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補稅,“刷單”的商家慌了

電商補稅,“刷單”的商家慌了

來源 | 燃財經

電商補稅通知來了。習慣了刷單的電商行業,迎來監管大棒。

近日,部分天貓商家收到了稅務部門發送的補繳近三年漏報稅款的通知,一石激起千層浪,不少人解讀此舉劍指行業頑疾“刷單”。

一直以來,電商刷單成風。新店為了尋求曝光量和成交額刷單,大型促銷節日商家為了衝排行榜刷單,直播間為了數據漂亮刷單……成交額像越放越大的“衛星”。

刷單帶來的窟窿無處補,進貨、出貨沒有發票,補救為時已晚又找不到出路,曾經大量刷單或財務不規範的商家慌了神。有商家核算出來需要補稅及滯納金共800多萬,直呼補稅會傾家蕩產;也有商家抱團取暖,蒐集眾多商家的意見,向稅務部門積極協商處理。

電商作為創新模式和新生事物,多年來受到政策的保護,監管寬鬆。此次要求補稅,有人認為,多年行業遺留的難題很難一次性解決,一刀切補稅不合理;也有人堅持,電商行業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經是普通社會行業,不應該繼續享受保護,無論是刷單還是財務不規範,商家都該為此付出代價。

目前,只是部分天貓商家收到了補稅通知,燃財經詢問多個淘寶店主,對方均表示尚未收到通知。最新的情況是,因為北京疫情反覆,部分商家收到了稅務局暫停稅務風險自查的通知。但無論此次補稅範圍多大,補繳嚴格程度如何,電商稅務規範象徵性的一步已經邁出。肆意刷單,隨意操縱銷量數據的時代結束了,考驗商家真正實力的時候到了。

補稅三年,有商家撐不下去了

稅務問題上一次引發關注,還是范冰冰被罰補稅8億,影視行業遭遇偷稅漏稅大掃蕩的時候。最近,稅務部門又將目光投向電商行業,開始突擊檢查。

有公司收到通知稱:“通過大數據分析比對,發現你單位2017-01-01至2019-12-31申報的銷售收入與電商平臺統計的銷售收入差異較大,存在少計銷售收入的風險,請自查自糾,補繳稅款及滯納金,”落款是北京朝陽區稅務局。

電商補稅,“刷單”的商家慌了

還有公司在登陸稅務局網站時,窗口彈出提示:“我局在利用大數據進行稅收風險分析過程中發現你存在涉稅風險,請依據相關規定,對存在的問題進行自查自糾,我局將持續關注你單位的納稅情況。”

電商補稅,“刷單”的商家慌了

簡而言之,就是稅務部門發現電商商家實際申報的銷售收入和電商平臺顯示的收入不符,要求商家補繳近三年來的稅款,給了一個自查自糾的機會。據悉,首批中槍的是北京的2000多家京東天貓商家,要求一次性按照支付寶進賬額度補稅,不過,這一消息並未得到官方證實。

消息一出,無數商家人心惶惶,哀嚎聲一片。

一位武漢的天貓賣家訴苦:“查了近三年的數據,核算出來補稅及滯納金共800多萬,現在不知道怎麼搞,就算傾家蕩產也交不起。”

用戶“打不倒的小強”在知乎上說:“微薄的利潤去承擔三年將近30%的稅率,做天貓店的利潤大家都明白,現在的電商成本不低於實體店了,人工、平臺佣金、推廣費用、快遞費、財務、房租等,真正到咱們手裡還剩多少利。

辛辛苦苦做了幾年搬運工,到頭來全部上交國家。這是把人往絕路上逼。一旦補稅傾家蕩產也補不起,只能面臨破產了。”

話說得極端,不禁讓人懷疑,如果補繳高額的稅費說明公司交易額和利潤可觀,但也有賣家開始細細分析了其中的原委。

一個十年電商從業者提到:“行業明碼標價、價格競爭激烈,賣與不賣之間真的只差那部分稅款。含稅進的貨,不賠錢很難銷動,所以只能未稅進、儘量未稅出。從法律上來說,依法納稅、無可爭辯,漏稅補繳,有法可依。

但現實情況是,所漏之稅並不完全是進了我的口袋,賣掉這件商品,能有贏利是建立在不交稅款的基礎上的。而不是含稅出就能贏利,我卻把稅款跟贏利都收歸己有了。我未稅進銷是為了提高競爭力,降低商品售價,這種操作最終的受益者是消費者,而非我這個中間商。”

他認為,市場經濟下,但凡有利潤的行業就會有競爭,競爭之後,最終價格會定在一個多方都覺得無法再讓步的平衡點,電商行業前期的粗獷發展,造就了稅收上的畸形,它不是任何一個個體所犯下的錯。

他也承認,自己賺錢了,而且優於打工上班,要不然不會揹著心理負擔去賺這種錢。但是,他補不起稅。“這就好比我只有1塊錢創業資金,每個月回款1.1元,掙1毛,花1毛,一年做了13.2元流水,這時我賬上資金還是1元,但你要讓我按流水的百分之多少去補稅,真的補不起。

我願意最大限度的提供一些資金,算是我對過去認的錯,從此以後盡力做一個合格的納稅人。未來,如果不能降低稅率,那就全面落實電商納稅方案,所有人都繳稅,價格競爭上才能重新保持相對公平。”

有抱怨的,更有行動的。不少天貓商家在為此積極奔走尋求解決辦法。

燃財經加入的一個“電商難友群”裡,有300多個群友在討論此次補稅情況,群公告指示“北京地區收到風險提示的商家每人寫一份情況說明,大概內容一是自身經營狀況及補稅後果,二是希望稅務局怎麼做。此情況說明是去市稅務做座談會時給領導看的,家數越多越有說服力。”

電商補稅,“刷單”的商家慌了

群友星星告訴燃財經,自己經營一家天貓服裝店,也接到了補稅通知,但是日常客戶要發票的很少,也沒有如實報稅,沒有發票可抵扣,補稅實在扛不住。

巨大的漏繳稅額從哪裡來?

補繳稅額如此大,不免讓人好奇,為什麼商家申報的收入和電商平臺的數據相差甚遠?業內人士指出,這其中有兩部分,一是商家只申報了開發票的收入,漏報了經營中未開發票的收入;另一種是隱藏了“刷單”帶來的虛假收入。

另外,近年來電商直播大熱,不少直播間為了數據好看大量刷單沖銷售。據中信證券報告,2019年電商直播的行業規模已經超過3000億元。

前淘寶直播負責人趙圓圓就曾指出行業泡沫:“現在一場直播沒有幾個億都不好意思發戰報寫新聞稿了?……1元秒的車按原價算銷售額,打五折的商品按原價算成交,pv(頁面瀏覽量)算觀看人數,個個都在放衛星,牛皮都吹到月球了。坑位費+流量費+刷單成本+全網最低價,商家還剩幾個子兒?”

電商補稅,“刷單”的商家慌了

雖然商家有苦衷,但網友並不買賬:“刷單屬於欺詐行為,補稅屬於國家行為,既然你們告訴買家商品銷售很多,補稅就很有必要”、“這招才是治療刷單的根本,網上顯示的數據也會真實一點了”、“實體一年繳納這麼多稅,電商不能成為免稅之地。”

財政學博士、河北金融學院講師臧建文告訴燃財經,儘管發票已多采用電子化形式,但消費者日常網絡採購,如非報銷用途,多不主動申請開票。同時,電商從業人員繳納五險一金合規度較低。再加上部分電商原材料採購進項發票缺失,增值稅抵扣鏈條缺失,這些都導致了電商財務不規範。

此外,他還提到,為提升銷量、集聚人氣,部分電商採用“刷單”方式,製造不實的銷售數量,電商平臺所記錄的名義銷售量與電商個體實際銷售量不符,這導致了一旦電商面臨補稅時,可能將繳納超過其應交稅費,導致商家“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電商行業流傳一句話“刷單是死,不刷單死的更快”。通常新開店在沒有成交記錄的情況下,很難獲得電商平臺的推薦,更難有買家下單。於是刷單成了電商行業公開的秘密,刷單門檻低,能夠快速提高店鋪和商品的權重,提升銷量和信用度,也能獲得平臺更多流量曝光機會。

而刷單也需要產生實際的交易,體現在商家的收入中,稅務部門很難區分真實收入和刷單交易。

弄清楚了為什麼要補這麼多稅,我們來看看這次事件中,電商到底要補哪些稅?

事實上,《電商法》早在2019年1月就開始正式實行,將稅收問題納入《電商法》範疇,明確了稅收範圍、繳納主體等。規定不管是淘寶還是京東上的賣家,都需要依法繳稅。電商法的實行讓稅務機關在稅務稽查上有了法律依據。

臧建文提到:“電商需要補繳的主要是增值稅、企業所得稅,還有滯納金。凡銷售貨物及服務都需要交增值稅,類似於以前的營業稅,以公司的年銷售額500萬為界限,增值稅分一般納稅人和小規模納稅人,一般納稅人適用最高稅率是13%,小規模納稅人適用稅率為3%;企業所得稅是企業銷售收入減成本及費用也就是利潤後交稅,稅率一般為25%。”

如果一個商家少報了100萬交易額,應該補多少稅?

臧建文指出:“僅計算13%增值稅,不考慮增值稅進項,需要補交的增值稅稅款13萬,再加上100萬銷售收入所產生的對應利潤乘以25%,即補繳的企業所得稅,這兩者之和即為此次補繳額。”

不過,事實上在執行過程中電商需要補繳的可能更多,商家夕夕就提到,“進貨大部分沒有發票,專櫃大單找黃牛可以便宜,還有一些發票用的是妹妹的名字,上面備註了淘寶店鋪名,但是沒用營業執照名字,完全沒有頭緒,不知道應該怎麼辦,這些年賺的錢近100萬,但是我們流水太高了,又沒有發票,如果按流水補稅我也可能會破產。”

臧建文也表示,這些稅在繳納過程中都是以發票作為佐證材料,所以如果沒有成本和費用的發票,只能按很高的利潤來交稅。

“放水養魚”or嚴格補稅,電商是不是法外之地?

一邊是稅務部門依法辦事,一邊是商家滿肚子苦水,要求商家補近三年的稅到底合不合理,業內人士觀點不一。

臧建文指出,補稅有利於行業規範發展,也有利於線上與線下的稅制公平,但這個節骨眼上,發起這類突擊性補稅,於微觀電商個體、宏觀經濟都有負面影響,顯得不合時宜。

“長期以來,稅收徵管制度在虛擬經濟發展過程中,並未及時跟進,稅收政策制定者及執行者在有意無意間實施‘放水養魚’策略,這在間接上成就了虛擬經濟的火爆,不規範的行業操作也生成了不少稅收灰色空間以致形成納稅法律風險,集中補稅清欠,或將惡化數字經濟的營商環境。”

同時他認為,針對虛擬經濟的非預期性徵稅,並未通過同級人大審議,貿然加重納稅人負擔,與當前減稅降費、保市場主體、保就業的政策導向相悖,有違稅收法定之嫌。

電商補稅,“刷單”的商家慌了

來源 / Pexels

但文淵智庫創始人王超堅持應該補稅,他表示:“刷單和財務造假是一回事,造假之後就按假的營收和利潤來交稅,這是一個很自洽的邏輯,刷單這種造假或不合理的行業現象,不能因為大家都做了就可以法不責眾,本來它就不是一種正常的商業行為,也不是法律認可的商業操作,拿這個做擋箭牌是站不住腳的。如果造假,也應該收稅,這是造假的成本。”

對於不少商家反應的發票缺失問題,王超表示,電商發展到現在十幾年了,如果企業依然不考慮納稅問題,不去做稅務籌劃,不做進項銷項增值稅的考慮,以此為由拒絕納稅是推卸責任。

“電商行業的一些亂象到了該整治的時候了,‘放水養魚’也養了十幾年了,電商已經變成社會普通行業了,再要求作為一種創新行業來保護並不合理。”王超說。

此次補稅,可以說是電商行業的大風暴。短期來看,以前通過鑽空子來創造營收、用刷單來獲得競爭優勢的商家要面臨慘重的教訓,規範經營的商家不受影響。下一步,商家交易逐步規範,間接降低電商平臺的GMV和商家活躍度,也可能導致商品價格上漲。

但長期來看,稅收是真金白銀的評價標準,這也是行業告別草莽走向規範的開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