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在線哭窮”,保住收入不妨多些靈活就業

播放

暫停

進入全屏

退出全屏

00:00

00:00

重播

刷新

試試

對受疫情影響的中小微企業免徵3項社保費。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品

疫情之下,有些企業過起了“緊日子”。最近,話題#下半年我的經濟狀況#衝上熱搜,不少網友“在線哭窮”。“哭窮”是互聯網後喻文化中的常見景象,但此次哭窮確實也能反映某些社會心態。若由此激起很多人增強抗風險能力的意識,進而提前謀劃,倒也不失為好事一樁。

疫情對部分行業的失業者確實有衝擊

得看到,不少“哭窮”的網友恐怕都有誇大和跟風的成分。疫情對經濟的影響的確不小,卻也並非涵蓋全部行業。受疫情影響最嚴重的,恐怕就是餐飲、娛樂、旅遊等服務業。

但正如所有危機都孕育著機會,疫情雖然導致一些行業嚴重受損,甚至顆粒無收,但有些行業反而受到刺激、高速增長,比如口罩、醫療產品、藥品等行業。中國口罩的產能從疫情初期的日產2000萬隻,增加到現在的日產1.4億隻。從口罩機、非標自動化生產商到噴融布、噴融佈設備、聚丙烯原料等等,整個產業鏈都隨之而動。這還僅僅是口罩一條線。實際上,疫情也順帶刺激了健康相關領域行業的增長。

再比如,在生活領域,出行限制、社交距離抑制了線下的超市、菜場,但相關需求由線下遷移至線上,互聯網生態中的各個企業、商家,也都穩定增長。所以,中國經濟雖然受到普遍性的影響,但很多行業收入還是有保證的。

但從更深的層面來看,對下半年經濟狀況的顧慮可以理解。這不代表就需要過度憂慮,但保持危機感也是奮進的動力。

從疫情形勢看,大家以2003年非典為先例,想著集中力量、速戰速決、生活迅速恢復正常,經濟重新抬頭。但隨著疫情在全球擴散,其他國家選擇了相對更長期的抗疫策略,這就意味著,某種程度上全球被綁在了一起。一方面,受輸入性病例風險的影響,國內防控很難完全放鬆;另一方面,全球需求的斷崖式下降,也使得外貿相關製造業陷入困境。

宏觀環境承壓、企業遇到困難,個人難免受到影響。疫情衝擊下,失業、降薪,恐怕還會在部分行業持續。收入下降了,房貸車貸等大頭的生活開支卻停不下來,不少家庭都面臨著不同程度的財務危機。

網友“在線哭窮”,保住收入不妨多些靈活就業

圖片來自網絡。

充電+副業,多渠道增收

擔憂源於風險,個人與家庭增強抵禦風險的能力、多渠道增收,是解決恐慌的最有效辦法。

很多人認為應該投資,用投資增加收入。不過現在受疫情影響,市場因素、市場情緒變化都很大,各類資產價格波動很大,對一般家庭來說,缺乏相應專業判斷能力,風險不小。

應對收入下降,我認為“充電+副業”是更理性和更現實的做法。也就是進一步積累專業能力,同時通過靈活就業,多渠道增收。

積累專業能力,是根本的途徑。就業市場不振,意味著職場內部競爭壓力加大,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建立起不被裁員的“護城河”,才能保住工作、保障收入。

在此基礎上,可以適當增加一些副業。其實,副業早就是中國中產增收的重要渠道。去年9月,某招聘平臺發佈的2019年第三季度《中國就業市場景氣報告》顯示,43.9%白領當下有副業剛需,且隨年齡增加,對副業的需求程度也在提升。一方面,年齡越大,生活壓力越大,開銷也越大,對額外收入有需求;另一方面,隨著年齡增長,積累了技術與人脈可以開展副業。

這當然不是鼓勵大家“朝三暮四”,很多時候由於副業與主業之間有相關性,兩者是可以相互促進,但也要根據自己的精力量力而為,不能顛倒主次。

生活新範式正在建立,隨機應變好過觀望等待

在產品設計領域,有這樣一個著名的公式:產品價值=(新體驗–舊體驗)-遷移成本。這個公式的意思是,一個新產品想要贏得用戶,不僅要提供好處,而且這個好處還得大於用戶從舊產品轉向新產品的成本。

變革也是如此,新模式是有好處的,但人們往往習慣於舊模式,轉化成本太高,導致變革遲遲不能發生。此次疫情,是外部力量中斷了舊模式,這個時候一種新的生活範式、職場生態就更容易建立。這也就是所謂的“化危為機”。

移動互聯網、VR、AR等等技術的出現,使得很多崗位都可以搬到網上進行,構造出新的商業模式。企業可以嘗試,個人也可以嘗試。比如,培訓機構關門了,個人如果有相關才藝,能不能把鋼琴課、手工課、美術課搬到網上呢?疫情推動了宅經濟升溫,但與需求相比,“宅經濟”相關產業尤其是優質內容生產還不足,這些都孕育著新機會。

當然,一些困難僅靠自己是難以克服的,還需要政府的幫助。家庭收入不穩定,消費回暖就無從談起,提振不了消費,企業日子也難過。發放消費券是一個好辦法。需要指出的是,在發放消費券的時候,要多向困難群眾傾斜,儘可能救貧救急。

政策直接幫助個人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儘量避免家庭的現金流斷掉。現在很多家庭都有房貸,房貸一斷掉,在銀行的處理過程中,家庭的損失會非常大,很多家庭會一蹶不振。這就需要政府出臺政策幫助民眾緩釋壓力,儘量避免個人破產,但這並不容易,需要想出新辦法。

總而言之,後疫情時代是一個新的課題,很多挑戰是第一次出現,從個人到國家都不同程度地面對困難。但變化已經發生,甚至會催生出一種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範式。生活不會眷顧觀望者、等待者、守舊者,隨機應變、多些能力儲備、靈活應對挑戰,才能更加從容。

□劉遠舉(專欄作家)

編輯 孟然 校對 趙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