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身邊有哪些實例能體現這句話嗎?

是啊2768


平常路上碰到熟人,總希望別人先給自己打招呼,別人沒有先給你打招呼,就會不開心,心裡認為別人不尊重自己。其實,對方或許抱有和你一樣的想法呢。要有同理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試試看,以後再和熟人在路上碰面時,先主動跟他打招呼,幾次之後,他就會在見面時先給你打招呼了。想要別人尊重你,你要先尊重別人。


經典課堂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出自《論語》的詞語,表明的是人的態度,或者說是人的行為準則,這句話被現代人廣泛地運用,幾乎成了大多數人的口頭禪。

這句活的意思是,自己不喜歡的,也不要強加給對方。然而在現實中,人們總是在有意無意之間,做出了與這句活相悖的行為。

在社交場合中,有的人自己不抽菸,不喝酒,但因為有求於人,或者因為某種原因,總會向別人敬酒敬菸,也不管對方喜歡還是不喜歡。

在家庭生活中,也有這樣的情況發生,父母與孩子,兄弟姐妹,夫妻之間,強迫他人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這樣的事情會經常發生,而且在他們看來,還是理所當然。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它應該成為一個人的信條,它靠訴人們,無論因為什麼,不能以個人利益為中心,只顧滿足自己,而忽略他人的感受,這句活,無論是在人際關係還是國際關係的原則上,都非常適用。

當前,在國際上,美國就經常違背這句話,總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強加於別國,甚至不惜動用武力。干涉別國內政,呵呵,似乎有些扯遠了。總而言之,我們應遵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古訓,在人際交往中,嚴於律已,不強迫自己,更不強迫他人。



獨吟黃昏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出自《論語·顏淵》,意思不難理解,這是聖人告誡我們每個人的做人處事大原則。可我們大部分普通人的表現恰恰與聖人的告誡相反——自己不願意做的,都推給別人。所以,社會上很多問題或者矛盾層出不窮,歸根結底是咎由自取。

所以,聖人不可違,違了要鬧鬼!

(一)家庭和美要靠它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

很多家庭矛盾的產生,不管是物質方面還是精神方面,或多或少地和違背這個原則有關。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自己懶惰,不想幹家務,就推給別人。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別人也不想幹,矛盾就出來了!大懶使小懶,小懶亂瞪眼。瞪眼沒有用,乾脆就急眼!再如,家庭矛盾大多與經濟有關,你也想佔光,他也想佔光,光被佔完了,大家的關係只能變黑了。

(二)鄰里和睦要靠它

人是社會性動物。大部分人不可避免要與鄰居打交道。雖然沒有什麼大事,但小事如果處理不好,帶給當事人的負面影響卻不容小覷。比如衛生啦,水、電、氣啦,噪音干擾啦等等。處理好了 ,都不是個事;處理不好,能讓人發瘋!如果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相信很多問題可能會消失於萌芽狀態。

鄰里關係緊張,除了極個別惡鄰外,可能當事者雙方都不是省油的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都貫徹得不到位。

(三)單位和諧要靠它

從個人角度看,我們大多數人的問題或矛盾相當一部分都和單位有關。因為單位涉及到我們大部分人的名和利,有時候甚至是非彼即此。處置不當,兩敗俱傷,這個時候,如果沒有原則的話,小問題會激化成大矛盾。比如,很多單位在晉級晉升時都會產生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多多少少和沒把握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大原則有關!

(四)國家和平要靠它

大到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係,都要堅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

新中國成立之前,歷朝歷代處理少數民族的關係,除了諸葛亮之外,無論是民間還是官方,都沒有處理好,沒有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叛亂時常發生,造成很大的破壞。建國後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少數民族人民得到尊重,當家做主,基本沒發生過什麼惡性事件。

國與國之間相處更是如此,比如當今有點瘋狂的美國,開口美國優先,閉口就是退群,己所不欲全施於人,連多年的盟友都看不下去了,離打臉的日子估計也不遠了!

時代在發展,但有些傳統的好東西,我們在前進時還真不能丟!


分享到:


相關文章: