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和簡•尼爾森的思想對接——讀《正面管教》所思

我喜歡美國教育家、心理學家簡•尼爾森的教育著作《正面管教》這本書,喜歡文字間躍動著的仁愛、柔軟的情懷。感觸良多之餘,突然想到了另外一位仁愛的偉人——孟子。不自不覺中,腦海裡簡•尼爾森和孟子竟悄然地完成了一次跨越時空的思想對接。

而我則自由地穿越於大師們的思想天空中,恣意地呼吸,仰首中更有種種提升。惶恐地想寫些什麼,於是以孟子思想為線,把讀《正面管教》零碎偶得連綴成篇,也算自己不足為皮毛的一點思考。

一、以人為本

“仁也者,人也。和而言之,道也。”仁就是人,為人道,也就是為仁之道。有時看來,道德是柔弱的,它的作用是有限的,似乎懲罰、強制、征服的力量來得更有效一些,也正因為如此孟子的思想在春秋無義戰的時代並不能實施。

簡•尼爾森正面管教的每一個舉措,其思想離不開這樣幾點:是否能讓孩子獲得成長的經驗?是否能讓孩子在接受教育時也能身心愉悅?是否平等真誠地理解孩子的感受?是否能讓學生在教育中獲得尊重、尊嚴和愛的體驗?能否讓孩子主動地改變自己、體現自我的價值?這些都是從學生出發,把學生當做一個“人”,用“仁”去與他們相處、去引領他們,從而獲得一種和諧的父子、母子或師生的關係,讓孩子在家庭或學校獲得歸屬感。

“責任感不等於責難或羞辱”“讓孩子認識錯誤、改正錯誤,非得羞辱或責難”“ 你只是贏了孩子,而不是贏得孩子”“懲罰教育換來的是抱怨、報復或委屈討好或怯弱自卑等畸形的心理”……反覆讀著這樣的語句,這些語句如聲聲警鐘在敲擊著我的心靈,平日裡對自己孩子或學生痛快淋漓的訓斥責備的場景湧現在眼前,燒灼著我。這不僅僅是作為教育者的反省,更是作為普通的人為人之本的反思,仁善之懷丟棄到哪裡了啊?

二、人無教近於禽獸

面對桌前大堆的作業試卷,面對課堂裡學生面無表情聽著枯澀地機械地文章肢解,我常常在想:我能為孩子做一些什麼?我們拼命地抓分數是為自己的虛榮還是為了孩子的未來發展?於是,每天我都在一面困惑地行走,一面苦苦追尋。

簡•尼爾森提倡對孩子的有效管教讓我眼前有了豁然敞亮之感。文中闡釋有效管教的最終目的是能把有價值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教給孩子。有價值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是什麼?孟子有言:“后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五穀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聖人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先賢聖哲對人的教化,首先要教會生存的技能,能夠種五穀,讓自己衣食無憂;然後教以與人相處之道,人與人之間的種種道德規範。這樣看來,簡•尼爾森所言技能可否理解為孟子論述的內容呢。然而,我們的教育承擔了這樣的責任了嗎?

我們的社會責任感又在哪裡呢?簡•尼爾森畢生致力於探究教育孩子的研究,恰是擔當了一項社會使命。孟子主張設庠序學校教民,想出易子而教的方法,是認識到無教的危害;簡•尼爾森提倡正面管教的有效教育,是認識到無效教育的危害,他們灼灼的社會責任心是多麼一致啊。我已在教育之路上行走十幾年了,回望,我為自己留下什麼?我給一路伴我同行的孩子們留下了什麼?我不敢想,只是將目光送向了遠方。

三、恭者不侮人

“恭者不侮人”恭敬別人的人,不會侮辱別人,言外之意就是生活中無論對誰,都要有一份恭敬的心,這樣才不至於做出侮辱傷害他人的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生活中只要我們處於略微的強勢,比如面對學生、面對兒女、面對下級、面對弱貧者等等,這樣恭敬的態度就會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傲人之上、指手畫腳、說教訓斥,一副居高臨下的氣勢,好為人師之態。

而簡•尼爾森恰是看到了這一點,我們的老師家長為何能凌駕於學生之上,經常用說教、訓斥的口氣說話,是缺少對人的“恭”的意識而已,才會有種種近乎羞辱孩子的教育手段。她尤其反對懲罰式教育,因為懲罰意味著不尊重。

“我走的橋比你吃的米多”“小屁孩,你懂得什麼呢?”“我告訴你,你應該這樣做的……”“閉嘴,聽我的沒錯。”“站在那裡,你沒有資格與我爭辯什麼!”……哦,無數句這樣盛氣凌人的話語怎麼就那麼順口地蹦出來了呢?因為我本身就缺少一種恭敬別人的意識。

簡尼爾森書中的一些措施,倒是幫助我控制了這樣頤指氣使的言行發生的頻率。有幾點相處之道印象很深:1.同感理解,改責備為同情;2.不看錯誤本身,而是想辦法幫孩子解決問題;3.迴避鋒芒,尊重自己。孩子有不敬言行,我們可以先選擇離開,而不是與他們頂針。4.真誠相待,不以懲罰加深矛盾。我把它們作為與孩子相處的信條,記憶在心中。

四、“自上而行於下”“反求諸己”

孟子告誡齊宣王:“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齊宣王聽了倒抽一口涼氣。我看了也倒抽了一口涼氣,平時管理孩子們,他們置之不理是否為我之錯?“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諸己。”別人拒絕你的仁愛,別人拒絕你的管理,別人不以禮相答,都要想想自己是否不夠真誠,不夠智慧,不足禮儀呢?

在我和孩子的交往中,我處於人際關係中的主導地位,我不能反求諸己,怎能實現有效管教?簡•尼爾森在談及對待孩子不良行為時,要求承認轉變態度,她說:“幸運的是,我很快認識到,既然我希望孩子們控制自己的行為,那麼要求我控制自己的行為也不為過。”簡•尼爾森在探究現在孩子變得自由、自主的原因時,從社會變化的大背景去談,她說,今天的成年人不再給孩子樹立順從、服從的榜樣了,成年人忘記了自己的所作所為已經不像過去了,“當父親失去了對母親的控制權時,父母雙方也就失去了對孩子的控制權。”

這樣看來成人是孩子們追隨的榜樣,尤其父母。當我們在責備孩子種種缺點時,是否反省一下自己,是否也有許多自己的影子呢?

感覺還有許多想說的,言語可以結束,但思考與反省不會結束。感謝這些仁愛的賢者,能讓我成為一棵會思想的蘆葦。想起《斷章》:“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我有一個夢想,就是用我的思想裝飾別人的夢。

  • 感謝您的閱讀,閒暇不妨參與評論,一起做教育路上的仁者和智者。#423頭條知識節#徵文活動#知識改變生活#


孟子和簡•尼爾森的思想對接——讀《正面管教》所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