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做會“聽話”的父母,培養出優秀的下一代

朋友王老師給我講過一段她早年做心理諮詢的故事:一個媽媽帶兒子來做心理諮詢,原因是“孩子太叛逆,說什麼都不聽”。那時很多父母還有一個觀念,孩子不聽話,絕對是孩子的問題。他們找諮詢師的原因也不是真想解決問題,而是希望多一個“權威”幫他們“馴服”孩子。兩人見到諮詢師以後,媽媽說了很多話,孩子一言不發,眼睛就盯著地板。聽媽媽說完,諮詢師說:我已經大致瞭解情況了,現在我可以單獨和孩子談談嗎?朋友回憶說,那次諮詢的很多細節她記不太清,但有一個細節,她記得特別清楚。

每當談到母親,孩子就會說:反正我說什麼她都不聽。反正什麼都是我的錯。反正她覺得我什麼都不好。孩子的這幾句話一直記在她心裡,尤其是那3個“反正”。

媽媽們經常有各種各樣的“難題”:孩子不愛吃飯;我家的孩子總愛坐在廁所裡看書;我家小孩總是自我管理太差了,直到大人發火了才哭著說自己錯了;家中的姐姐總最對弟弟挑釁,兩個孩子的相處總是讓大人苦惱……

學做會“聽話”的父母,培養出優秀的下一代

在美國兒科醫生克勞迪婭•M.戈爾德博士看來,所有“問題行為”的背後,都隱藏著孩子不被理解的感受。如果我們沒有花時間去回應孩子,而不是僅僅對孩子的行為作出反應,這是對孩子感情的一種鎮壓,會對孩子的大腦產生巨大影響,也會給孩子的未來留下巨大的隱患。

《傾聽,成就孩子健全人格》通過生動的故事、敏銳的洞察力和前沿的研究指出:一次短暫的傾聽可以讓情感關係發生巨大的轉變。當我們能夠把自己從控制行為的迫切需求中解放出來,能夠把行為看作一種交流方式時,我們就有機會幫助孩子和我們自己渡過難關,從療愈中得到成長,並培養出具有心理彈性、擁有真實自我的下一代。

學做會“聽話”的父母,培養出優秀的下一代


傾聽,是高水平的情感鏈接

同事玲玲不止一次在閒聊的時候抱怨,說自己八歲的兒子脾氣越來越大。一天晚上,她的寶貝兒子竟然直接在商場發脾氣,把大家都弄得很沒面子。因為玲玲正忙著跟丈夫討論著要不要給家裡換一臺新的洗衣機,所以在明明聽到兒子大聲叫了自己很多遍的時候,她都沒有太理會。兒子開始不高興了。等他氣得撅起小嘴不再說話的時候,玲玲才意識到自己不對,於是對孩子說:“你再說一遍,媽媽聽著,這次我們只聽你說,好不好?”但是兒子不講了,而且很氣憤地對劉姐說:“我說了你又不聽!”然後在商場中亂跑開,任憑玲玲和老公在後面喊和追,也置若罔聞。

像玲玲這樣的父母有很多,也常常愁眉苦臉地抱怨:“我家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為什麼他老和我對著幹?”等等問題。

孩子真的那麼不聽話嗎?孩子真的就生下來就是來同家長對著幹的嗎?當然不是。其實,問題的關鍵就在於父母到底聽到了什麼?聰明的家長不僅是一個高明的說者,還是一個高明的聽者。

我們太多的父母,說的太多,聽得太少,甚至不聽。“快寫作業去!”“趕緊睡去,明天要上學!”“我現在還有事,明天說!”然後就沒有結果了,希望孩子像機器人一樣按照自己編好的程序執行命令就好。

學做會“聽話”的父母,培養出優秀的下一代

父母的潛在語言在告訴孩子:你不用思想,你不可以思想,聽我的就行了。同時也是在暗示孩子:你做不了自己的主,你不行,你沒這個能力。長此以往,後果是什麼呢?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不是家長的產品任由家長塑造。父母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學會傾聽,做一個會“聽話”的父母。會聽才會說,會說了孩子才肯接受。傾聽是親子溝通的首要一步。父母要貼切地瞭解孩子的感受,並且適當地反映出來,就有賴於父母有效的傾聽。


懷著希望與尊重去傾聽孩子

如果上小學的兒子有一天放學回來對你說:“媽,我跟同學打架了!”你的第一反應會是什麼呢?

我認識的一位家長,在遇到這個情況時,她的第一反應是,指著兒子說:“我跟你說過多少次了?不準跟別人打架,你怎麼就是不聽話呢?”結果兒子“哇”的一聲就哭了出來,後來她才知道,是另一個孩子無故先動手的。

事出必有因。孩子的每一個“非正常”表現的背後都有一個正當的理由。他們可能是在宣洩精神或身體上的創傷所引起的負面情緒,也可能是在呼喚父母的關注以幫助他們更好地宣洩。

比如說,如果孩子告訴你,“我不想上學了”。通常家長們都會站在制高點,帶著價值判斷的反應: “你怎麼可以這麼懶!”“你真是人在福中不知福!” 這麼一說,孩子受到批評,對與父母溝通的意願就大打折扣。而不帶評價的傾聽做法,則會營造安全的談話氛圍,讓孩子願意敞開心胸。“你的意思是說,你最近對上學不太感興趣了,是嗎?”然後再問他:“為什麼呢?你能告訴我原因嗎?”慢慢讓孩子繼續把他心裡面的話告訴你。

因為如果父母能這麼說,孩子就會知道,如果他有心理困擾,爸媽在任何時候都會抱著支持的態度聽他說話。當孩子知道父母是保持著這樣的態度,他肯定會迫不及待地分享心事了。

學做會“聽話”的父母,培養出優秀的下一代

在大部分中國人的教育觀念中,往往都是哄孩子、罵孩子、管孩子、訓孩子,但就是缺少一點:尊重孩子。而尊重靠什麼?就要靠傾聽孩子的訴求,並與孩子溝通。

傾聽的目的,不僅僅是平復孩子的情緒,或僅滿足孩子的要求,或要求孩子的行為符合父母的需求。傾聽的目的,是找出問題的源頭,通過平和的手段,滿足各自的需求,並通過問題的解決,拉近親子間的距離,增進親子間的感情。


沒有不願意說話的孩子,只有不會說話的父母

孩子大了,孩子和父母發生衝突的現象逐漸增多。很多家長認為當和孩子發生衝突時,不論怎麼說孩子都不聽,這時家長應當反思自己說話方式是否存在問題,沒有說不通的孩子只有不會說的父母。

孩子的情緒反應主要取決於家長的心理狀態及家長對孩子負面情緒的應對能力。沒有不聽話的孩子,只有不會說話的父母。沒有不願意說話的孩子,只有不會聽話的父母。

比如孩子放學晚了一個小時到家,媽媽非常擔心,生怕孩子發生什麼意外。如何有人問她,這位媽媽肯定會說“我擔心要命。或者“我太擔心他了。當孩子進門的時候,媽媽卻脫口說出了截然不同的話,憤怒的說:“你太不像話了!也不告訴家裡人一聲。你多大了?怎麼不知道考慮別人的感受呢?”聽完這一席話,你想孩子以後會改嗎?孩子會真的告訴你他晚回來的時間去做什麼了嗎?他能從父母的話中聽到改變的動力嗎?

還是同樣的放學回來晚後,媽媽看到孩子進門,鬆了一口氣,說:“謝天謝地,我擔心死了,看到你回來媽媽就放心了。你離開學校,沒有按時回家,也沒打電話告訴媽媽需要晚回來,我會很擔心的,都沒辦法好好做飯……”告訴孩子整個事件,不僅說明他的所作所為給你帶來了問題,而且還說明了你對此的感受,可想而知,孩子就會卸下防備去和你溝通了。

學做會“聽話”的父母,培養出優秀的下一代

《傾聽,成就孩子健全人格》告訴我們,傾聽是一種有效的溝通方式,做好“聽話”父母,才能有效地讓孩子接受自己的建議。對孩子的關懷和愛護,形成一個開放的溝通氣氛,以增進良好的親子關係,在這愉快的氛圍中提出自己的建議,孩子會容易接受,並認真考慮,從而培養出具有心理彈性、擁有真實自我的下一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