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致富記:從缺水的小山村到如今的建築之鄉安陽市紅旗渠精神的發源地

“林縣疙瘩頭,炒菜不用油”,你還以為林州是以前那個林縣嗎?

林州致富記:從缺水的小山村到如今的建築之鄉安陽市紅旗渠精神的發源地

人工天河紅旗渠

2016年,林州以496.6億元的生產總值,在縣域經濟綜合排名中連續多年排名前十。以紅旗渠聞名世界的林州,早已不是過去的窮鄉縣城,它正以“中國建築之鄉”的嶄新面貌,逆風翻盤。

林州的窮與富之間只差幾十年

紅旗渠是林州的象徵,它修建在太行山的半山腰上,被稱為“人工天河”,代表著林州人民寧願苦幹不願苦熬的精神頭兒。

但另一方面,這項水利工程也暗暗戳地告訴了外地人,林州窮林州苦,不然,誰會在半山腰上修水渠?

事實也確實如此,老一輩人提起林州,很喜歡用“林縣”這個舊名。“林縣疙瘩頭,炒菜不用油”,這句在豫北地區廣泛流傳的順口溜似乎成為林州“窮”的鐵證。

林州致富記:從缺水的小山村到如今的建築之鄉安陽市紅旗渠精神的發源地

貧窮的林州人民

民以食為天,一個地方的窮富,從飲食上最好分辨。林州最出名的特色菜是大燴菜,就是把豬肉、粉條、白菜、豆腐等最常見的蔬菜所有東西一鍋燴。這種做法雖不精緻,但勝在實惠。

至於住,林州背靠太行,蓋房自然就地取料。過去,大部分林州人住的房子不是土坯房就是石頭房。

這樣的印象根深蒂固,百度貼吧的林州吧裡有這樣一條貼子。@安小楓521在2017年發貼吐槽:跟女方家長提起自己是林州人,他說第一印象就是窮!!!

林州致富記:從缺水的小山村到如今的建築之鄉安陽市紅旗渠精神的發源地

網友對林州的第一印象

貼子裡還說,因為自己家在林州,女方家長覺得窮,感情要告吹。

可是,如今的林州真的很窮嗎?可能並不是這樣的。對於新一代的年輕人而言,“林州”是“林州市”,是“中國·林州”。

林州致富記:從缺水的小山村到如今的建築之鄉安陽市紅旗渠精神的發源地

林慮山滑翔


林州致富記:從缺水的小山村到如今的建築之鄉安陽市紅旗渠精神的發源地

運動員滑翔

河南林州滑翔基地

每到節假日,林州還會迎來世界各地的遊人。林州的旅遊資源極其豐富,林慮山的國際滑翔基地,更是亞洲第一的滑翔基地,每年都有很多國際賽事在這裡舉行。哪還有山溝小縣城的影子。

當然,若衡量一個城市的窮富,最顯而易見的便是生產總值。2016年,林州以496.6億元的生產總值,在縣域經濟綜合排名中連續多年排名前十。

在林州市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2017年預計生產總值550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0.03億元。而實際上,那年GDP總值有558億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3359元。

若說起居民存款,林州更是連續多年在全省排名第一。

可話又說回來,幾百年來日子都過得苦哈哈,究竟是什麼原因,使林州像打通任督二脈一般發家致富的呢?

林州以前為啥恁窮?

要想知道林州是怎麼富起來的,首先得知道它為啥窮。

林州地處太行東麓的豫、晉、冀三省交界處,以前叫林縣,是安陽管轄下的一個縣城,1994年撤縣設市,改名林州市,成為一個縣級市,由安陽代管。

位於山區,交通不便,對外交流本就不易;再者,千百年來農業一直是我國的立國之本,而山區的土地自然不如平原肥沃,糧食產量本就不高;最關鍵的是,林州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地方。

缺水嚴重到什麼地步?

林州致富記:從缺水的小山村到如今的建築之鄉安陽市紅旗渠精神的發源地

紅旗渠-山碑


林州致富記:從缺水的小山村到如今的建築之鄉安陽市紅旗渠精神的發源地

林州上世紀農村景象

“水缺貴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門逼租債,窮人日夜愁。”

1920年的大年三十,桑耳莊村的老漢桑林茂,起五更去四公里外的黃崖泉挑水,想著早出門早回加過年。誰知,排隊挑水的人太多,直到天黑才接滿一擔水回村。

新過門的兒媳婦王水娥惦念公爹去擔水一天還未回來,出村去接。天黑路滑,新媳婦接過公爹挑水的擔子往家走,結果一不小心被石頭絆倒,一擔水全灑了。當晚,兒媳婦便因心懷愧疚上吊自盡了。

可林州為啥這麼缺水呢?

林州位於溫帶季風氣候,四周環山,降水季節分配不均,水汽難以深入,年總降水量相對較少;而且,林州是峽谷地貌,岩層為垂直層理結構,降水極易下滲,儲水能力差,再加上外來水源也少,於是,在各種原因的綜合作用下,導致林州地區嚴重缺水。

沒有水的灌溉,地裡就長不出莊稼。過去,收成差就意味著沒飯吃,人們的日子自然過得很苦。

所以,要想改變林州的面貌,首先得解決吃水的問題。

林州致富記:從缺水的小山村到如今的建築之鄉安陽市紅旗渠精神的發源地

引漳入林

於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十萬林州人開始了震驚世界的“引漳入林”的壯舉:在山西平順縣將漳河水設壩截流,引入林縣。整個工程歷時十年,削平山頭1250座,開鑿隧洞211個,挖砌土石1515萬立方米。

林州致富記:從缺水的小山村到如今的建築之鄉安陽市紅旗渠精神的發源地

沿山修建的紅旗渠

如果你對這些數字沒概念,這麼說吧,如果把這條渠挖砌的土石壘築成高2米、寬3米的石牆,其長度可將廣州與哈爾濱連接起來。

歷經十年,這項壯舉不但解決了林州吃水難的問題,還給林州的後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引漳入林還有一個更加膾炙人口的名字——紅旗渠。

林州致富記:從缺水的小山村到如今的建築之鄉安陽市紅旗渠精神的發源地

修建紅旗渠場景

可這又跟林州經濟的騰飛有什麼關係?

紅旗渠不僅為林州帶來了水

也為林州的經濟騰飛插上來翅膀

這話又得說回修渠的“十萬大軍”。

要知道,當初修渠的絕大數工人都是來自於當地村民。所以,紅旗渠的修建不僅解決了林州人吃水難的問題,還磨鍊了林州人吃苦耐勞的心性,也為林州培養和提供了許多能工巧匠……而這些,都為以後林州經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為什麼這麼說呢?

除了紅旗渠,林州還有啥最出名?包工頭啊!

提起林州的包工頭,全國上下只要從事建築行業的有哪個不知道。1989年,林州還曾獲得全國首批“建築勞務基地輸出縣”的稱號。

林州致富記:從缺水的小山村到如今的建築之鄉安陽市紅旗渠精神的發源地

林州建築之鄉村

當然,如今林州在全國建築行業的地位,絕不能以“包工頭”一而蓋之。

曾獲中國建築工程魯班獎的“中國的文字博物館”就是由林州人建造的,就連國家體育場鳥巢的建設,也有很多林州建築產業工人參與其中。

2015年,林州市各類建築業企業完成建安產值1200億元,佔全市稅收比重的51.3%,全市農村強壯勞動力的60%從事建築業,農民人均收入的60%來自建築業,居民儲蓄存款餘額的60%得益於建築業。

建築業正式成為林州的支柱型產業。

同年10月,在中國建築業協會“中國建築之鄉”的評審會上,林州市榮獲“中國建築之鄉”稱號。

截止到2016年底,林州的建築企業總數達到379家。其中,一級資質企業總量達54家,進入中國建築業雙200強的企業有5家,獲評全省首批AAA級信用企業有4家,納稅上千萬元建築企業23家,完成全年建安產值1050億元,創勞務收入96億元。

林州建築品牌影響力在社會和行業內進一步擴大的同時,支柱產業地位也得到了進一步鞏固。

如今,林州建築隊伍在全國遍地開花,涉及全國350多座城市;除此之外,林州人還開闢了海外市場,向南非、俄羅斯、東南亞等境外進行建築勞務派遣。

在林州兩代人的努力下,林州終於逆風飛翔,走出一條獨屬於自己的康莊大道。同時,林州富的不僅是錢包,“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對林州而言,更是一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