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流拍率TOP10城市:“白菜價”更容易流拍

2020年一季度無疑是土拍史上波動最大、形勢最複雜的一段時間:1月適逢2019年年末集中成交季、2月份因新冠肺炎爆發、多城中止或延後土拍、3月以來土地供應雖逐漸恢復,但城市供地態度卻日趨謹慎,土地市場充滿了諸多不確定性。

根據CRIC監測數據,截止4月21日,重點監測城市流拍率升至21.8%,較2019年增加了5.8個百分點。受疫情的影響,尤其是2月份政府集中撤牌和收回土地較多,使得2020年流拍率較2019年明顯上升。

考慮到當前政府普遍面臨較大的財政壓力,為了緩解疫情對經濟的衝擊,部分城市很有可能會繼續加大土地供應,尤其是在合肥、鄭州、西安這類房地產依賴度較高的城市。

在疫情的影響之下,2020年一季度土地流拍現象較2019年明顯加劇,合肥、長沙等中西部二線城市,成為流拍的“重災區”,較2019年的流拍率有顯著增加。

根據CRIC監測數據,對2020年以來重點城市流拍率進行統計分析,流拍率最高的十大城市有7個是二線城市,多位於中西部區域,另外3個分別是廣州、湖州和保定。其中合肥、長沙、太原等3個城市流拍率超過30%,而在2019年,只有深圳流拍率是達到了30%的水平,其他城市皆低於30%。

01

流拍率TOP10中7個是二線城市

就TOP10城市流拍率變化來看,除廣州外,其餘9個TOP10城市流拍較2019年均有上升,尤其是合肥、長沙、太原流拍上升最為顯著,這也與其供地結構有極大關聯,以太原為例,超半數供應土地均位於郊縣,商品房本身的去化壓力就大,並且在疫情影響下房企資金壓力再度加大,因此企業參拍積極性不高,除1宗地受2月份疫情影響主動撤牌外,其餘均是無人競拍或未達底價流拍。

一季度流拍率TOP10城市:“白

就具體城市來看,合肥的流拍率居於首位,較2019年有明顯上升,高達48%,成為流拍的“重災區”,但就合肥市場來看,整體市場熱度依然不減,截止4月21日,合肥成交的14宗土地綜合溢價率高達22%,經開、濱湖、瑤海等多宗優質地塊溢價率均在三成左右,流拍的土地多位於長豐、新站等較偏遠區域,多無人競拍導致流拍,總的來看,合肥地市呈現冰火兩重天之勢。

此外,長沙、太原等城市流拍情況也較嚴重,流拍率均超30%,流拍的原因與合肥基本一致,這些地塊或為商業地塊,或位於遠郊縣,企業參拍情況不佳,大部分地塊無人競拍,部分宅地由於區位不佳、最終未達出讓底價致使流拍。

值得注意的是,一線中的廣州流拍率高達18%,居於第5位。6宗流拍地塊有5宗因為無人競拍撤牌,其中包含一宗增城宅地,此外,黃埔魚珠商用地塊再度流拍。截止4月21日,2020年成交的27宗土地中有23宗均是底價成交,僅有荔灣芳村大道、天河廣氮地塊等4宗優質地塊溢價成交。整體來看,2020年廣州土地市場持續低位運行。

除此之外,湖州、寧波兩個長三角城市流拍率也在十大城市之列,流拍率均在10%以上。寧波流拍的7宗地多位於象山、慈溪、寧海等郊縣,均是政府主動撤牌所致,以此來看,東部城市的較偏遠區域土地市場也不容樂觀。

02

流拍率較2019年顯著提升

分能級城市來看,除一線流拍情況明顯緩解外,二、三線城市流拍率均有不同情況的加劇。一線城市流拍緩解主要是北京、深圳等城市均有多宗優質土地出讓,使得流拍現象明顯緩解,流拍率降至6.7%,較2019年下降了3.3個百分點;二三線城市雖然流拍均呈加劇之勢,但相比之下,三四線流拍率更高,主要是由於三四線城市居民的購房需求已經受到一定的制約,在疫情的加劇之下,樓市持續走弱,因此房企在三四線拿地越發謹慎。

當然,隨著疫情逐漸得到控制,同時各地也出臺相關政策紓解房企拿地壓力,市場熱度不斷回升,土地流拍現象也因此得到改善。3月份土地流拍率降至10%以下,處於近一年以來的較低水平。

一季度流拍率TOP10城市:“白

03

遠郊縣地塊流拍概率更大

在對流拍土地特徵進行研究後,我們梳理出了以下四大共性:

第一,從屬性上來看,商辦地塊流拍概率更高。截止4月21日,重點監測城市土地流拍幅數高達311幅,其中39%為商辦地塊,與供應結構相比,商辦地塊佔比高了約4個百分點。

第二,從單價上來看,“白菜價”地更容易流拍。按樓板底價劃分,樓板底價在2000元/平方米以下的地塊流標率最高,達到18%,在長沙、蘭州等中西部二線城市偏遠郊縣,此類流標地塊均較為常見。隨著地價的上升,流拍的概率也在縮小,樓板地價在2萬元/平方米以上的地塊,流拍率僅有4%,這些土地多集中在北京、深圳、上海、杭州的一線和新一線核心區域,板塊長期發展潛力較佳,因此流拍的概率相對較小。

一季度流拍率TOP10城市:“白

第三,從規模上來看,超大體量土地更易流拍。對比重點監測城市流拍和成交土地的平均建築面積來看,可見流拍地塊的體量普遍更大,平均建面達到了9.8萬平方米,較成交地塊高出7%。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對於這些盈利前景不佳的地塊而言,更大的開發體量也是土地流拍的“原罪”之一,其實更甚次的原因來自於企業的資金壓力,大體量不僅僅意味著更高的土地款,還意味著更高的施工成本等相關費用。流拍地塊中有超三成土地建築面積超過10萬平方米,這一比重明顯超過大體量地塊成交地塊佔比。

第四,從區位上來看,遠郊縣土地流拍概率更大。我們以流拍率最高的合肥、長沙、太原三個典型城市為例,分區域計算了土地流拍率。結果發現:三城無一例外,遠郊縣的流拍率均高於中心城區,尤其是合肥,長豐、肥西等郊縣流拍率高達67%,而濱湖、包河等中心城區的整體流拍率僅有25%,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房企和居民的需求偏好,由於中心城區教育、就業、醫療等配套明顯優於郊縣,購房需求較為充裕,為了迎合客群,房企對中心城區地塊也更熱衷。

一季度流拍率TOP10城市:“白

綜合來看,流拍地塊共性較為明顯,需要佔用大規模、長時間現金流的地塊更易流拍,如偏遠地塊板塊價值短期內難以兌現、超低單價地塊大多週轉率更低、大體量地塊佔用資金規模更大等等,這也折射出目前行業資金面偏緊,大家對週轉率、盈利空間考量更加嚴格的現狀。

在某種角度上,更高的流拍率也代表著地方政府加強供地的決心,未來拿地機會也更多,值得房企重點關注。

來源:丁祖昱評樓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