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質量還是數量?二戰德國若只造IV號坦克,能否改變自己的劣勢?

隨著對二戰史感興趣的普通軍迷越來越多,對二戰參戰各國武裝部隊實力的討論也隨之增多。同時,也有很多軍迷朋友們會提出一些比較有意思的問題。對於二戰德國的最終戰敗,很多人覺得德國戰敗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未能快速解決東線戰事,導致東線戰場消耗了自己過多的戰爭資源。

要質量還是數量?二戰德國若只造IV號坦克,能否改變自己的劣勢?

裝甲戰時東線戰場的核心

而二戰中的東線戰場,又以裝甲作戰為核心。如果二戰時德國裝甲部隊在面對蘇聯裝甲部隊時,能夠獲得優勢,德國裝甲部隊不僅能夠結束在東線戰場上的巨大消耗,甚至還能夠將蘇聯的一部分資源納入戰時德國軍工體系中,支持德軍在西線戰場的消耗。

那麼問題來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應該怎麼做,才能夠提升自己裝甲部隊的優勢,並最終改變自己在總體戰局上的劣勢

關於二戰德國裝甲部隊,為何會有質量和數量之爭?

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恐怕沒有第二種坦克能夠像T-34系列那樣對德國裝甲部隊產生如此之大的影響了。動力充沛的柴油發動機、夠用的主炮和大角度傾斜式裝甲,讓T-34系列中型坦克在火力、防護、機動三要素上取得了相當不錯的平衡。再加上當時蘇聯軍工可怕的產能,讓德國裝甲部隊直接面對“T-34海”的衝擊。

要質量還是數量?二戰德國若只造IV號坦克,能否改變自己的劣勢?

要是沒有T-34,德國裝甲部隊的壓力還沒那麼大

德國的“黑豹”中型坦克,就是德國坦克設計師對T-34系列中型坦克的一個模仿。但是“黑豹”系列中型坦克整體生產成本和生產工時,遠遠高於蘇制T-34系列坦克。這就導致了雖然在單車性能上“黑豹”坦克性能佔優,但是在戰役層面上,蘇聯裝甲部隊卻佔得了優勢。

要質量還是數量?二戰德國若只造IV號坦克,能否改變自己的劣勢?

“黑豹”是德國對於大角度傾斜裝甲的一次嘗試

於是,有軍迷朋友們就開始大膽假設——如果二戰德國不那麼追求質量,而是在保持一定質量的前提下,選擇更容易大規模生產的IV號系列中型坦克,能否就此挽回自己的劣勢?

作為一款在上世紀30年代誕生的中型坦克,IV號中型坦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以“中型支援坦克”的身份,扛著短管坦克炮幹步兵支援的活。隨著後來德國裝甲部隊反裝甲作戰需求的增加,德國裝甲部隊才開始通過加厚裝甲,安裝高倍徑坦克炮等方式,將IV號中型坦克轉變為正兒八經的“中型坦克”。

要質量還是數量?二戰德國若只造IV號坦克,能否改變自己的劣勢?

早期的IV號只是“中型支援坦克”

在包括庫爾斯克會戰等大量戰役中,IV號系列中型坦克以比“虎”式、“黑豹”中型坦克更多的數量、更高的可靠性和出勤率,在德軍基層裝甲部隊中贏得了相當不錯的聲譽,這也是後來有部分軍迷認為增產IV號中型坦克,就能改變德軍戰場劣勢的重要原因之一。

要質量還是數量?二戰德國若只造IV號坦克,能否改變自己的劣勢?

二戰德國坦克生產數量和生產成本統計圖

從二戰德國裝甲車輛的統計數據上,也能夠發現這種情況。整體生產數量排在倒數三位的德國坦克,分別是“虎王”(虎II)重型坦克、“虎”式重型坦克和“黑豹”中型坦克。雖然總體的生產數量少,但是這三款坦克卻佔了德國二戰坦克生產成本的前三甲。

所以,如果僅從效費比來看,二戰德國裝甲部隊不僅存在質量和數量之爭,而且確實應該大力生產作為裝甲部隊中堅力量的IV號系列中型坦克。只是,在實際情況中,這種看法還是正確的嗎?

被迫進行重裝甲對決——無路可選的德軍裝甲部隊

上文中提到,如果僅從投入產出效費比的角度來看,德國裝甲部隊確實應該選擇增產IV號系列中型坦克。但是在實際作戰中,為了能夠保持自己在戰場上的裝甲優勢,德國裝甲部隊卻不得不走上依賴重型坦克的道路。

雖然早期《凡爾賽合約》限制德國自己開發重型坦克,但是在上世紀20年代-30年代,大量德國公司還是通過將工廠搬遷到國外,繼續進行重型坦克的研製工作。並在30年代中後期,成功以“大型拖拉機”的名義生產出了幾款重型坦克。

要質量還是數量?二戰德國若只造IV號坦克,能否改變自己的劣勢?

以“大型拖拉機”名義研製的德國早期重型坦克

但是當時德國裝甲部隊已經開始根據“閃電戰”理論重新規劃了自己的發展之路,早期的幾款德國重型坦克都因為機動遲緩,無法滿足“閃電戰”的作戰需要而被廢棄,這就導致了德國重型坦克出現了一個發展斷層

等到蘇德戰爭爆發,蘇軍裝甲部隊從戰爭初期的失利中緩過神之後,德國裝甲部隊才發現他們不僅要面對“T-34海”的衝擊,還需要面對KV系列重型坦克這種防禦能力更強的鋼鐵怪獸。考慮到當時只有88毫米高射炮才能夠在遠距離穩定地擊毀這些蘇制重型坦克,德軍裝甲部隊最終決定把88毫米高射炮搬上裝甲底盤,研製出自己的重型坦克,這也就是後來的“虎”式重型坦克。

要質量還是數量?二戰德國若只造IV號坦克,能否改變自己的劣勢?

KV重型坦克直接推動德國重型坦克的研發進程

但是前期在重型坦克研發上出現的斷層,開始在此時顯現出了惡果。在傳動系統、動力組件等重型坦克的核心設備上,德國坦克設計師一直未能保證其可靠性。在隨後包括庫爾斯克大會戰等幾場大型裝甲會戰中,大量非戰鬥損失的德軍重型坦克,徹底暴露出了德軍裝甲部隊在重型坦克方面的軟肋。

要質量還是數量?二戰德國若只造IV號坦克,能否改變自己的劣勢?

相當數量的“虎”式是因為非戰鬥因素而損失的

那麼德國裝甲部隊可否暫緩重型坦克的研製呢?答案也是不行。因為德軍要的不是防守,而是進攻。一旦戰爭形態轉入消耗戰,德國根本耗不過國土廣闊的蘇聯。更何況,如果沒有重型坦克壓陣,德國裝甲部隊甚至很難頂住蘇聯裝甲部隊重型坦克主動發起的進攻。

要質量還是數量?二戰德國若只造IV號坦克,能否改變自己的劣勢?

德軍甚至不得不改裝繳獲而來的KV重型坦克

這對於當時的德國來說,其實就是一個無解的難題。

一方面,重型坦克性能的完善需要更長的時間和更多的軍工資源,另一方面,為了保證裝甲部隊的正常運轉,德國裝甲部隊又不得不把部分軍工資源劃撥給IV號中型坦克,III號突擊炮等其他裝甲作戰車輛。此時的德軍,既需要IV號中型坦克這種“魚”,又需要“虎”式這種“熊掌”,但是口袋裡的錢卻只能購買其中之一,這就是當時德軍裝甲部隊面臨的悖論。

IV號系列中型坦克也救不了德國——數量和質量之爭本就是個偽命題

實際上,德國的“虎王”、“虎”式和“黑豹”最大的問題,是前線部隊所面臨的巨大壓力,導致其在還沒解決現有的可靠性問題前,就不得不強行加入戰鬥。而這些問題在複雜的前線戰場上,又進一步導致這些被德軍裝甲部隊視為“救星”的坦克,消耗了更多寶貴的前線作戰資源。

要質量還是數量?二戰德國若只造IV號坦克,能否改變自己的劣勢?

拋錨的“虎王”重型坦克

德國裝甲部隊增產IV號系列中型坦克就能夠挽救德軍裝甲部隊的劣勢嗎?顯然不可能。德軍之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能夠取得令人驚豔的戰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對手承平日久、麻痺大意。當諸如蘇聯這類國家從初期遇襲的驚慌失措中緩過神來之後,戰爭就進入了德國最不能接受的“消耗戰”。

在進入“消耗戰”狀態後,德國就只能夠依託手頭已有的資源來進行最優規劃,而蘇聯等同盟國卻可以依靠擁有安全後方的美國獲得遠遠不斷的支援。

要質量還是數量?二戰德國若只造IV號坦克,能否改變自己的劣勢?

蘇軍裝備的美援M4中型坦克

即使想要以IV號中型坦克發展出類似T-34那樣的中型坦克家族,德國當時也已經有心無力了。IV系列中型坦克中性能最強的當屬IV號H型,雖然其性能足以和T-34-85進行對抗,但當時德國軍工產能已經不足,在生產了一段時間的IV號H型坦克後,只能夠轉產性能縮水版本的IV號J型坦克。

要質量還是數量?二戰德國若只造IV號坦克,能否改變自己的劣勢?

德國連IV號H型的生產都無法保證

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除非德國能夠在軍工資源數量方面獲得突破。不然,無論是選擇“質量之路”還是“數量之路”,都無法改變當時德國裝甲部隊在戰場上的劣勢。

對於當時的德國裝甲部隊來說,數量和質量之爭,完全是一個偽命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