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诗为什么这么被热爱推崇,究其原因原来是这样的

陶渊明的诗为什么这么被热爱推崇,究其原因原来是这样的


陶渊明写了20首《饮酒》,我们最熟悉的莫过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把田园生活的题材带进了诗歌中,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使田园诗在唐宋以后为诗歌重要描写的内容。

少年的陱渊明,好学不拘。一方面“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一方面“学不称师,文取旨达”。而且天性闲静,热爱自然。爱读止,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

他出生名门,曾祖父是东晋开国功臣陶侃,出于对曾祖的景仰与自豪。家风素谨,尚道义,重名节。他思想更主要的一面,是受魏晋以来名士的传统影响,尤其东晋士人清虚恬淡心态的影响,而形成了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人生态度。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宋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陶渊明的诗为什么这么被热爱推崇,究其原因原来是这样的


陱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在41岁时就结束了仕途之路。“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归耕后,他心情愉快,夙愿得酬,其欣然溢于言表。躬耕垄亩,身自稼墙,虽然早出晚归,披星戴月,但心情舒畅,内心充实。他和淳朴的农民相往还,闲暇则饮酒赋诗,登临山水,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虽然也有困厄,如失火,歉收,甚至疾病,断炊,但他都以一种委运任化的酒落态度泰然处之,安贫乐道,心境澄明,真正做到了与自然泯合为一,同时也创造出了平淡自然而又韵味深厚的田园诗歌 ,垂范后昆。

陶渊明达到了一种物我一体,心与道冥的人生境界。他领悟到大自然的不息生机是自己生命中的最好安归之处,完全融入到自然中去。在他的心目 中,大自然的一切都生生不息,自乐自得地存在,一切都那么和谐美好。如其《读山海经》其一: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变爱吾庐。既耕亦以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然酌春酒,接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他没有用语言赞美自然,而自然的大美却从心里流溢出来。因为他不是像中朝名士那样占有山水以为生活点缀,也不像江左名士那样有距离地欣赏自然,而是把自已化入自然,成为其中的一员,心境与物境完全泯为一体。这种玄学思潮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玄学家没有达到,陶渊明却达到了。其原因为何?就在于单纯持玄学人生观不能解决好个人与群体的矛盾关系,没有化解矛盾纠结的世俗情节的力量。所以,面对现实人生中的种种困扰;岁月苦短,际遇难适,贫困疾病,灾祸患难。人们便会陷入烦苦怨愤和悲哀痛苦之中,而不能真正做到委运任化,也就不能达到与自然泯一。


陶渊明的诗为什么这么被热爱推崇,究其原因原来是这样的


陶渊明却做到了。而对人生的苦患,他除了以老庄无为的玄学人生观去对待,更重要的,是靠儒家的思想力量,是儒家一片仁心与安于贫穷的道德准则。对世界的不公正不合理的不满,他没有化为牢骚,而是对人生充满着一种仁民爱物的胸怀。《桃花源记》中淳朴和睦,安居乐业的社会是他这种胸怀的流露。而对贫穷,他以儒家安贫乐道的精神处之,有箪食瓢饮不改其乐的高尚情怀和宁静心境。

如《咏贫士》其四:“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好爵吾不萦,厚馈吾不酬。一旦寿命尽,敝覆仍不周。岂不知其极,非道故无忧。从来将干载,未复见斯俦。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


陶渊明的诗为什么这么被热爱推崇,究其原因原来是这样的

另外,佛家般若思想也影响了陶渊明。般若思想认为世间一切皆如梦幻、镜花水月,原为幻像本非实有。那么一念心寂万境皆虚,一切世界种种相既虚幻不实,则不如意事之烦恼也自行消解。陶诗中也流露出痕迹:“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这样陶渊明就摆脱了人间世俗的种种羁绊烦扰,在精神上真正达到了委运任化、与自然泯一的境界,并由此而创造 出格高千古的优秀诗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