019年全國草魚的產量達到了553萬噸,鰱魚產量為381萬噸,鱅魚產量為310萬噸,四大家魚中產量最少的是青魚,只有67.9萬噸。

四大家魚:從“野魚”到“家魚”,用30年解開一道難題

上圖截自2020年中國漁業統計年鑑

在大宗淡水魚中,能夠和四大家魚產量相比的也只有鯉魚和鯽魚了。2019年,全國鯉魚的養殖產量為288萬噸,鯽魚產量為275萬噸。在特種魚類中,產量上百萬噸的只有羅非魚一種,其產量為164萬噸,其餘所有的魚類總產量都不超過60萬噸。

最後再簡單總結一下,近幾年全國淡水魚產量前10位分別是:草魚、鰱魚、鱅魚、鯉魚、鯽魚、羅非魚、鯿魚、青魚、黃顙魚、鱸魚。

不管怎樣,無論是從產量、歷史還是從養殖範圍來看,青草鰱鱅都揹負得上“家魚”這樣的名號。如今四大家魚已經走進了每一個尋常百姓家,極大地豐富了老百姓的“菜籃子”,這一成績離不開水產科技工作者們30年的艱苦奮鬥,在這裡衷心向他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四大家魚##水產養殖##我要上頭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