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国之战(一),秦国攻取河西之战

前言

河西地区,即关中平原东侧黄河以西的广大地区,因为在黄河以西,所以被称为河西之地。地形以高原平原为主,地理位置险要,土地肥沃易守难攻,又是连接西北挺进中原的重要通道,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河西地对秦国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占据河西,就可以对关东六国进可攻,退可守。

战国初期,魏国率先实施变法,国力迅速强大起来,吴起一手组建了一支精锐步兵——魏武卒,公元前419年,为了打通西进的通道,吴起率军西进河西地区,吴起曾以5万魏武卒,击败秦军50万大军,成为秦国历史上最大的耻辱。经过两次河西之战,魏国完全控制了河西地区,将秦国死死压制在华山以西的地方,秦国被迫沿洛河修工事防魏军。

魏国占据河西之地,就如同在秦国头上悬挂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为摆脱不利局面,攻取河西地区,秦国耗时近36年,历经秦献公、秦孝公、秦惠文王三位君主。

立国之战(一),秦国攻取河西之战

秦被压制华山以西地区

第三次河西之战:吴起出走,秦献公出击

魏国的强大,让当时在魏国游历的秦献公羡慕不已,回到秦国后,秦献公开始一系列改革。废止人殉、迁都栎阳、奖励商业、编制户籍、推广限制等。经过十八年的励精图治,秦国的国力逐渐变强。

魏国大将吴起因为政治斗争出奔楚国,而魏国的战略核心在于中原争霸,其主力也在中原,河西只有少部分部队。于是乘这个机会,秦献公便挑起了第三次河西之战。

公元前366年,魏国在武城筑城,为秦所败。接着秦在洛阴打败了魏、韩联军。两年后,秦将章蟜领军越过黄河,攻入魏的河东,在石门大败魏军,并斩首6万魏军,在赵国的支援下,秦才退兵。公元前362年,秦乘魏军在浍水北岸与韩、赵联军大战之机,派庶长国出兵攻魏,在少梁大败魏援军,俘其主将公孙痤,占领庞城,然而在魏国主将庞涓的带领下,魏国主力迅速西进,一举突破了秦国的河西防线,威胁秦都栎阳,秦国被迫迁都,同年,秦献公去世

立国之战(一),秦国攻取河西之战

秦献公

第四次河西之战

第三次河西之战中,秦军乘着魏军主力不在河西,占了些便宜。但是论国力,秦国还远不如魏国。因此秦献公去世后,继位的秦孝公立即中止了战争,全心全意的搞新政变法,壮大秦国的国力,无暇对外征战,给了魏国巩固河西的时间,魏国趁机在河西修筑长城。

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魏国救卫、击败赵军后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秦孝公见状便派大军大举进攻魏国,先在元里大败魏军,并占领少梁,并魏国和韩国的交界地区筑城坚守,防备魏军反攻。

魏国当时想灭了赵国,回头再反攻秦国。岂不料遭遇“魏国救赵”的惨败后,于是秦国趁机继续猛攻魏军,先是攻克了魏国故都安邑,包围了魏国的固阳。

随后,魏惠王立即派人跟齐国、楚国、赵国休战,调集军队向秦国反击,先是夺回了旧都安邑,接着西进并包围了定阳。秦军不敌,孝公主动遣使者请求停战,归还了所有在这次战争中收复的领土给所魏国。

立国之战(一),秦国攻取河西之战

秦孝公

第五次河西之战

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召集天下诸侯集会,意欲自立为王,齐楚韩均不参加,魏惠王一怒之下发兵攻韩,韩国向齐国求援,庞涓率魏军追击齐军,在马陵到遭埋伏,魏太子申被俘,魏军全军覆没,庞涓自刎而死。魏国在兵力缺乏、国力大衰的情况下,无暇对付秦军。

秦国大军趁机进攻河西,秦国主将卫鞅以故交的身份约请魏将魏公子昂喝酒。魏昂素知卫鞅挺光明磊落的,便欣然赴约,结果反被扣押。魏军失去主帅,群龙无首,遭至惨败。河西大胜后,秦军渡过黄河,在岸门击败魏国赶来的援军,俘虏了魏军主将魏错。

同年,秦孝公去世

六年之后,即公元前332 年,秦惠王派十几万大军攻打魏国的河西重镇雕阴。魏军被迫迎战,双方激战两年多,秦军大胜,全歼魏军八万人,并俘虏了主将龙贾。魏国此时已经完全无力反攻,只得将河西郡全部归还给秦国。至此,秦攻取了全部的河西地区。

立国之战(一),秦国攻取河西之战

秦惠文王(富大龙饰)

后记

魏国地处四站之地,其战略地理比较恶劣,魏惠王完全抛弃了其祖父魏文侯”三晋一体“的战略,仗着祖辈遗产,四处开打,且国内人才流失严重(商鞅、第五次河西之战秦国主将公孙衍等),马陵之战后,魏国名将庞涓自杀,魏武卒损失殆尽,从此一蹶不振,国力大损,沦为二流国家。

秦国呢,本着“趁你病,要你命”的战法,趁着魏惠王各种作死骚操作,变法图强,一步步地蚕食魏河西之地,最终,秦完全掌握了黄河天险,控制了东进中原的要道,战略上居于优势地位,奠定了进军中原的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