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標,上海。
最近,同事女兒5月底要面臨中考了,每天,她和女兒的關係都像是游擊戰,一個督促學習,一個玩命抵抗,閒聊時,她吐槽道,“還好今年中考取消體育了,不然成績更糟”。
雖然受到了疫情不可抗力,但中考被取消,高考又不考體育,那你覺得國家體育教育還在搞啥?圖個熱鬧麼?

一、被注水的“萬能體育課”
當下,體育課變“萬能課”,為文化課讓路屢見不鮮,體育老師永遠是弱勢群體,班主任永遠不可能是體育老師,體育老師在班主任面前妥協率幾乎為百分之百,在其他文化課面前也似乎永遠是矮一頭,有時還總有“體育老師今天有事,改為大家做一套某某卷子”的戲謔。

家長們一方面高唱鼓勵孩子鍛鍊的主題歌,“你看你胖的/你看的瘦的/你看你白的/你看你弱的,趕緊去鍛鍊”,另一方面又千叮嚀萬囑咐,“千萬不要影響學習啊”,我就納悶了,體育鍛煉不也是學習的一部分麼?
根據國家衛健委發佈的調查結果顯示,2018年,全國兒童青少年近視率為53.6%,“小眼鏡”人數超過1億。在小學和初中階段,近視率隨著年級的升高快速增長,高三年級學生近視度數高於600度的達到了21.9%。另據日本青少年研究所對中、日、美三國初中生課外體育活動的問卷調查顯示,中國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初中生比例為8%,遠低於日本的65%、美國的63%。
二、“三無七不”的體育教育
在國家教育中,體育鍛煉的本意是實現“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鍛鍊意志”的目標,但在現如今的應試教育下(對不起,“素質教育”我真的叫不出口),“三無七不”( 無強度、無難度、無對抗,不出汗、不髒衣、不喘氣、不摔跤、不擦皮、不扭傷、不長跑) 式的體育教育似乎成為了青少年體育鍛煉課的主流。
《據中國青少年體質健康行為調查》顯示,在休息和節假日的空閒時間,學生最喜歡做的事是上網聊天、打遊戲、看電視,出去運動的不足三成。青少年體質一直呈現持續下降趨勢,導致的結果就是肥胖和近視。過去20年裡,我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持續下降,心理和溝通障礙、網癮和自殺問題逐年增多。
玩,永遠是孩子的天性,中國的孩子也不例外。但在國家“望子成龍”觀念和巨大升學壓力的雙重擠壓下,孩子們從幼兒園就開始參加繪畫、英語、音樂等坐著不動的興趣班,運動時間被學習擠佔,喪失了自主鍛鍊意識,上學後,隨著學習任務加重,運動時間更是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