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君子要犯错能改—孟子

【原文1】

齐王问孟子曰:“或谓寡人勿取燕,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翻译】

齐王请教孟轲:“有人建议我不要攻占燕国,有人却建议我吞并它。以拥有万乘兵车的大国去进攻另一个同样的大国,五十天就能攻下来,单靠人力是做不到的。现在我若不吞并燕国,若上天一定会降祸怪罪。我想把燕国并入齐国,怎么样?”孟轲回答说:“吞并后如果燕国人民愉悦高兴,那就应该吞并,古代有这样做的,比如周武王。吞并而使燕国人民气愤,就不要吞并了,古代也有这样行事的,比如周文王。齐国以万乘兵车大国征讨另一个大国,那里的百姓都捧着食品、茶水来迎接齐军,哪有其他的原因?都是为了躲避战祸。如果新统治下更加水深火热,那百姓就只有转而逃奔了。”

【解析】

孟子儒家宣扬的“仁政治民”,齐王请教孟子是向孟子寻求吞并燕国的方法。孟子向齐王讲的吞并燕国的关键是善待百姓。一个国家能轻易的吞并另一个国家无非是那个国家的百姓深处水深火热,急需当前的统治者,占领容易,治理难。齐国与燕国多次兵祸相加,两国百姓相互仇恨比较严重,孟子这是暗示齐国吞并燕国很有可能带来祸患。

《资治通鉴》君子要犯错能改—孟子


【原文2】

诸侯将谋救燕。齐王谓孟子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齐王不听。

【翻译】

各诸侯国谋划援救燕国。齐王又问孟轲:“各国都谋划来讨伐我,我应该怎么办?”孟子回答说:“我听说过只占有七十里而能施政天下的例子,就是商王汤。没听说过拥有千里之广的国家而总是畏惧别人的。《尚书》说:“期盼我们的君主到来,他来了我们就可以获得解救。’现在燕国虐待它的百姓,大王前往征服它,燕国人民认为是从水深火热中拯救了他们,都箪食壶浆前来迎接王师。您如果杀了他们的父兄,还连累囚捕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祖庙,掠夺他们的国宝,那可就不行了。天下本来就畏惧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土地又增加了好几倍,又不施行仁政,那么就会招致天下军队的讨伐。大王应该立即下令,释放被捕的老幼百姓,停止掠夺燕国的财宝,与燕国民众商议,推举新的国君,然后离开燕国,这样做还来得及。”齐王却没有采纳孟轲的劝告。

【解析】

齐国占领燕国后,各国谋划救援燕国攻击齐国。齐王向孟子寻求解决的办法。孟子这次直接明确建议齐国停止掠夺燕国,并撤离燕国。一个大国占领另一个大国是天下的大事,齐国占领燕国首先考虑的是夺取更多的利益,要不然兴兵是为了什么?既然最初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就应该扶持傀儡,迅速撤离。从天下形式来来讲齐国吞并燕国实力大增,其他国家肯定不会眼巴巴的看着齐国强大,各国谋存保持势力平衡是最有效的办法了,更是共识。从齐国和燕国的关系来讲更是增加了两国民众之间的仇恨,吞并燕国已无可能,为了避免自身更大的损失只有撤军了。齐王不听孟子的劝告也有他的道理,试想一下,齐国调遣庞大的军队讨伐燕国,损耗这么大必然要找回损失,夺取更多的利益。但是,国际形势不允许啊,其他诸侯国已经开始谋划救援燕国了,有无对抗其他诸侯国联合的势力再不撤就会带来更大的兵祸。

《资治通鉴》君子要犯错能改—孟子

【原文3】

已而燕人叛。王曰:“吾甚惭于孟子。”陈贾曰:“王无患焉。”乃见孟子,曰:“周公何人也?”曰:“古圣人也。”陈贾曰:“周公使管叔监商,管叔以商畔也。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曰:“不知也。”陈贾曰:“然则圣人亦有过与?”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翻译】
过了不久,燕国人果然纷纷反叛齐国,齐王道:“我惭愧没听孟轲的话。”陈贾说:“大王不用担心。”于是他前去见孟轲问:“周公是什么样的人?”孟子回答说:“是古代的圣人。”陈贾又说:“周公派管叔监视商朝旧地,管叔却在商地反叛。难道周公预先知道管叔会反叛而仍派他去吗?”孟子回答:“周公预先不知道。”陈贾便说:“如此说来圣人也会犯错误吗?”孟轲说:“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周公的错误是可以理解的(周公考虑派遣自己的弟弟肯定是考虑到弟弟反叛的可能性比较低)。况且古代的君子,有了错误就改;今时的所谓君子,有了错误就顺其自然。古代的君子,他的过失像日食月食,人民都看得到;待到他改正,人民反而更加景仰他。今时的君子,不但放任错误不加改正,反而寻找理由托辞。”

【解析】

燕国百姓反叛齐国,齐王也只是惭愧没听孟子的话,并没有想着采取措施改正错误;而派陈贾去问孟子。孟子借古今君子之说批评齐王不改正错误的行为。

【进一步解析】

《资治通鉴》讲齐王与孟子的对话,借儒家亚圣告诫君主:真正的君子之风就要犯错能改。错误改正了,别人自然会更加信任你,因为别人都明白自己把自己的错误改正了,以后犯错的可能性就会更低了,反而更加放心倚重于你。

作为领导或者管理者要更加注重君子之风犯错要改的道理。太多的领导者明知自己犯错,反而不管不问,无非觉得会破坏自己无所不能的形象。角度不同思考的维度也不同,很多的领导者的领导地位确实是建立在自己无所不能的伟大形象上的,贸然轻易的承认错误确实会造成不良影响,但是犯了错就一定要改正的,不能认错了之,还要采取实质措施改正错误。比如汉武帝的《罪己诏》,即使承认犯错声明,也是改错的施政措施,极大的缓和了阶层矛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