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质量还是数量?二战德国若只造IV号坦克,能否改变自己的劣势?

随着对二战史感兴趣的普通军迷越来越多,对二战参战各国武装部队实力的讨论也随之增多。同时,也有很多军迷朋友们会提出一些比较有意思的问题。对于二战德国的最终战败,很多人觉得德国战败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未能快速解决东线战事,导致东线战场消耗了自己过多的战争资源。

要质量还是数量?二战德国若只造IV号坦克,能否改变自己的劣势?

装甲战时东线战场的核心

而二战中的东线战场,又以装甲作战为核心。如果二战时德国装甲部队在面对苏联装甲部队时,能够获得优势,德国装甲部队不仅能够结束在东线战场上的巨大消耗,甚至还能够将苏联的一部分资源纳入战时德国军工体系中,支持德军在西线战场的消耗。

那么问题来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应该怎么做,才能够提升自己装甲部队的优势,并最终改变自己在总体战局上的劣势

关于二战德国装甲部队,为何会有质量和数量之争?

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恐怕没有第二种坦克能够像T-34系列那样对德国装甲部队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了。动力充沛的柴油发动机、够用的主炮和大角度倾斜式装甲,让T-34系列中型坦克在火力、防护、机动三要素上取得了相当不错的平衡。再加上当时苏联军工可怕的产能,让德国装甲部队直接面对“T-34海”的冲击。

要质量还是数量?二战德国若只造IV号坦克,能否改变自己的劣势?

要是没有T-34,德国装甲部队的压力还没那么大

德国的“黑豹”中型坦克,就是德国坦克设计师对T-34系列中型坦克的一个模仿。但是“黑豹”系列中型坦克整体生产成本和生产工时,远远高于苏制T-34系列坦克。这就导致了虽然在单车性能上“黑豹”坦克性能占优,但是在战役层面上,苏联装甲部队却占得了优势。

要质量还是数量?二战德国若只造IV号坦克,能否改变自己的劣势?

“黑豹”是德国对于大角度倾斜装甲的一次尝试

于是,有军迷朋友们就开始大胆假设——如果二战德国不那么追求质量,而是在保持一定质量的前提下,选择更容易大规模生产的IV号系列中型坦克,能否就此挽回自己的劣势?

作为一款在上世纪30年代诞生的中型坦克,IV号中型坦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以“中型支援坦克”的身份,扛着短管坦克炮干步兵支援的活。随着后来德国装甲部队反装甲作战需求的增加,德国装甲部队才开始通过加厚装甲,安装高倍径坦克炮等方式,将IV号中型坦克转变为正儿八经的“中型坦克”。

要质量还是数量?二战德国若只造IV号坦克,能否改变自己的劣势?

早期的IV号只是“中型支援坦克”

在包括库尔斯克会战等大量战役中,IV号系列中型坦克以比“虎”式、“黑豹”中型坦克更多的数量、更高的可靠性和出勤率,在德军基层装甲部队中赢得了相当不错的声誉,这也是后来有部分军迷认为增产IV号中型坦克,就能改变德军战场劣势的重要原因之一。

要质量还是数量?二战德国若只造IV号坦克,能否改变自己的劣势?

二战德国坦克生产数量和生产成本统计图

从二战德国装甲车辆的统计数据上,也能够发现这种情况。整体生产数量排在倒数三位的德国坦克,分别是“虎王”(虎II)重型坦克、“虎”式重型坦克和“黑豹”中型坦克。虽然总体的生产数量少,但是这三款坦克却占了德国二战坦克生产成本的前三甲。

所以,如果仅从效费比来看,二战德国装甲部队不仅存在质量和数量之争,而且确实应该大力生产作为装甲部队中坚力量的IV号系列中型坦克。只是,在实际情况中,这种看法还是正确的吗?

被迫进行重装甲对决——无路可选的德军装甲部队

上文中提到,如果仅从投入产出效费比的角度来看,德国装甲部队确实应该选择增产IV号系列中型坦克。但是在实际作战中,为了能够保持自己在战场上的装甲优势,德国装甲部队却不得不走上依赖重型坦克的道路。

虽然早期《凡尔赛合约》限制德国自己开发重型坦克,但是在上世纪20年代-30年代,大量德国公司还是通过将工厂搬迁到国外,继续进行重型坦克的研制工作。并在30年代中后期,成功以“大型拖拉机”的名义生产出了几款重型坦克。

要质量还是数量?二战德国若只造IV号坦克,能否改变自己的劣势?

以“大型拖拉机”名义研制的德国早期重型坦克

但是当时德国装甲部队已经开始根据“闪电战”理论重新规划了自己的发展之路,早期的几款德国重型坦克都因为机动迟缓,无法满足“闪电战”的作战需要而被废弃,这就导致了德国重型坦克出现了一个发展断层

等到苏德战争爆发,苏军装甲部队从战争初期的失利中缓过神之后,德国装甲部队才发现他们不仅要面对“T-34海”的冲击,还需要面对KV系列重型坦克这种防御能力更强的钢铁怪兽。考虑到当时只有88毫米高射炮才能够在远距离稳定地击毁这些苏制重型坦克,德军装甲部队最终决定把88毫米高射炮搬上装甲底盘,研制出自己的重型坦克,这也就是后来的“虎”式重型坦克。

要质量还是数量?二战德国若只造IV号坦克,能否改变自己的劣势?

KV重型坦克直接推动德国重型坦克的研发进程

但是前期在重型坦克研发上出现的断层,开始在此时显现出了恶果。在传动系统、动力组件等重型坦克的核心设备上,德国坦克设计师一直未能保证其可靠性。在随后包括库尔斯克大会战等几场大型装甲会战中,大量非战斗损失的德军重型坦克,彻底暴露出了德军装甲部队在重型坦克方面的软肋。

要质量还是数量?二战德国若只造IV号坦克,能否改变自己的劣势?

相当数量的“虎”式是因为非战斗因素而损失的

那么德国装甲部队可否暂缓重型坦克的研制呢?答案也是不行。因为德军要的不是防守,而是进攻。一旦战争形态转入消耗战,德国根本耗不过国土广阔的苏联。更何况,如果没有重型坦克压阵,德国装甲部队甚至很难顶住苏联装甲部队重型坦克主动发起的进攻。

要质量还是数量?二战德国若只造IV号坦克,能否改变自己的劣势?

德军甚至不得不改装缴获而来的KV重型坦克

这对于当时的德国来说,其实就是一个无解的难题。

一方面,重型坦克性能的完善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军工资源,另一方面,为了保证装甲部队的正常运转,德国装甲部队又不得不把部分军工资源划拨给IV号中型坦克,III号突击炮等其他装甲作战车辆。此时的德军,既需要IV号中型坦克这种“鱼”,又需要“虎”式这种“熊掌”,但是口袋里的钱却只能购买其中之一,这就是当时德军装甲部队面临的悖论。

IV号系列中型坦克也救不了德国——数量和质量之争本就是个伪命题

实际上,德国的“虎王”、“虎”式和“黑豹”最大的问题,是前线部队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导致其在还没解决现有的可靠性问题前,就不得不强行加入战斗。而这些问题在复杂的前线战场上,又进一步导致这些被德军装甲部队视为“救星”的坦克,消耗了更多宝贵的前线作战资源。

要质量还是数量?二战德国若只造IV号坦克,能否改变自己的劣势?

抛锚的“虎王”重型坦克

德国装甲部队增产IV号系列中型坦克就能够挽救德军装甲部队的劣势吗?显然不可能。德军之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能够取得令人惊艳的战绩,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对手承平日久、麻痹大意。当诸如苏联这类国家从初期遇袭的惊慌失措中缓过神来之后,战争就进入了德国最不能接受的“消耗战”。

在进入“消耗战”状态后,德国就只能够依托手头已有的资源来进行最优规划,而苏联等同盟国却可以依靠拥有安全后方的美国获得远远不断的支援。

要质量还是数量?二战德国若只造IV号坦克,能否改变自己的劣势?

苏军装备的美援M4中型坦克

即使想要以IV号中型坦克发展出类似T-34那样的中型坦克家族,德国当时也已经有心无力了。IV系列中型坦克中性能最强的当属IV号H型,虽然其性能足以和T-34-85进行对抗,但当时德国军工产能已经不足,在生产了一段时间的IV号H型坦克后,只能够转产性能缩水版本的IV号J型坦克。

要质量还是数量?二战德国若只造IV号坦克,能否改变自己的劣势?

德国连IV号H型的生产都无法保证

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除非德国能够在军工资源数量方面获得突破。不然,无论是选择“质量之路”还是“数量之路”,都无法改变当时德国装甲部队在战场上的劣势。

对于当时的德国装甲部队来说,数量和质量之争,完全是一个伪命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