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書畫到底博大精深在哪裡

文/ 周序雨

是人便言傳統書畫博大精深,可是這所謂的“博大精深”到底體現在何處?到底能不能一窺究竟?對於常人來說,對於一個對傳統書畫並沒有深厚造詣與瞭解的人來說,是否也可以一探書畫筆墨的魅力?

當然可以,解讀傳統書畫有太多的方式方法,也有眾多可以解讀的維度,沒有一篇文章可以在所有的層面解讀書畫的魅力,因為誰也說不清道不明究竟吸取了多少文化養分,才換來薄薄一層宣紙上留下的筆墨。

傳統書畫到底博大精深在哪裡

道家的空靈

中國畫中有詩,詩中有畫,每一次落筆都是對山水詩的悠然曠遠意境的洗滌,也是鋪敘一趟心靈之旅,但卻又如同太極圖一樣,在虛與實之間尋求著一個平衡,《老子》第四十五章說:大成若缺,大盈若衝,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這個若字,便是相似但並不意味著就是完全的相同,只是看上去相似罷了,筆墨是虛與實的結合,道家老莊也是如此,窮極一生也不過是在主觀的人性與客觀的規律之間不斷的尋找著一種平衡。

傳統書畫到底博大精深在哪裡

儒家的中庸與和諧

是人就會有出世和入世的選擇,時刻都會面臨肉體和精神的背離,更會面對權利和自有的平衡,他可以是藝術家,可以畫的一手好畫,寫的一手好字,但是前提是他是個人,是人就有慾望,就要有選擇,有放棄,有堅持,儒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本身就是一種對平衡的把握,你可以說他世俗也好,說他無切實際也罷,總歸書畫家一生沒有一個人可以逃離掙扎的真相。

傳統書畫到底博大精深在哪裡

佛家的親善與修為

所有的學說都想盡量的完善,所有的教法都想盡量把自己的那個“圓”畫的儘量圓滿,我的老師對我說過人的一生就是在不停的畫圓,只不過這個圓越來越大了而已,所有人都想盡量控制住自己的身體和精神,但是到頭來發現哪一樣自己也不能真正的控制,佛學向善,也許就是那些書畫家在委身之後對於自己精神世界的一種憧憬與嚮往,棲身於這世道,委身於這肉體,心中想著那美好的眾生、美好的世界,並且一邊在心中默唸“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傳統書畫到底博大精深在哪裡

文人的人格修養

不可否認,習書畫者多半是文人,甚至形成文人士大夫藝術群體,我始終認為文人一直在對自己的這個身份進行逃離,他們不斷的在用自己的思想和行動完善著這個世界,但是同時卻又在不停的犯錯,所以相當多數的文人士大夫想要藉助於書畫藝術來豐富並且治癒自己的內心世界,畢竟他們很痛苦,畢竟沒有人能夠不吃不喝還能開心快樂的活著。

於是乎這所有掙扎,最後都被文人賦予了一個十分浪漫的名字“人格修養”,雖然這是一個不可能達到並且沒有止境的療程,但是聊勝於無,就像是一個面對癌症的病人,明明知道不可能有治癒的良藥,卻還是義無反顧的吞下醫生送來的藥丸。

傳統書畫到底博大精深在哪裡

博大精深在於沒有“底”

無論是道家的空靈,還是儒家的中庸,亦或者是佛家的修為,甚至於文人的修養,這四者都是一個沒有止境,沒有邊界的探尋,沒有人可以做到真正觸碰到這個“底”,藝術對於人,就像是人性對於理性,一輩子都在來回的搖擺,誰也無法一直停留在那個平衡點上,就因為他沒有底,誰也沒有可能說自己曾經到達過那裡,現在回來告訴大家“那邊”是什麼樣子。

也就是這種來來回回在虛實之間的切換,讓對傳統書畫痴迷的人甘之若飴,卻也讓一些人嗤之以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