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武昌起義的重要性,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武昌起義,又稱辛亥首義、武漢首義,是指1911年10月10日,在湖北武昌發生的一場旨在推翻清朝統治的兵變,也是辛亥革命的開端。

談武昌起義的重要性,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辛亥武昌起義前夕,由於中國的各種社會矛盾不斷激化,人民群眾的反抗鬥爭持續不斷,革命黨人不斷髮動武裝起義。1906年,清廷拋出"預備立憲",其實質卻是加強了皇族的權力,廣大立憲派對此極為不滿;1908年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相繼去世,年僅3歲的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即位,其父載灃攝政。

談武昌起義的重要性,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1911年5月,清政府公佈的內閣名單中滿族人有九名(其中七名是皇族),漢族有四名。被人稱為"皇族內閣"。立憲派對此大失所望,有少數人參加了革命黨。為取得外國的支持,以維護其統治,清廷將廣東、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的商辦鐵路收為國有,然後再賣給外國,掀起了全國大規模的人民反抗運動--保路運動。

談武昌起義的重要性,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清朝廷為撲滅四川的人民起義,派出大臣端方率領部分湖北新軍入川鎮壓,致使清軍在湖北防禦力量減弱,以文學社和共進會為主的革命黨人決定把目標轉向長江流域,準備在以武漢為中心的兩湖地區發動一次新的武裝起義。通過革命黨人的努力,終於在1911年10月10日成功地發動了具有劃時代意義武昌起義。

1911年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奪取位於中和門附近的楚望臺軍械所,吳兆麟被推舉為臨時總指揮。繳獲步槍數萬支,炮數十門,子彈數十萬發,為起義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漢陽、漢口的革命黨人聞風而動,分別於1911年10月11日夜、1911年10月12日光復漢陽和漢口。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後,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並號召各省民眾起義響應。

談武昌起義的重要性,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起義的勝利,逐步使清朝走向滅亡,並建立起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在中國歷史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