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高而志远,道安从沙弥到僧团领袖的前期过程

释道安(312-385年),河北冀州人。他一生致力于印度佛教中国化,由他开创的中国佛教制度及其理念,至今仍在发挥重要作用。他十二岁出家,从沙弥开始到僧团领袖,由其逐渐形成的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三大传统文化“儒、释、道”的重要支柱。

才高而志远,道安从沙弥到僧团领袖的前期过程

《高僧传》载:道安“至年十二出家。神智聪敏。而形貌甚陋不为师之所重。驱役田舍至于三年。数岁之后方启师求经。”

道安出家时12岁,是个小沙弥。其超常的天分和悟性,得到了师父的格外器重。后“至邺入中寺遇佛图澄”。佛图澄对道安非常赏识,“澄见而嗟叹,与语终日”。佛图澄众弟子“受业追游,常有数百,前后门徒,几且一万”。见道安“长相甚陋”,“形貌不称,咸共轻怪。”澄曰:此人远识非尔俦也”。

佛图澄为弟子讲经时,一般只讲经典大意,比较粗略,所以每次佛图澄讲完后,都命道安进行覆讲。

讲经是佛教教团传授理论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教团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讲经时,主讲法师称“高座”,高座就是该教团的理论权威,也是教团领袖。主讲之下,再让助手进行覆讲。由于听讲的僧人可以即席发问,甚至可以刁难性发问,这就要求覆讲之人,水平要相当高深,否则会理屈词穷。

才高而志远,道安从沙弥到僧团领袖的前期过程

道安代佛图澄覆讲经书,说明道安的佛学水平已达到相当高度,并深为佛图澄认可。但道安投师不久,竟担任覆讲,众让弟子不服。大家私下相约:“须待后次,当难杀昆仑子”。我国古代,称中印半岛南部及南洋诸岛的土著居民为“昆仑”,由于这些土著居民肤色较黑,而道安长相又黑又丑,所以众人戏称道安为“昆仑子”。到下次道安覆讲时,众人“疑难锋起”,争先恐后提些刁钻古怪的问题。但道安“挫解纷纷,行有余力”,众人方知,佛图澄如此器重道安确有道理。大家佩服,称“漆道人,惊四邻”。当时,学佛之人也称道人。承认道安佛学修为,语惊四座。

由此,道安在全国最大的僧团队伍中,也就是佛图澄的众弟子中,建立起很高的威信。其高深的造诣和良好的威信,奠定了道安佛教界地位,道安初步具备了佛教领袖的基本素质。

佛图澄去世后,后赵处于混乱。道安带领佛图澄遗留的僧团队伍,颠沛流离,避难弘法。充分说明,以道安的学识和才能,其资历和能力已完全胜任佛图澄僧团组织的后继领袖。

才高而志远,道安从沙弥到僧团领袖的前期过程

同时,除佛图澄留下的这支队伍外,道安也有自己的弟子。道安弟子中,慧远成为后代弥陀“净土宗”的始祖,是中国佛教历史上最著名高僧之一。实际上,在投师佛图澄前,道安就已经开门收徒。《高僧传》记载,释昙徽12岁投道安出家。按昙徽去世于395年,享年七十三岁断,出家道安时当在334年,而此时道安尚未师从佛图澄。至新野分徒后,“安与弟子慧远等四百余人渡河夜行”,说明道安掌握着一支庞大的队伍,有这样一支力量,无疑道安佛教界的领袖地位已经形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