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混刘邦为何能战胜西楚霸王项羽,这三点理由让人想不到

楚汉之争的故事大多数人都很熟悉,关于出身低微,毫无优势的的刘邦,为何能够最终战胜出身贵族,勇猛无敌的项羽,有很多解释。

多数观点集中于天时、地利、人和几个因素:

天时指的是刘邦当时深得民心,因为楚怀王答应先入咸阳者为关中王,所以刘邦坐天下名正言顺;

地利讲的是刘邦盘踞蜀汉、关中的地理优势,物产丰富,易守难攻等;

人和则是讲刘邦善于用人,得到张良、萧何、韩信等人的协助。

这些都是刘邦取胜的关键因素,已有很多人写过,这里不再赘述。

混混刘邦为何能战胜西楚霸王项羽,这三点理由让人想不到

本文想从几个容易被忽略的角度,来解读下刘邦获取胜利的背后原因:

一、 整体的建国纲领

刘邦和项羽整体的建国纲领和政治理想不同。

俗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的必然规律,当一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经济、政治、人口、技术等各个因素综合作用, 整个政治格局是分、是合其实已有定数,如果能够顺应潮流而动,就比较容易建功立业。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就是这个道理。

自战国时代起,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趋就趋向于建立统一的帝国。

从东周开始,春秋到战国,几百年来一直处于纷争状态,各国相互征战不断,一方面是因为耕种技术等经济因素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快速增长,一方面由于各国内部中央集权的发展,国家有了扩张的欲望,导致国与国之间冲突加剧, 产生了很多无法调和的矛盾。

从西周建国初期的八百诸侯,到战国时期只剩下战国七雄,兼并的趋势一直在延续 。

加上当时的郡县制和竹简书写技术等统治技术的发展,也为统一做好了准备。

到最后秦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天下,本质上是历史大势所趋。

只不过秦朝建立统一帝国以后,很多政策没有考虑到老百姓的承受能力,所以才导致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最终激发民变,导致秦国快速灭亡。

混混刘邦为何能战胜西楚霸王项羽,这三点理由让人想不到

刘邦出身社会底层,没有历史包袱,并不怀念旧制度,因此刘邦在张良的建议下,选择了建立统一的的国家系统,这符合了当时历史的潮流。虽然建国初期不得已分封了几个异姓王, 但都是形势所迫, 汉王朝总体的建国纲领是继承了秦国大一统的政治体制,而不是回到周朝的分封制。

项羽出身楚国贵族,是旧制度的既得利益者,他的理想就是回到战国时期的旧秩序。因此项羽可以说是当时贵族阶级的代表,也是旧秩序的代表。所以在灭秦之后,项羽试图重建的旧秩序,就是采用以前的分封制,总共封了十八个王。

但因为战国时期旧的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加上新旧势力间矛盾重重,各方利益无法平衡。 项羽建立的分封政治秩序,很快就矛盾重重,战争不断,转眼间就分崩离析,项羽很快就陷入了到处救火的处境。从本质上来说,项羽是在逆历史潮流而动,所以失败几乎是必然的。

我们常说时势造英雄,任何有所成就的人都必须看透社会发展趋势,了解天下人的心意,才能提出正确的应对方案,也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如同现在的企业家,要想企业成功,必须了解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趋势,消费的需求,才能做出好的产品,在这个基础之上,如果运作得好,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混混刘邦为何能战胜西楚霸王项羽,这三点理由让人想不到

二、项羽和刘邦的年龄差距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因素,就是刘邦和项羽两个人的年龄差距。

你可能会觉得,年龄算什么优势,但是放在古代社会,放在刘邦和项羽身上,还真就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

古时候是农耕文明,不像现代社会,知识和资讯快速迭代。那时社会产生的新知识并不多,最主要的知识就是个人经验,因此一个人年龄越大,认知优势越明显。

也因此,在过去,最有智慧的人,一般都是当地最年长的人,这也形成了农耕文明的传统——尊老。

俗话说的“家有一老,胜过一宝”,就是这个历史背景的产物。


混混刘邦为何能战胜西楚霸王项羽,这三点理由让人想不到

刘邦和项羽相遇时,刘邦已经49岁,项羽才只有25岁,也就是说楚汉之争开始时,刘邦已经是一个快50岁的老者了 。

在登上历史舞台之前, 刘邦已经在社会上摸爬滚打,锤炼了几十年,加上刘邦本来就很聪明,经过几十年的人生历练,对人情世故,又有了较深入的理解,所以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方面,都具备较强的能力。

而项羽当时只有二十几岁,年轻气盛、血气方刚,加上出身贵族,勇猛无敌,又没遇到过什么太大的挫折,所以经常会表现出鲁莽直接,做事欠考虑,容易意气用事等性格特点。

因此我们可以想象,两人给人的整体印象有很大的差异,刘邦成熟稳重,项羽浮躁自负,试想一下如果是你 ,面对这样两个人,哪个人会让你更加放心 ,你又愿意和谁合作呢?

混混刘邦为何能战胜西楚霸王项羽,这三点理由让人想不到

项羽的叔叔项梁,初见刘邦,就对其特别的重视和支持。

刘邦初见项梁,就提出借兵攻打丰邑。对于刘邦的借兵请求,项梁慷慨答应,当场就给了刘邦五千兵士,还给了刘邦十个五大夫的官爵,让他用来封赏立功的将士。

项梁战死后,楚怀王同样对刘邦另眼相看。很快就封刘邦为砀地郡长,封武安侯, 命刘邦统砀郡之兵。 虽然楚怀王同时也封项羽为长安侯,但却收回了项羽的兵权,可见他对项羽其人还是抱持怀疑态度。

楚怀王没有收刘邦兵权,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刘邦和项羽相比,更加成熟稳重, 也更让人信任。

俗话说“姜是老的辣,狐狸还是老的滑”,社会阅历丰富,使得刘邦见识丰富,看人看事,都比较有经验 ,并且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刘邦很多重要的决策都是因为听取了张良、陈平等人的建议,才在许多重要关口,扭转了局势。

也因为刘邦积累了丰富的人际经验和政治智慧, 善于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善于整合资源,他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不断强大自己 。

楚汉之争开始不久,项羽当时分封的18家诸侯,就有15家已经归顺了刘邦,而项羽身边,只有九江王英布一方诸侯追随,最后就连英布也归顺了刘邦。

英布,彭越,这些人最后都成了刘邦的得力助手。

反观项羽, 年轻气盛,谁也不放在眼里,结果到处树敌,在楚汉之争初期,就已经众叛亲离 ,最后终落得孤家寡人的下场。

混混刘邦为何能战胜西楚霸王项羽,这三点理由让人想不到

三、项羽和刘邦的性格差异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两人不同的命运也源于两人的性格。

一个人性格的形成,最重要的有两个影响因素:一个是出身,一个是天性 。

项羽和刘邦和在这两点上都有很大不同,导致两人在性格上形成了几大差异:

(一)社会协作能力

刘邦出身低微,在社会底层长大,早年就是一个混混,喜好结交朋友,到处混吃混喝。刘邦早年最崇拜的人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他最大的理想就是能像信陵君那样,养几千门客,干一番大事业。

经过多年历练,加之生性豪爽仗义, 刘邦在人际关系的建立和与人协作方面都具具备了很大优势。刚开始虽然一无所有,却从在沛县的时候就有如萧何、曹参、夏侯婴等这些死党跟随,这些人对刘邦后来打天下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再到后来,刘邦又能笼络张良,韩信、彭越等 ,这些人能跟随他,都跟他的团队协作能力有很大关系。

项羽出身贵族,经历单纯,个人发展比较顺利,因此也比较心高气傲,用现在心理学的理论来解释,项羽属于全能自恋的人,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和他人建立真正的合作关系 。

巨鹿之战,项羽一战成名,少年得志,从此便笑傲天下,自认天下无敌,也变得更加目中无人。

在项羽眼里, 其他人只要听我的就可以了,他任何人的意见都听不进去,唯一的谋士“ 亚父”范增,也被他气跑了。

蒋济说:“项羽若听范增之策,则平步取天下也。”刘邦也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项羽在论功行赏时,也比较主观随性,有失公允。当时分封诸侯的标准,多是根据诸侯与自己的亲疏远近,当时齐国的田荣功勋卓著,却因之前未救项梁而不予分封 ,导致齐国很快就又起战乱。因此项羽虽然分封了各路诸侯,但诸侯并不认可,使得楚汉之争开始,诸侯们便纷纷归附刘邦。

混混刘邦为何能战胜西楚霸王项羽,这三点理由让人想不到

逆商不同

两人面对挫折和失败的能力不同。

刘邦社会阅历丰富,见多识广,因此胆大脸皮厚, 行为随性不羁,因此有人称刘邦为“无赖 ”。但不管怎样说,丰富的社会阅历加上刘邦的“无赖”个性,使得刘邦有较高的逆商,不把失败当回事,每次失败都能够重振旗鼓。

面对各种挫折,刘邦能够灵活应变,不拘一格,很快便再次崛起。在和项羽的正面交锋中,刘邦几乎每次都被打得大打败,但刘邦总能辗转腾挪,屡败屡战,一直和项羽纠缠。最终在垓下之战的决战中,刘邦一举击溃项羽,成为天下的最终霸主。

项羽自出道以来,一直比较顺利。因为天赋过人,年纪轻轻就功成名就 , 没经过什么挫折,因此项羽自我膨胀严重,自以为天下无敌,陷入了“”全能自恋“的幻觉之中, 因而不能正确面对失败。所以一旦遭遇失败,自恋的幻觉被毁,就一蹶不振,万念俱灰。

混混刘邦为何能战胜西楚霸王项羽,这三点理由让人想不到

民心中的形象

刘邦善于了解人心,懂得如何收买人心。 在进军关中过程中,刘邦采取“所过毋得掠卤”的策略,入关后和关中百姓”约法三章“,废除秦以前的苛政,这些深得民心的政策, 也使得他深受百姓拥戴 。

刘邦还善于进行舆论宣传,“神化”自己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比如说,关于刘邦的出生,开始传说是黑龙之子 ,后来斩白蛇又称自己是“黑帝” ;还有他大腿上有多少颗痣,走到哪都有祥云之类的异象,这些都为刘邦造势宣传,笼络人心 打下了基础。

而项羽则无知无畏,巨鹿之战杀秦国降兵20万,攻破齐国时,齐民纷纷归附他反遭屠戮;烹煮嘲笑自己的儒生;腰斩已经投降的子婴;烧杀劫掠,火烧阿房宫, 给世人留下了残暴自大的印象。

混混刘邦为何能战胜西楚霸王项羽,这三点理由让人想不到

小结

一个历史事件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历史的发展往往包括很多因素,社会内部包括如经济、技术、文化、人口、政治等;外部包括周边国家的关系,如游牧民族的威胁,邻国强弱等;甚至还包括天时,比如小冰期影响,自然灾害,瘟疫等。

学习历史,我们不能简单的从成王败寇的角度,将一个人的成功解读为个人英雄的传奇,要学着从更深入、更全面的角度去理解历史,这样才更容易把握历史的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