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情感與大時代的共奏曲——巴洛克音樂的人文精神

文/周序雨 圖片來自於互聯網

個人情感與大時代的共奏曲——巴洛克音樂的人文精神

巴洛克風格建築

作為16到18世紀歐洲藝術的標籤,“巴洛克”被孕育而出,在這種賦有濃烈個人情感色彩和大時代背景的奏鳴曲中,個人與社會、新思想與舊觀念、人文精神與教條制度不斷的對撞,融合。

“巴洛克”一詞源於西班牙或葡萄牙語系(barroco),原意是指“一種不規則圓形的珍珠”,從這個字面意思中也能夠看到,巴洛克起初並不是一個具有褒義概念的詞彙,它對歐洲長久被視為正統的古典主義是一種不完全的顛覆,所以在很長的時間內,巴洛克風格都被認為缺少“四平八穩”的均衡特質。

個人情感與大時代的共奏曲——巴洛克音樂的人文精神

巴洛克風格建築

儘管在一開始的時間裡,巴洛克藝術風格飽受歧視,但是卻在隨後的日子裡,巴洛克還是憑藉自身獨特的藝術影響力迅速俘獲歐洲各個階層的審美,尤其是它頗具濃厚的人文主義色彩和強大的包容力,恰好為彼時歐洲試圖從森嚴的古典主義中跳出找到了一個最好的理由。

在我看來,“巴洛克”像極了一位聰明的孩子,他既有自由世俗的一面,也有莊重嚴謹的一面,卻又在這兩面中游走的恰到好處,巴洛克並沒有完全顛覆16世紀之前宗教化古典主義的核心韻律,又在其中加入了人們苦苦尋求的自我表達,每個人自由靈魂的情感、精神、審美都在其中得以充分的表達。

個人情感與大時代的共奏曲——巴洛克音樂的人文精神

巴洛克

不論是何種藝術形式,藝術的靈魂總是來自於“變化”、“運動”、與“節奏”,只有擁有了這些,才能賦予藝術以生命的活力,這也正是巴洛克風格藝術為何能夠在強大的宗教色彩之下,還能充分的喚醒人們的自由意志。

以上這些原因,也直接或間接促生了如今被人們所熟悉的“音樂會”的誕生,也是由此可見,音樂作為一種能夠被普羅大眾所普遍接受的藝術形式,能夠真正走入每一個人的內心,真是由巴洛克時代所真正的開啟。

藝術也從來沒有逃離過社會和時代的侷限與影響,巴洛克藝術也是如此,16.17世紀,資產階級興起,政治君主的“人治”開始逐漸替代宗教的“神治”,世俗化的特徵愈發明顯,伽利略、牛頓等人在科學領域大步向前,倫勃朗和魯本斯在繪畫領域開闢新篇,莎士比亞和塞萬提斯用文字喚發人性。

而在音樂領域,巴洛克音樂的代表人物更是燦若辰星,而其中最亮的一顆,便是巴赫。

個人情感與大時代的共奏曲——巴洛克音樂的人文精神

巴赫

巴赫,被譽為西方近代音樂之父,在很多的介紹中,甚至可以將“近代”二字去掉,直接稱其為西方音樂之父,不僅僅開創了“十二平均律”,更是每次都能夠被德國人票選為“最偉大的人物”之一。

巴赫作為巴洛克時期歐洲音樂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也最為能夠代表巴洛克音樂的藝術特徵,既臣服於宗教,具有宮廷教堂之下的嚴謹與深沉,卻又有人性的內在與廣闊。

所以,透過巴赫那看似隨意表達卻每個音階都在框架之內的節奏變幻,總是會勾勒出十字架前那跪拜者佈滿老繭的合十雙手的畫面,承受著這世上最殘酷的苦難,卻同時擁有這世界上最堅定的意志,最崇高的信念,以及那自我犧牲的精神,這便是巴洛克,一種自我意識與大時代的共奏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