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識珍 | 壯族女服的前世今生(今生篇)

博物識珍 | 壯族女服的前世今生(今生篇)

這是一套壯族女服的前世今生,因博物館的收藏留下了“前世”那個特殊時代更迭的痕跡,還因博物館的收藏見證了壯族服飾從原生走向共融而不斷強盛的生命力。

博物識珍 | 壯族女服的前世今生(今生篇)

回到“現世”

當你走在龍勝龍脊的壯族村寨,儼然一幅農耕社會的安居樂業圖,到處都瀰漫洋溢著壯族文化的盎然生機活力,隨處可見當地壯族女子身著傳統的壯族服飾(圖1),“今生”的龍脊壯族所認同的本民族傳統服飾表現為“上衣下褲”形制。

在龍脊壯寨,女子的日常打扮是頭裹粉紅色提花毛巾,身穿白色或黑色對襟上衣,衣領襟當代多有織花帶裝飾。

衣身在腰處繫有兩粒佈扣,穿上後呈現V形領,露出貼身的花色鮮麗的胸兜,袖口處也多有織花帶或藍色布貼縫裝飾。

下穿黑色的寬筒長褲,褲腳鑲大小不一的兩條花帶。花帶色彩與衣身織花帶相同,形成上下呼應、相得益彰的配搭。

博物識珍 | 壯族女服的前世今生(今生篇)

圖1著傳統服飾的龍勝壯族婦女

實物標本現代龍勝壯族女服(圖2)是廣西民族博物館藏品,為20世紀80年代徵集於龍勝縣和平公社龍脊大隊,由圓領對襟上衣,藍色提花布胸兜、黑色寬筒長褲組成,是龍脊壯寨壯族婦女的日常著裝基本的配置。

博物識珍 | 壯族女服的前世今生(今生篇)

圖2現代龍勝壯族女服(000258-000260)

首先,整體形制表現為“上衣下褲”

,與清代龍勝壯族女服(圖3)表現出來“上衣下裙”有著“褲”與“裙”的著裝區別。

博物識珍 | 壯族女服的前世今生(今生篇)

圖3清代龍勝壯族女服(桂民博藏000588-000592)

其次,上衣的結構已經沒有了壯族服飾原生文化中的“貫首衣”的痕跡,出現了對領口、腋下、側擺的曲線裁剪。從直線裁剪到曲線裁剪,裁剪的難度升高。

第三,清代龍勝壯族女服中的刺繡、拼布等裝飾藝術也不再體現,當代壯族女服只是在袖口和褲腿處有印花棉布或機制織帶貼縫裝飾。

時代更迭的歷史痕跡

盛行於龍脊地區的壯族服飾表現出來的“上衣下褲”形制與“前世”的“上衣下裙”形制截然不同,這裡發生了什麼?又有什麼樣的故事?

博物識珍 | 壯族女服的前世今生(今生篇)
博物識珍 | 壯族女服的前世今生(今生篇)

從“裙”到“褲”變化的解讀,是對一段歷史的再回憶:《龍勝縣志》記載“民國元年(1912年),黃祖瑜任縣知事,喧告剪男長辮,並強迫少數民族婦女改裙著褲。”[1]這正是通過政策和行政手段進行的強制變化。文字很好地解釋了龍勝壯族女子著裝由“裙”到“褲”的變化,最初是源自民國政府政策的“強迫性”。

清末民初的時代,是一個更迭的時代,一個混亂的時代。民國時期的龍勝縣政府,把“男子長辮”和少數民族婦女的“百褶裙”都視為清朝遺留,成為“革命”的對象,因此釆用政策強迫執行。

民國時候發生變化的除了整體形制外,壯族女衣的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圖4)。這個變化體現在服飾的裁剪方式上,通過圖4和圖5的排料圖對比,發現對布料的使用原則從布幅的完整使用到對諸多面料的捨棄,同時由原來的直領變成了圓領釦、側擺由增加當代龍勝壯族女服面料的插片變成兩側衣襬的開衩等,這些變化都是在清代龍勝壯族女服和當代龍勝壯族女服的比較中發現的不同,從服飾的層面印證了那個時代的更迭。

博物識珍 | 壯族女服的前世今生(今生篇)

圖4當代龍勝壯族女衣結構圖、分解圖、排料圖

博物識珍 | 壯族女服的前世今生(今生篇)

圖5清代龍勝壯族女衣結構圖、分解圖、排料圖

壯族服飾的融合與發展

有趣的是,在距離龍勝壯族生活區不到20公里的紅瑤社會里,紅瑤女子仍然保留“上衣下裙”(圖6、圖7)的古老著裝形制。

博物識珍 | 壯族女服的前世今生(今生篇)

圖6龍勝紅瑤女服

博物識珍 | 壯族女服的前世今生(今生篇)

圖7龍勝紅瑤女服

而當代龍勝壯族女服的形制式樣已經成為龍勝地區壯族傳統服飾的典型特徵,成為壯族文化的代表之一。同樣也是少數民族的壯族為何在服飾上發生瞭如此大的變化,並且這個變化被壯族人民逐漸接受,並生成具有壯族特色的民族服飾,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


龍勝壯族相對於其他少數民族而言,從地理環境上離城鎮中心較近,而紅瑤生活的區域更為偏遠。因此,壯族與漢族交流往來密切,更易接受外來文化的影響。

同時,對布料的使用進行計算,一條百褶裙使用的幅寬40釐米左右的布料為6.5米,而一條大腰寬筒直褲僅僅使用了2米。在對龍勝壯族地區的紡織文化進行田野調查時候發現,自民國後,壯族地區家庭所使用的布料多是來自市場的購買,很少自織自染布料。壯族家庭經濟生活生計方式的改變也是促成當代龍勝壯族女服形制生成的一個重要原因。
另外,從當代壯族女衣結構上看,壯族女衣仍然保留了清代龍勝壯族女衣中對襟直袖形制,其廊形上仍然保持了壯族服飾的審美性,並沒有改變成民國時期漢族流行的大襟衣,因此當代壯族女服自民國後,逐漸發展成為當下龍勝地區族的典型服飾。

民國時代所改變的“上衣下褲”形制不僅被壯族繼承下來,並且成為現代乃至當代龍勝壯族群眾所認同的“壯族傳統服飾經典形制”。即便是在交通便捷和旅遊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龍勝壯族群眾依然在日常生活和各種節日、展演活動中都保存著這樣的穿著方式,以標榜自己的民族身份和民族文化。(圖8、圖9)

博物識珍 | 壯族女服的前世今生(今生篇)

圖8著傳統服飾舞蹈的龍勝壯族婦女

博物識珍 | 壯族女服的前世今生(今生篇)

圖9著傳統服飾舞蹈的龍勝壯族婦女

清代龍勝壯族女服代表了過去,是一段“前世”之旅,是壯族原生文化的一種歷史痕跡;當代壯族女服代表了現在,是“今生”的舞臺,是壯漢文化交融後的生機。無論是清代龍勝壯族女服還是當代龍勝壯族女服,都蘊含著豐富的壯族文化,是壯族藝術審美的代表之一。文化在清末民初的碰撞,是時代更迭、社會變革的產物,不僅體現著漢文化對壯文化的深入影響,也反映出壯族融合其他文化進行自我創新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龍勝縣志編纂委員會,龍勝縣志[M],第1版.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1992:2

[2](清)周誠之纂修,《龍勝廳志》,道光二十六年(1846)好古堂刻本

[3]李富強 著,現代背景下的鄉土重構——龍脊平安寨經濟與社會變遷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年

[4]劉瑞璞 何鑫 編著,中華民族服飾結構圖考(少數民族編)[M],第1版.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3年

[5]梁庭望 編著,中國壯族[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2年

信息來源:廣西民族博物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