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大勢所趨,但遠水難解近渴

新基建——大勢所趨,但遠水難解近渴

2018年12月9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新基建”的概念,將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定義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2020年3月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上,中央正式提出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當前說的“新基建”主要包括七大領域分別是5G、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

新基建——大勢所趨,但遠水難解近渴

毋庸置疑,新基建是中國復興的必經之路,是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戰略,也是實現“中國製造2025”的必然選擇。

大勢所趨

長期以來,投資、消費、出口是拉動國內經濟的三駕馬車,但隨著中國在2019年人均GDP首次站上1萬美元的新臺階,傳統的三駕馬車已差不多跑完了上半場,下半場將是新基建的舞臺。

此外,由於中美貿易戰、疫情等黑天鵝事件的出現,讓傳統的三駕馬車中的消費和出口疲勢明顯。我國即使控制住了疫情,國民消費雖有起色,但依然很難。前兩架馬車拉不動,那麼只有在投資領域加大馬力,“新基建”成為重振經濟的不二選擇。

新基建是數字中國的基礎,是當下拉動經濟的抓手,也是中國製造2025的某種延續。

數字時代的洪流已經開始,即使你我感知沒有那麼強烈但已是不爭的事實。埃森哲每年發佈的技術展望,從2018年的人工智能主要在工業領域提及不同,AI現已與每個國家、每家企業、每個人息息相關。如果AI是數字時代的靈魂,那麼5G則是數字時代的橋樑,從而衍生出一系列新的產業鏈,而這正是新基建內容的核心。

新基建——大勢所趨,但遠水難解近渴

埃森哲年度技術展望

新基建是一項宏偉的工程,需要良好的經濟環境以及充盈的產能。2018年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已提出新基建,但2019年初經濟小陽春並不具備大規模啟動新基建的時機。若沒有此次疫情的出現,2020年大規模啟動新基建將是順勢而為的大好方針,但2019年末至今黑天鵝頻發,國內乃至全球經濟增長大幅低於預期,此時再大規模啟動新基建似乎是別無選擇,其成效也會被打折扣。

更為重要的是,在當前全球命運共同體之下,中國即使最先控制住疫情仍無法“獨善其身”:外貿需求的停滯讓國內外貿公司無單可接,已經有大量工廠無限期放假,這都給國內經濟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挑戰。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20年4月發佈的《世界經濟展望》中,COVID-19將嚴重影響所有地區的經濟增長。在主流經濟體中,除了中國和印度外,其他所有地區的GDP在今年都將出現嚴重衰退負增長。

新基建——大勢所趨,但遠水難解近渴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經濟展望》

目前對於新基建在當前是否應該大規模建設進行有著眾多不同觀點,恆大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是新基建的堅定支持者,而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許小年的口中成了“餿主意”。也有觀點類比1929大蕭條時代的羅斯福新政。現有的大多觀點都是從宏觀經濟的角度去考慮,但大多“居廟堂之高”的經濟學家真的能看清“時代的灰塵”?

新基建無法有效緩解當前的就業需求

由於疫情的衝擊,因為隔離政策造成了多少崗位流失自不必說,同時帶來的後果是中學生高考延後,大學生畢業工作愈加難尋(教育部數據顯示,2020屆高校畢業生將達874萬人,同比增加40萬人)。

新基建——大勢所趨,但遠水難解近渴

為了一定程度上緩解應屆生就業壓力,2020年2月28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公佈研究生將擴招18.9萬人。

參考美國,據《紐約時報》最新報道,目前全美已有超2200萬人失業,等於抹去了美國過去十年的新增就業人數“成績”。以此類推,仍然能從側面反應我國國內的就業形式不容樂觀。

新基建——大勢所趨,但遠水難解近渴

回到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2020年4月17日上午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毛盛勇介紹,

2020年一季度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員229萬人,同比上年下降29.3%;而3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9%,同比上升了2.23個百分點。

2019年一季度全國城鎮新增就業324萬人,全國城鎮登記失率3.67%。

雖然統計數據顯示國內一季度就業形勢總體穩定,但事實上有大量的公司進行了內部人員優化,且大量製造行業的工廠因為沒有外貿需求無限期停薪放假,這部分就業數據是無法統計到的。再加上人工智能及智能製造所影響的下崗人群,我國具體的就業數據雖無法量化測算,但這一難題已經擺在了當前。

此時大規模啟動新基建能否解決就業問題?很難。

大蕭條時代之所以能通過基建創造大量崗位需求,是因為大部分崗位對知識和專業能力要求並不高,更多需要的是勞動力,簡單培訓即可上手。但新基建的七大行業中,5G、人工智能、雲計算、工業互聯網都屬於前沿領域,目前能做此類工作的人群在龐大的需就業群體基數下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值得一提的是,特高壓和高鐵其實都是老基建新升級。這在一定程度上雖然能起到緩解就業壓力的作用,但從投資分佈來看並不是此次新基建的“大頭”。充電樁雖然一定意義上能夠推動國內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刺激汽車消費,但按照許小年的觀點,充電樁只是“無接觸加油站”,並不能卻創造更多的崗位。

此時大規模啟動新基建,緩解就業需求的作用甚微。

人口及福利

新基建作為一項國家戰略沒有任何問題,但中國持續的高增速帶來的副作用也越來越明顯,我們不禁深思此時在疫情衝擊下仍然大規模啟動新基建是否過於勉強?

“如果說疫情是黑天鵝,那麼中國少子化老齡化加快則是灰犀牛,這才是長期真正的挑戰。——任澤平”

當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一代選擇晚婚或者不生,與此同時出生人口持續下滑。繼2018年中國出生人口下降200萬後,2019年出生人口再下降58萬至1465萬。

新基建——大勢所趨,但遠水難解近渴

此外,中國人口老齡化加快,2022年將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2019年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達12.6%,未富先老問題突出,中國人口老齡化速度和規模前所未有,2022年將進入佔比超過14%的深度老齡化社會,2033年左右進入佔比超過20%的超級老齡化社會。人口老齡化使得社保收支矛盾日益凸顯,養老金缺口將日益增加。此外,雖然我國發展增速持續增長,但我國在各項民生指標均落後於發達國家,,在醫療、文化、教育、養老等指標上遠落後於發達國家。

我國是人口大國,因此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更多的投入和代價。若沒有此次疫情,通過新基建擴大內需,同步改善民生無疑是一條正確的道路。但問題在於疫情將此前我國高速發展遺留下來的問題進一步放大。

國家統計局於2020年4月17日公佈了2020年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前值增6%。億歐創始人黃淵普認為,雖然2020第一季度整體,受疫情影響,社消總額相比2019年第一季度有較大幅度下滑;但相比1月和2月,3月份的社零總額已經有明顯提升;第二季度同比正向增長將是大概率的事情。

即使如此,世界經濟的衰退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衰退時間會比較長。

一季度很大一部分訂單都是春節前,而進入四月份後訂單會馬上銳減,經濟活動也因為全球疫情進入半停滯,中國作為第一大製造國,國內市場無法消化。更重要的是,在當前命運共同體的全球化中,沒有哪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只有世界經濟恢復正常,中國才能正常。

結語

新基建是大勢所趨,但遠水解不了近渴。

中國最先控制住疫情,此時大規模啟動新基建並不能緩解疫情帶來的亟需解決的問題。趁此時機更應該將重心放在過去遺留下的歷史問題,堅定不移去槓桿和改善民生,韜光養晦後再大規模啟動新基建,或許才是最優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