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前獨想

馬上要到清明瞭,又是一年祭祖時。

短短的三天假期,回家祭祖簡直就是奢望,迎來了假期,也迎來了惆悵。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這句話以前只是聽聽而已,如今父母不在了才知其中心酸。

記得兒時,清明之前半個多月母親就要折一些紙元寶以備祭祖之用。

父親則一定會帶我一起去祭祖。說是祭祖,其實是上墳更為恰當吧,因為也沒有像樣的墓地,只是兩塊墳塋,葬的是太爺爺太奶奶、爺爺奶奶,並無其他祖輩親戚。聽父親講太爺爺闖關東和家中親人走散了,獨自一人來到了這白山黑水間,只得爺爺一子,用祖業凋零來形容來說是最恰當不過。

小路筆直而荒涼,北方的早春只有一望無際的田壟,出門時父子倆並排而行,父親會給我講爺爺奶奶的故事,也不時會談及現今生活中的瑣事。我大多對爺爺奶奶的故事感興趣,因為那是我不曾經歷過的歲月,有著新奇感。當講到生活中瑣事的時候,我要麼就邊跑邊玩的趕在父親的前面去,要麼就嚷著累慢慢的落了後,於是剩下的大段路常常是一個人走。

燒紙錢、金元寶、磕頭,父親會念叨幾句“爸、媽我來給你們送錢了……”

熄滅指尖的香菸,我垂下頭,呆立片刻。

而今父母也不在了,我遠在離北方老家3000多公里外的城市,不要說回家祭祖是一種奢望,回家都是一種不可能了,父母不在了,家在哪裡呢?

我不知道這是我個人的一種悲哀,還是一小部分人的真實寫照,可是回不去的家鄉是真真切切存在的。每到這時節,我總是在這繁華的城市,冷清的房間中點一支蠟燭,深夜獨自望著燭光出神,這便是我的清明節祭祖了。

我的孩子出生在這都市,千里之外兩個孤零零的墳塋對於他來說應該是沒有一絲感觸,祭祖文化對於他來說還有傳承麼?我不得而知,也不敢去想。但這是我作為父親的一種失職,我沒有把祖輩的故事講給他聽,也沒有讓他有儀式感。清明假期確實太短,但是我可不可以在十一長假帶著孩子回到那個遙遠的家鄉呢,在那條筆直的小路上講述他爺爺的故事。

十一不是荒涼的早春,是收穫的季節,那時回去看到的應該是一片金黃的水稻和農民豐收的喜悅。

清明節前獨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